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时间:2024-05-28 10:19: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一开始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来阅读,一支铅笔的轮廓勾勒出大山的样子。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顶飞去。像书名说的那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一种逃离,同时也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信仰。

  这本自传小说讲述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这本书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极度扭曲,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却一步步通过学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最终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塔拉的家庭中一共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现在社会,很多人都企图抱怨原生家庭,总觉得自己没得到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如果和塔拉比较,我们难道不是幸运的人吗?其实真正能阻碍你前进的,难道不就是你自己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从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赎。看完这本书,我们回头再看看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在书的后记中,塔拉也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风,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风,不同的是自己怎么想。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山,希望我们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我们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在这次中原名师开班仪式上毛厅长推荐的一本书,我当时被毛厅长引用作者的那几句话感染了,所以学习归来后就迫切地买回来阅读。

  说心里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理解较为浅薄,这是一本作者自传回忆录,英文原名是《Educated》,中文名字翻译来自《圣经》“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一度没有看懂这本书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而今再细细回味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时,各种画面如同电影一般在眼前浮现。经过深入思考后我明白了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也慢慢懂得了作者写这本回忆录想要表达的思想,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最终同意用《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这个中文译名字。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前半生”,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全家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着。她父亲思想的偏执让人窒息,他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伤不需要看医生,即使是严重的烧伤也可以用顺势疗法治疗,女人就该待在厨房里;而哥哥肖恩是一个狂躁、具有精神分裂、有暴力倾向的人,他常常以爱之名,对塔拉施加残酷与虐待。在这样糟糕的原生环境里,塔拉经常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一生中被各种复杂的情感、各种矛盾的心理左右着。

  可以说,塔拉17岁之前,是她父亲、母亲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她,他们用神的名义、家庭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着、欺骗着、压迫着塔拉,她的任何反抗都是对家庭的背叛。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一种精神的牢笼,让人看了感到窒息,为塔拉的命运担忧。

  塔拉父母的七个孩子,三个离开了大山,他们最后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在大山里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为什么同一家庭背景的孩子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命运?我想这是与他们选择、与他们自身的觉醒相关的。塔拉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慢慢有了自身的体察,有了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才有了走出大山、摆脱家庭禁锢勇气,这也让她最终能够改变了自己,她的成就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很多人看完这本书后,感叹她所取得的成就,而我更敬佩的'是她那种走出大山的勇气,那种自察的品质,那种不怕苦难,勇往直前的毅力。这一点也许正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

  塔拉的经历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她的逆袭,来源于教育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有隐喻的,“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网络有一种解释,把这句话翻译成了“逃离”,像鸟一样逃到你的山上去,作者正是通过教育,觉醒了自我意识,从而逃离了原生家庭。而更深层次的意思,恐怕要去《圣经》中溯源。这句话原本出自《圣经·诗篇》:“In the LORD put I my trust:how say ye to my soul,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在这里,“山”不再是山,而是一种信仰,作者不仅是逃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牢笼,更重要的是,教育让她找到了她的信仰、她的救赎。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一段网上流传的《致谢》的作者中科院黄国平博士,他也是坚持着简单的信念,克服各种苦难,把书念下去,最终走出山坳,他的成功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写照。

  然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和孩子都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他们甚至认为学知识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也影响到了下一代。许多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在学校混日子,混到高中毕业,他们并非没有学习的能力,对学习的轻视让他们选择虚度光阴,kill time。有的翻译工作者认为,“kill time”不应该被翻译成“杀死时间”,但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想翻译成“杀死时间”反而是最合适的。他们不仅是在“杀死时间”,他们在“杀死自己”,他们亲手扼杀了自己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他们原本可以像塔拉那样,插翅飞出大山,但最终,他们只是碌碌无为地留在大山里,日复一日过着枯燥麻木的生活。

  这种状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痛惜,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除了教书更需要育人,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看到更多的真相,让真理去改变他们内心的偏执。就像一篇文章中写的那样: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我们要努力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吧。

  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教育还有些滞后。教育的现状和多年前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越,仍有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精神上的引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读完《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后,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说“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碰撞”,我们当前教育缺乏的恰好是这些: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对于独立意识的培养。我想,如果在我们的引领下,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们难道不就能像塔拉那样,跨越各种大山,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解放思想一词好像很早就开始背,但是它具体是什么意思?解放哪种思想,如何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后会有何种得失?也许这才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即使进入了杨百翰,进入了剑桥,书中的塔拉却并没有变得“强大”,在与父母对峙时懦弱,在面对男女关系时的不坦荡,这些都是强大的父亲和家庭环境所带来的问题,不是上了好的大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高的学历也并不能说服那些与你对立的人。

  解放思想,首先要意识到自我思想的束缚,意识到自我有改变的勇气和能力,但也要明白,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永远无法强迫别人,尤其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改变;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改变不是破茧成蝶,不是过关斩将,没有觉得的输赢,选择自己的信仰,并且坚持,这意味着要失去很多的'东西,而成年人,可以,也应该为自己平衡这些得失。

  不是奥特曼打败小怪兽的胜利,而是将旧的自我从身上一层层剥下,重塑另一个自己的新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和想象中还挺不一样的一本书。整本读下来有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关于女性的史诗”。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震惊于父亲的顽固和偏执的次数倒是寥寥无几,在太多文学作品里见过太多隐秘而又顽固的执拗和不通情理后,我对于很外显的强迫倾向和控制欲的感觉反而会比拟轻松。

  这本书攫住我心脏的点在于女主从中逃离的过程。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设想中的逃离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难的地方应该在于认知的转变:不知逃之必要,不明离之方法,所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本书作者的“逃离”之路推翻了我“觉察即自由”的.设想。虽然觉察就是通往自由的开始,但开始之后路会如何开展却像无理数一样,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挣脱父亲的权威的开始。诚如作者所说她所有的奋斗,她多年来的学习,一直是为了让她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她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让步,丧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须得和这个家庭割裂。

  这是教育赋予人的意义。

  而割裂又何其难也?纵使那个充满着暴力、无知、血腥的世界再怎么不堪,那也是她成长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家人生活之处,是她钟爱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栖息之所。而一旦逃离,就是无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没有人能在没有任何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和一个具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惯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溃,一度想要屈服。最后拯救了她的还是来自同样修读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持与信任,是同样被自己家人驱逐了的家人的接纳。能战胜爱的,也只有爱。

  这本书里值得探讨的还有很多,比方爱的复杂性。我从没疑心过的一点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爱。只是当对爱的感悟和表现形式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时,所有的以爱之名都变成了伤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亲的承诺与畏缩、哥哥的暴力与愧疚,这些交织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在畸形偏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人。世上伤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为理解,所以无法责怪,却也无法共存。“你知道我是爱你的”“我知道,那从来不是个问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话)。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

  这是一本享誉美国的作品,这也是一本深受人们喜爱的新人处女作,这更是一本未来可能会成为经典教育标杆的不朽之作。我在它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女孩在教育的影响下尘封、告别、和解过去,以及拥抱新生活的坚毅。

  作者,塔拉是一个17岁前未上过学的女孩,她的童年充斥着父亲极端的控制,家人不断妥协的欺骗,哥哥无端的暴力折磨,乃至所有人的封闭愚昧。在这样一位有着剑桥,哈佛,哲学硕士,历史博士等光鲜标签的背后,很难有人能看出这个姑娘被偏执、压迫、欺骗束缚着的令人胆寒的过去。

  我曾在看完塔拉前半生经历时,捶足顿胸、咬牙气愤于这个家庭的不可理喻。但当我第一次看到结局时,我便释怀了所有的愤怒和不甘。塔拉,比我想象的勇敢。她在最后原谅了过去,去了一趟那个包裹着她十余年的家,重新开始认识,曾经有着一丝觉悟的过去的她,将自己与不堪分离。更坚信的接受着教育,我被她的自省和坚毅打动。

  不禁想起当今的我们,可能极少会有塔拉般失控的童年,但我们又何尝不与她相像?格局的局限和失败的束缚无不在阻挡我们,我们所处的脚下好像是激荡的'水面上的一叶孤舟,是教育在不断推动它翻新、远行,渐行渐远的驶出小渠!那遥不可及的海域其实一直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又何尝有勇气奔赴未知呢?塔拉这一点就比我们勇敢。她的如锦前程,定于她决心踏出牢笼般的家的那一刻。指明了一个方向,她便敢于前进,努力,她尝试不断的改变适应。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去打破过去呢?

  有人说女生学历不必太高,有人说孝子不必不远游。还有人说,未来的工作够安稳就好······太多了,我们听到的声音太多了。过去的条条框框,为什么不去拆掉呢?我每一天醒来都很想告诉自己,今天的你是全新的,无论过去,不问将来,人若是不告别过去,哪里会更清醒的选择决策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它让我认识到了:鸟儿不一定要过树上栖息捉虫一生,它也可以飞往高山,展翅于长空。因为我相信:教育会带领我们爬向一座高山,到达高山之顶,看清世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7

  一开始知道这本书,我是在刷B站时被它的中文翻译吸引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当时觉得这个翻译怎么稀奇古怪的,现在我看完了,我大概可以理解这么翻译的原因。这本回忆录虽说题为Educated,但整本书读下来,觉得仅仅翻译为“教育的意义”远远无法传达出它想要表达的以及其中的情感,这个山可以是BucPea,也可以是塔拉自己心中的山。我看完觉得和卡勒尼胡塞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很像,尤其是像《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给我的感觉,一种难以描述又很打动人的情感。

  作者笔下家乡的山,在我的脑海里有了深刻且生动的画面。我好像真的看到山的那边是一户人家,有着一块谷仓,堆着一摞摞分好类的废铁,里面的人进进出出地忙碌着。男孩子们帮着堆放材料,管理仓库,小塔拉在厨房里帮妈妈调制各种精油。如果只是从外表看,这还是很温馨的一家。然而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对它的依赖太深了,我们很想永远有这样一个避风港,我们会相信在这个小小世界中听到的所有话。所以当小塔拉听到父亲的一些十分保守且反政府的言论后,也加入了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学校的队伍。这种观念越久,后面颠覆的时候就会越痛苦。

  当然,我也气愤她父亲和她那一直对自己丈夫言听计从的母亲。但我发现我现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很多。我可以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近乎癫狂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他们很多举动,每个人的不正常都有自己的原因。父亲是因为自己从小接收到的教育和思想根深蒂固,自己对它们偏执的信任胜过家人,母亲可能一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也被同化了,或者说即便她持有相反观点,她也不敢发声,因为在一个多数人和少数人的选择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跟随多数,这样就不会引来对自己的敌意。而Shawn的暴力和冷酷似乎也都可以从他个人的经历以及成长的环境中得到解释,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可以被接受。我认为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最低标准在这里是是否会伤害其他人,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小塔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自己坚强的个性。她就算被哥哥扯着头发按倒马桶里也不会掉眼泪。她从那个时候知道了什么才能真正对抗暴力,那就是坚强,让别人知道自己并没有被伤害到,自己并不痛。这可能是她作为一个力量占悬殊劣势的小女孩当时可以做出的最大反抗。

  她后来自己考进BYU,到后来的剑桥和哈佛。这个过程看起来和其他的励志文差不多,但不同之处在于贯穿其中的塔拉和家人的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让她也精神上出现了许多错乱,当她的父母不相信她说的儿时遭遇哥哥欺凌,表示她被恶魔附身,她的妹妹为了留在这占大多数的家中选择了和她断绝关系后,她甚至不能分清现实和幻境。其实我很能理解,当大部分人都觉得是自己问题的时候,本来自己笃信的一些东西,也会慢慢陷入怀疑:是否是我的记忆问题或是我自己行为有问题?是否那些伤害真实发生过?如果和大多数人不和,不仅是我自己,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个人的问题。或者无力维系一些情感的时候,亦或是我某时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我会想这样做是否正确,是否妥当。塔拉后来慢慢变得坚定起来,开始有了自己信奉的一套观念和看法,开始坚定面对过往和那些曾经给与过伤害的人。我看的时候觉得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事实也是如此。在这种时候,很容易退缩,屈服,因为屈服只需要几句话,然后就能维持和家人的关系,就能留住自己从小长大的家,而反抗,质疑会引来更大的恶意和揣度,甚至是失去这个家。

  而塔拉为自己做出了选择:不正确的事,就要去纠正,即便不能改变,也不能强迫自己接受。为自己做选择的代价就是自己有了新的生活,而和父母却一直断了联系。我一直觉得家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一个词,家人是我们永远也放不下的人。所以即便塔拉的父母如何在外面贬损她,她还是放不下,毕竟他们也曾经在那个小房子里有过美好的种种记忆。整个故事中,我从不怀疑塔拉父母对她的爱,只是他们偏执的旧观念超过了这情感,一开始,他们觉得塔拉被魔鬼附身之后,几次说要救赎她,虽然听起来很荒谬,但我觉得还是处于一种保护和爱,只是用错了方式,大前提也不对。

  人的观念是很有力的东西。无保留相信某个事物可能会造成偏执,且几乎不会有颠覆的可能,比如人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不会因为反复去纠正而有所改变,大多数时候不会相信自己的观念有误,这是无法改变的一点。旁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所有人都能认可并支持自己,但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太过刻意地去追求可能会伤及自身。当不被很多人理解的时候,塔拉没有到处为自己辩解,当被视为异类的时候,她也没有一蹶不振,我印象中的她一直都很冷静坚定。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最大的力量就是塔拉坚强的心。这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这样一个坚强的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过去,也有些人可能正担负着原生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但过去就是过去,无论过去怎样,都不能妨碍开启新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被温柔以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8

  睁开眼睛看世界!

  这是本很厚的书,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看完,是因为作者写的太吸引人,如果不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我可能会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讲述一个在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女孩,最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哈佛的历史博士。书中她详细讲述了这个转变是如何完成的,一路以来发生的故事和她的心路历程。

  在读的时候我一直很不厚道的想,为什么作者有躁郁症的父亲,和经常打她的哥哥肖恩,还不死?这次会死吧?可直到书的结尾,她的父亲和哥哥也并没有死。

  因为这是一本传记,不是一部小说,所以故事结尾是事实的存在,不受作者或是任何读者左右,这让我突然觉得,也许世界真的如《哈佛中国哲学课》中阐述的:

  “孟子认为,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的,变化无常的。”

  看了太多坏人终将受到惩罚,好人终将得到幸福的电影、电视剧,会让我们默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因果的世界,而事实也许并不是如此。

  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于一切超出体系之外的东西,都希望他们承担因果,来以此证明自己价值体系的正确性。

  虽然书中作者原生家庭的错误很明显,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错误的惩罚,事实是他们反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部分看着格外的矛盾,之所以觉得矛盾和不爽,就是因为这故事的发展没有应了我们固有的因果体系,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可能书籍的英文名Educated,更能表达书籍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知识和阅读,可以让我们明白世界有多么大,让我们了解,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是那样的不同。

  我是一个本科生,周围很多朋友也都止步于本科教育。大学本科是很多人教育的终点,但也许那只是一个起点,甚至连“思考”都没有真正的开始。

  大学本科及之前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短,仅仅是能够让人在日常中,在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而已。对于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而作者,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如何让她打开了看这个世界的眼睛,一切因此而变的不同。

  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最近我常常在思考这些。答案没有唯一的,都对,也都不对。可能和我最近看的《中国思想史》以及之前看的一些关于思想的书籍有关。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他们信奉的唯一的标准,而在今天看来,那些标准并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的存在,只因人的生命有限,在一个世纪中,更容易被当时主流的思想所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无意沟通”的概念,指的是:

  “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

  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这种无意沟通实现的。儒家对中国人礼仪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当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文化背景,再来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走出了她从小生活的那座大山,世界就向她打开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9

  最近的日子真的忙到飞起,因此在新一期读书会报名的时候,我犹豫了,感觉自己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阅读以及读后感。但是当看到群里发的一张截图,一个从是从垃圾堆里面爬出来的无知女孩,却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样的头衔挂起了钩,不由得让我心生好奇,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时间不够,碎片来凑吧,多读书总是没错的,于是果断报名。

  读完第一部分之后,我基本上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我心里冒出的一句话是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这个女孩出的生活环境,按常理推断,也正如她在书中所说,应该在十八九岁就结婚,生孩子,过着并不富裕的普通日子。她的人生之所以能够逆袭,是偶然,也是必然。

  1、她的母亲家庭条件不错,教育层次高,虽然嫁给了门不当户不对的父亲,但这并不妨碍她优秀才华的施展,从她做助产士这一行当的前后经历就可以判断一二。由于她的教育背景,家里的孩子,包括女主,虽然没有上学,却在家接受了“家庭教育”。

  2、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是智商并不低。在女主心中,对父亲还是有一定的崇拜成分的'。比如有一次她题目解不出来,但直觉告诉她父亲应该会解。果然,父亲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公式,但是通过自己的方法也解答出了正确答案。父亲虽然有狂躁症,但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女主跳舞表演的时候,他都会买票坐在第一排观看。

  3、女主的哥哥泰勒也给她很多的帮助。如果没有泰勒去读大学在先,以及劝说女主逃离家庭去改写人生,女主可能也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这个足迹可以追寻。

  4、女主自己也非等闲之辈。一个成天混迹于垃圾堆的姑娘,小小年纪就会自己去找工作,自己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特别是自学参加入学考试那一段,让我特别钦佩,又让我想到那句话:当你想要做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助你来实现的。最后她做到了,以28分的好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她都有过正向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那样的一个她。其实,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是化了妆的福气。我们不欢迎苦难,但遇到苦难,也不要气馁,要用成长性的思维去看待它,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以某种形式滋养到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十分好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听起来是关于人生方向,关于成长的书。而我也十分喜欢这个独具特色的书名。

  而当我读这本书时,才发现它原比我意料中的好得多——各种意义上。一般读好书,虽然有的书大有裨益,但是出于趣味有限的原因会读得很慢,但这本却含有一个个生动的经历,让人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怎么在巴克峰骑马穿过草原,怎样在家里制作母亲的药,怎样在地下储藏为世界末日准备的物资,怎样在小镇演出,怎样离开巴克峰,在宽阔的教室学习。我甚至能想象出她父亲那晚看着电视准备见证世界末日时的眼神,看着他哥哥如何欺负她,看着父亲扩建的房屋。

  这本书前文讲述了作者在巴克峰的生活,他们是如何自学,父亲是如何信教入魔,如何固执己见,母亲是如何渐渐被父亲影响,他们是如何帮助父亲干活。我想最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主人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接受到教育,还能入读哈佛,剑桥,拿到各种博士、硕士。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有温情之处,也有背叛与悲哀。让我想起自己之前读到过许许多多关于逃离原生家庭的问题,逃离是一种选择,可能许多人并不理解,但当自己出生在缺乏教育,家人思想腐朽偏激甚至家暴等严重影响威胁孩子人生的问题,逃离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我甚至庆幸这些人没有慢慢地被同化或接受,而是一直在心里保持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在一日一日坚持,像勾践一样等待时机,只为了一去不回。后半部分是作者在这些大学中开始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也开始对自己的过去有新的'认识。当众叛亲离时,我依然好奇他们今天是否和好,我依然担心她和其他兄弟姐妹是否还会受到那个坏哥哥的欺负和暴力,父亲和母亲是否还是执迷不悟。变得更好在此的目的不仅仅是逃离过去,也是对过去的妥协,拯救自己的方式。不过不可否认,即使原生家庭有诸多弊端,也有许多温情的时刻,像是第二部分结尾的那段话:“‘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读到这段话,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尽管执迷不悟,可是父爱却是不变的,是伟大且毋庸置疑。这句话也十分巧妙地反映出了父亲的特质——父亲的及其偏激的世界观与思想,和他对女儿永远的爱。这也是往往那些最爱的人也是最恨的人的原因。他们可能所有的观点、思想、态度、行为、道德都在你的对立面,他们可能和你有无数次的争吵,但是却依然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变得更确定。”我一直对我的立场持有疑问,我发现我往往在理解一种观点后,也会理解另一种观点,而最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哪种才是对的,或者换句话说,在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两种都是对的,我以前曾十分害怕这种情况出现,这句话却给予了我救赎。的确,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能同时让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在脑中并驰而行",也许才是教育的真正的影响。

  这本书给予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和勇气,尽管不知道前路如何,尽管不知道高学历后对人生的变化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但是我们都必将踏上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路,以寻求救赎和启发,而这条路就是——教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1

  12月25号圣诞节开始看的这本书,零零碎碎花了一个星期看完,最早了解到这本书是看到小红薯很多人推荐,了解到作者塔拉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通过学习和教育变强大,我觉得我和作者有类似的伤害,所以想通过看这本书找到治愈的方法,看完觉得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我所受的伤害根本不算什么,作者的父亲是盲目的宗教追随者,他把教义扭曲化,认为政府和学校都是恶魔,因此塔拉在16岁之前没有上过学,耳濡目染,塔拉和哥哥姐姐总是生活在对政府和学校的恐惧中。母亲是父亲的依附者,对于父亲固执和非正常教育方式她总是附和着,哪怕听到哥哥在厕所打作者也仿佛没有听到,她似乎不比父亲正常多少。好在塔拉在受到另外一个哥哥的影响下选择了自学,终于她成功考入了杨百纳大学,并成了哈佛和剑桥的交换生最终成为博世,她通过心理治疗认识到从小到大父亲带给她的世界观是多么狭隘,终于重新建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世界。这背后的.代价是她失去了家人,家人觉得她是上帝的背叛者和她断绝关系,实际上是父母控制着她们,想改变就意味着不是这个家的一员,听起来真的很可怕。看完能感受到,作者还是深爱着她的家人,这也是是令人感动的地方吧,包括有一个章节讲到父亲救被烧伤的哥哥,具体你们可以自己看,只可意会。

  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很大,成长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事情,我曾经总是生活在抱怨父母的负面情绪中自怨自艾,觉得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席,也不重视我们的教育,不关心我们生活的开不开心,觉得爸爸脾气差小时候对我们很凶,对爸爸骂我们时从不站出来保护我们的妈妈感到失望,甚至觉得他们不配做我的父母,可是我总是把他们每天卖炸鸡从早忙到9点甚至10点才回家忘记了,把他们365天除了过年回老家休息几天之外没有任何周末和节假日忘记了,把他们没有我和哥哥原来也可以生活的很好这一点也忘记了。我在打字的这一刻眼泪也忍不住留下来,尤其是最近我刚换了房子他们拿出辛苦了一辈子的养老钱补贴我,时不时还会发个红包让我把日子过好,我真的一瞬间觉得惭愧,我已经快30了他们还在辛苦工作,他们不是为了自己。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感恩,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学习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能力,并且学会感恩,我感恩爱我的父母和老公,也很感恩朋友在重要时刻给我帮助,感恩我的老板曾破例给没有任何招聘经验的我工作机会,通过一年半的成长,我慢慢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未来的我也会多看书,充实自己,愿这些话给更多人正面影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很多人物的经历大大突破了我的认知。我以为故事纯属虚构,读到最后,才知道它是塔拉韦斯特弗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更深深受到震撼。

  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父亲编织的恐怖故事笼罩着塔拉的童年,她打小就被偏执的父亲灌输必须跟政府、学校、医院划清界限的观念,以致十七岁之前没有上过一天学,对学校和医生的认识歪曲错误;经常遭受哥哥肖恩的殴打和羞辱,被迫跟父亲在废品厂做危险的工作,亲眼目睹哥哥们因为父亲粗野的工作方式而流血伤残。那是多么绝望的生活!

  多亏在哥哥泰勒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一边在便利店打工,一边准备入学考试,凭借惊人的天赋和毅力,经过两次考试,终于进入杨百翰大学。后来又得遇良师,考取剑桥大学研究生,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开挂的人生看似风光,但实际上塔拉的内心已经千疮百孔。跟学费房租的压力相比,她更不能承受的是身心遭受的创伤。

  拥有更宽广视野的塔拉,深爱并同情自己的亲人,但又无法原谅他们对自己的伤害。她陷入疯狂的`自我怀疑和否定,甚至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直到寻求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逐渐恢复正常,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我自问若我是塔拉,能否像她那样摆脱疯狂的充满偏见和暴力的原生家庭,决绝地走进完全陌生未知的新世界?她像鸟儿勇敢地飞往自己的山巅,像凤凰涅槃重获新生,成为千千万万女孩儿的精神榜样。

  塔拉像石头一样顽强,又像花朵一样美丽。她让我想起现实中的一个人,她就是被称为农妇诗人的韩仕梅。霸权式的家长,被包办的婚姻,被控制的人生。土里刨食,艰辛劳作,从不曾有过远方,却坚定地走向诗的殿堂。她的诗句优美平和,嚼碎了过往所有的委屈和不甘,似高贵的灵魂摆脱了俗世的羁绊。塔拉和韩仕梅,都是尘埃上开出的花儿。

  当你正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你读一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相信你一定会获得感动和力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3

  最初对这本书的阅读欲望来源于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很美的句子,出自圣经原句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再者是它的封面,白色背景下是一支削尖的铅笔,起伏的痕迹化成了延绵的山脉,少女的身影与飞鸟共景,是对自由和新生的向往。以及被那中文宣传内容所吸引,想一探究竟作者的童年在白人世界里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存在。但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我立刻下单了英文原著。

  对这本书的内容,网络上褒贬不一,有觉作者的事例不具共性,像作者这般全然没有接受过教育而后考取大学甚至成为历史博士的毕竟少数;也有觉得全书多半都在写作者前半生的奇葩人生,似乎与书题educated无多大关系。

  待我今日看完,我总觉得我想记录些什么,才对得起我在书里徜徉的这些时光,那些与作者的共情才不至于被遗忘。

  没有共性,大概说出此话的读者还没有完全回忆起自己与父母的叛逆期交锋以及而后漫漫岁月中与父母的轨迹由相交至分离的过程。只是作者童年的确特殊,所取成就也非常人能得,显得她的事例变得尤其少见。但正如原著封面所印,“How much of ourselves should we give to those we love? And how much must we betray them to grow up”,这一本传记主要就是在记录作者自身与原生家庭的爱恨纠葛。

  “原生家庭”,大概是我近几年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樊胜美”,“苏明玉”大概是这两年最具代表的原生家庭代名词了吧。而读完此书后,在我看来,最具代表的人物必定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龙应台曾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似乎很残忍,尤其是我当母亲后,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想到离别不禁感叹,甚至落泪。尤记得孩子的脐带脱落的那天,我在备忘录里写到“20xx.01.26,皮皮肚脐带脱落,终究是断了与母体仅存的关联。”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自然的必经过程,我们无法扭转,只能坦然地接受,积极地转变。

  但是,作者的父亲却不以为然,所以才会有作者凄然的童年以及求学路上的阻拦与往后人生的遗憾。全书大部分的笔墨都是在回忆作者与整个家庭的交锋,由于我的看书战线过长,部分细节也有点遗忘,外加看得原文可能也有理解上的偏差,在我自身看来,此书大概分为三大块吧。

  【苏醒】

  作者的父亲,固执,自大,不信教育,不信医学,不信政府,他的眼里只有上帝,而且近乎于扭曲的信仰。孩子烧伤,摔伤,自己出车祸,以及孙辈难产,拒不就医。甚至千里飞行,只为祛除作者身上他口中所谓的“邪恶”。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父亲的话即是权威,他们一直在为世界末日作准备,筹钱蓄水存食粮。教育也只是在家随意的消遣,主要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男女无异。母亲,本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坚定信念,对丈夫唯命是从,有许多技能,万能神油,兼职接生婆,家庭医生。唯一反抗的一次在作者眼里只有奶奶丧礼结束后写感谢卡片的那一次争论。所有的兄妹里,大概Shawn是对作者又爱又残忍的一个,也是我最心疼作者的一段回忆。每次被Shawn肆意伤害后,用力地假笑像旁人证明这只是她和哥哥之间的打闹,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被殴打后无助地用假笑掩盖,在停车场行走,被按压进马桶四肢被束缚后的疼痛,这真的是亲哥哥能做出来的事么?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作者,第一次被问起“难道你不想去外面看看么?”,陷入了迷茫;看着安静沉稳的哥哥Talyer学习,以及后来听他走后留下的黑胶唱片,安静休憩;在后期的学习中,一次次发现历史与现实与父亲口中的相悖,更一次次地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自己是独立的女性。女性意识逐渐苏醒,她可以穿修身的衣服,可以自由地选择作为女性该有的样子,这些女性特征并不是父亲和Shawn口中的whore的形象,这里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仍是会对自己否定,尤其是在传记后半部分,她拜访她姐姐后,思考了许久,把Shawn的恶行跟父亲说起,不被父母接受,更被亲姐背叛,整整两年她都处于几乎精神崩溃的状态。然而幸得哥哥Tayler的爱护给予她家人的温暖,也缘于她的自救,终于拥有了和童年不一样的人生,终于从心理上发生了蜕变。

  【接纳】

  正如上面所说,很长一段时间,作者一直在向旁人用假笑掩饰哥哥的暴行,也不断地拒绝像他人说起自己的身世,尤其是她从未接受过教育这件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教育的力量,她带领自己的新朋友去了解她的世界,她也有了写下这本传记的勇气。这本传记就是她接纳自我的最好证明,人只有接纳了自己,他人才会接纳你。

  【和解】

  虽然传记最后,作者还未与父母再见面,但每一次只要接近她的成长地,她都会发一份邮件给母亲,虽然回复都是一样的答案,但她还在坚持。父亲是对作者是有爱的,正如作者要漂洋过海去剑桥时,父亲说到,“你在这个大陆,不管在哪,你受了伤,我们都会驱车赶往保你周全,但你漂洋过海后,我又该如何护你?”这分明是股强烈的父爱呀,然而却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做出暴行,宁可诋毁自己的女儿,很难相信父亲身上矛盾的存在。但愿作者与父母早日和解,在精神独立上的和解。

  全书并没有浓墨重彩描绘如何成功,而是将童年的回忆与现时的求学历程娓娓道来,粗看似乎全书与教育并无大关系,而最后一块小章节却道出了真谛。

  借用张桂梅校长的事例结尾,女高的女生们也许日后并不会因为教育而大富大贵,前途光明,但她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显然会有不同的见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4

  这本书大概讲得是作者他们一家人住在爱达荷州偏远山谷中的一个农场,父亲是一个冷酷固执的极端教徒,母亲是勤劳懦弱永远不会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铜烂铁的垃圾场,整个家庭充斥着宗教,原始自然信仰,从小就被父亲灌输不能去学校,不能去医院,不能穿着暴露,不能化妆等等,这些条例作为家里的一员必须严格遵守,同时父亲不希望她们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对信仰,对上帝,对家庭的背叛。作者16岁考进杨百翰大学,后面获得去往剑桥交流的机会,回到杨百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去往剑桥求学,并去哈佛访学,最后获得剑桥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真的是非常艰辛,作者自我怀疑过,自我否定过,一度精神崩溃过,就在作者决定放弃挣扎,自我沉沦的`时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到现在我仍不可理解,像这样的家庭,作者为什么还如此恋恋不舍,对哥哥肖恩的残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谅。看书本的封面,一个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着远处,她看向的地方应该是她成长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还会回巴峰山,但只通过泰勒、查尔斯他们讲述山谷中发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里清楚永远都回不去了,与家人的裂痕已经扩大到无法修补,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十六岁的自己,是一个全新自我,这个自我作者称之为教育。每次看到书中作者因为这样的亲情这样的家而做出自我怀疑和让步,我真的好想冲进书本里去摇醒她。但每当我这样想我都告诉自己你根本没办法切身体会和换位思考,因为我与作者的童年相差太远了。

  书中有几段内容,我感觉父亲是爱女儿的,只是她的爱,是女儿接受不了的,这种爱伴随的是失去自己对思维的掌控权,失去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在作者计划去往英国求学,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是在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由[艾丽丝·布尔格德]所著的畅销书籍,书中通过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她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最终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的故事。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和感受。

  在书中,作者的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年幼时的贫困和家庭的不和,到青年时期的奋斗和挫折,再到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和成为教授,布尔格德的笔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平凡历程。她的故事中充满了拼搏和抗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在这本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她曾经感到迷茫和无助,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在不断努力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幸福。这种探索过程并不容易,但布尔格德用真诚和感人的文字表达了这一过程,让读者感同身受。

  此外,书中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描写也引人深思。家庭在很多人心中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在布尔格德的'笔下,家庭却成为了矛盾和分裂的根源。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也成为了布尔格德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是,她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最终战胜了这些障碍,并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作家。

  总的来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籍,它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追求,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同时,书中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描写也引人深思,让读者意识到成长的不易和人生的艰辛。我相信这本书会激励更多的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07-0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集合09-06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2-1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读后感03-18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3-28

[精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7-0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2-0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集合]05-19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精)05-25

(通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