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之书》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7:34: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河之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河之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之书》读后感1

  这几天读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其实还没有看完,刚好发生了那个音乐王子的离婚事件,再一次被刷新了我的三观。我想不管什么人,有传承、有信仰、有底线,人生的道路就不会走的太偏。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余秋雨说,书即是路。这本书其中的一个篇章就是讲关于信仰和传承的。

  苗族人从生下来父母会种下一棵树,等到死了就会把这棵树砍下,取中间段掏空,把尸体放进去,然后埋进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不管身份的高低,都是这样的方式下葬。因为他们是蚩尤的后代。很早的时候他们只是耳语相传,不敢大肆宣扬。而现在可以坦然面对,并以此为豪。毕竟,不管什么时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由胜利的一方写的。但任何事物,在时间的长河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爸爸是土家族人,我妈妈是苗族人。算起来,我也算半个蚩尤的后代。我也有一棵树,是一棵水杉,是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妈妈给我种下的。小时候妈妈总是对我说:那是你的嫁妆,你可要好好照顾它啊!其实,水杉树在大多数的树木里,是比较容易存活的`。妈妈又给我取名菡,荷花的别称,大概也是希望我容易存活吧!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试图从各个地方去佐证:我那性格里有些歇斯底里,爱看书和唱歌的妈妈,其实是一个及其浪漫的人,否则她怎么会为我种一棵树呢?现在我才明白,虽然苗族的文化传承到了各个地方都有所改变,但血液里那份执著和骄傲,从来都不曾遗失。

  生为一棵树,死亦一棵树。我相信,我的妈妈,从不曾离开我。

  有传承,有信仰,真好!

《山河之书》读后感2

  《山河之书》是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著作。作者对文化和自然的认识深深打动了我,敬畏自然方知生命可贵,探索历史方懂文明力量。

  《山河之书》描述了祖国大好山河及其承载的历史故事,读来让人如痴如醉。首先让我们走近“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甘肃敦煌莫高窟。史书记载“舜逐三苗于三危”,三危山正是莫高窟所在地。这处沙漠中的文化明珠有幸保存到了今天,虽然昔年的战乱给它的“容颜”增添了风霜,但它身上承载着的文化和文明依然醇厚浓重。透过余秋雨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莫高窟的壁画,听到了沙漠中的驼铃声,感受到了莫高窟文明的厚度。

  “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上的人们热爱唱歌跳舞,每逢节日就载歌载舞,歌声旷远而浩荡。草原上的孩子们像是音乐精灵,他们的歌声似天籁一般。他们并无太多社会经历,他们唱歌时的感情来自对自然的感悟。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余秋雨如此评价四川都江堰。都江堰之所以能有如此景象,得益于都江堰历来的治水者。治水,不是强迫水走人们想让它流的地方,而是要让人与水和谐相处。领悟水、顺应水、听从水,才能出现江水年年岁岁灌溉沃土、造福百姓的景象。

  这三篇关于文明与自然的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自然”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拆分开就是“山”和“水”。从“黄河祭祀”对自然的.崇尚,到“道法自然”对自然的分析,再到“纵情山水”对自然的喜爱,“山水画”“山水诗”“园林艺术”都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山河之书》这本书带我领略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感受了百味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开阔眼界,更能领悟自然和文化的魅力。

《山河之书》读后感3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最初认识余秋雨是因为朋友赠的书——《文化苦旅》,一看书名,文化,便先入为主,觉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条条是道,一本正经地说一堆道理,立马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测之书,不适合我读。然一日,实在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便爱不释手,也便有了这次与《山河之书》的自然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对于我来说,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四处瞎转悠,路确实就是书。品读一本本书籍,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作者的心得与经验,可不就是踏着他们铺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山河之书》读后感4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毫不保留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

  举个例子,《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能让我360°无死角地了解这些闻名于世的建筑。

【《山河之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剑履山河》辛弃疾传奇有感12-19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11-27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高中11-27

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琐记读后感11-21

读后感精选03-28

读后感03-22

经典读后感04-06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11-21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