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送别》读后感

《送别》读后感

时间:2023-12-19 11:22: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别》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别》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读后感

《送别》读后感1

  很喜欢这句“碧云天,黄叶地……总是离人泪。”万里长空,没有阴雨绵绵,碧蓝的天空,犹如一片透明的草地,偶尔有几匹白马似的云朵轻轻飘过。满地的菊花开得正艳,也是来为将要远行的你送行么?时间好快。转眼,太阳已下山。西风瑟瑟,只只大雁正往温暖如春的南方飞去,留下的是那片不知是谁染红的树林。台眼一望,一抹斜阳的余晖散向那座无人的长亭,把它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一滴,两滴……,手背上,点点清凉,是泪么?如果不是,为何心底那最深处有微微的刺痛?夕阳西下,突然觉得,秋愁无罪。

  这些画面,不是说只有莺莺一个人敢面对,其实有很多人都有勇气去面对这干净却带着点低沉的风景,而是我们无法带着那种期望中携有点点绝望的心情去别离。至少,我是这样的。

  莺莺,其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作家笔下叛逆的代表了,外表柔弱的她,内心比任何人都勇敢,她的骨子里有着别人无法相比的叛逆的血液,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柔弱。因为她敢爱,敢恨,敢别离。一个门当互对的家庭,这位玉人却与无权亦无势的.一介穷书生相爱,不是敢爱么?两人从最初的西厢约会到之后的以身相许,不是敢为么?"昨日成亲,今晚别离,不是这个坚强的女子敢挥泪站长亭么?

  我不知道在当时那个轻视妇女的年代,莺莺是怎样做到的,也许是被那从未接触过的爱情冲昏了以被禁锢的大脑,更也许是她认为自己应是一只可以自由飞翔的小鸟,那座繁华的牢笼不属于她。她认为她该做些什么,她做了,也成功了。她不是黛玉,故然叛逆,却有些沉默的气息,最后,当然逃不出那座美丽的宫殿,只落得宝玉宝钗同床异梦,而宝玉与自己只能遥遥相望,隔岸观花,两人不曾跨过那条银河。黛玉呢?可以说是验证了自己的《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心情去看莺莺,也许点点爱,点点恨吧!爱她,爱她那只敢冲破牢笼的小鸟,爱她这个叛逆得有点可爱的女子;恨她,可能是因为自己做任何事始终不能和她一样抵得住巨大的压力吧!

  我想,最后的长亭送别只剩莺莺的自我安慰了:

  张珙,我与你的爱如水,却不是汹涌澎湃,而是涓涓细流,所以不怕,你勇敢地去远方寻找未来,而我在这里等你。只是可怜你在漫漫征程中会有“家何处,落日眠芳草”的伤感,而我只能望断天涯不见归人罢了。

《送别》读后感2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间万事,唯离别最苦。然究其所以,竟不得其因。我想,这世间万物大概也只有人类会在意离别时悲叹怅惘,会呈现诉不尽的愁苦。缘结缘散,本是世间常理;人来人往,亦是凡俗之事。人生百年,昼去夜往。匆匆之间,就已油尽灯枯,想来其间多少离别,早已难以记数。

  也许有人会想,离别也不过是人生的某个瞬间,过去了也就会忘掉,往后余生或许不会再记起。可是,当人们真正面对离别时,又怎能躲过那难言的伤痛?有些豁然看开貌似无所谓的言辞,不过是故作冷漠的坚强罢了。纵使,我们可以面对与他人的离别,又怎能坦然地同自己的过去告别?

  那些我们走过的路,我们错过的人,错过的事,那些我们逝去的青春。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缘分让我们相遇。然而有些故事还未来得及上演,便要遗憾地开口道离别。时间,匆匆地溜走,有些年少时的梦想还未完成,便要向青春诉一声再见。所以,当青春遇见未完成的梦想时,又叫我如何不心生愧疚?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有多少我们爱的人以及爱着我们的人,成为生命的过客,那些在心中盘旋过的千言万语,始终追不上他们离去的脚步。还有那个曾经青春飞扬的自己,有多少人想将彼时的努力给予此时的自己,再给予一番训诫与警醒。只可惜,生命最终还是上演了无奈的离别。

  时间的洪流堵住了我们,将我们堵在了人生的某个路口。有些想做的事,还未来得及去做,有些想要说的话,还未来得及去说。因为我们总以为,还有时间,还可以等待,可是当离别真正在生命中上演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曾经的渴望,曾经的梦想,变成了今日的忏悔与愧疚,又叫我们如何去释怀?

  “世间万物,最后终成空”,即便这样说,也终究无法成为我们错过的理由。也许,人生终将会走向孤独,走向消亡,但是旅途的.丰富多彩才有真正的意义。

  我们常常在生命中错过大多,当向青春挥手告别时,才发现青春已匆匆错过。我们本可以在自己的青春中写下更美好的回忆,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常常感知自己的错过,所以才会总是喊出珍惜的口号。然而我们却从未这样做过,总会在失去、错过后才会悔悟,又会在悔悟后不久开始重复。

  就这样,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已知的过错。时光乘风而去,若始终如此,我们又会错失一个怎样的未来?

《送别》读后感3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说在这一折戏里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描写了她对功名利禄视如粪土和对爱情的大胆执着的追求。其实,崔莺莺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反应,还谈不上反抗封建礼教。

  有人说,崔莺莺的唱词里有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表明了她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类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难道也是写了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显然牵强附会。

  那么,此时此刻崔莺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首先,崔莺莺之所以不让张生赴京赶考,不是轻视功名利禄,也不是叛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热恋中的女子都会这样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个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视功名如粪土的,都会有叛逆精神的。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早恋,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浪费青春,耽误前程;但热恋中的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宁愿不考大学,也要卿卿我我。难道他们也如崔莺莺般伟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礼教”?

  其次,崔莺莺不舍得张生去取功名,是因为“夜长梦多”。崔莺莺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说就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张生金榜题名,他将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这个巨大的阴影折磨着崔莺莺。并且,恋爱中的人儿宜小别忌久别,张生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绿杨堪系马”。也很难说张生不是陈世美,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张世美,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所以,崔莺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热恋中的女子,在送别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是离愁别恨,只是对爱情潜在的危机的一种无奈和担忧,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只是一个真实人性的本能反应罢了。

【《送别》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教案09-09

同事送别赠言03-06

给领导的送别赠言12-12

《送别》教学反思02-19

长亭送别教案12-08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12-12

《长亭送别》说课稿教案08-26

送别朋友的祝福语12-09

《黄鹤楼送别》教案02-23

课文《长亭送别》的教案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