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12:29: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假期里,我拜读了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论和知识。

  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独特的能力驾驭课堂,用教学心理对待偶发事件,把握教育契机,都是教学机智发挥的作用。读完此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智慧并非“遥不可及”。

  书中写到:“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

  阅读带来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更好地与书为友,在自己的教学路上,不断充电、加油!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作者是加拿大作家马克斯·范梅南。这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青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阅读完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育情境,要用心为之。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而不是一定要在课堂,或是遇到事情了,专门停下来和教育孩子。教育学的影响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教育有效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我们始终都处在某个情境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可以成为教育情境。只有在情境中,教师或家长能触摸到孩子的心灵,感知到孩子对你的召唤,对孩子的反应作出积极负责的反应,在情境中培养出孩子某种优良的品质,这样的情境才能成为教育情境。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瓶牛奶。妈妈声嘶力竭吼孩子,责怪孩子做事不小心。孩子想为自己的不小心和妈妈解释一下,而妈妈却不给机会,不想倾听孩子的心声,也不接受孩子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只看到牛奶被打翻这件事的结果,而看不到孩子。这种情境不能成为教育情境,因为孩子不但没有在妈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行为有反思,而且对妈妈的言行很反感。

  在这个情境中,妈妈可以什么话也不用说,先拥抱一下孩子安抚他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把打翻的牛奶擦掉。孩子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在妈妈有爱的行为中很快得到安抚。孩子在心里也会对自己许下期诺,以后做事小心点。这样的情境就是教育情境,在这个教育情境中,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与宽容。当孩子以后遇到身边的小伙伴犯错误时,他也会像妈妈一样宽容小伙伴。

  孩子在此教育情境中生长出爱与宽容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也会在另一个情境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又如,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把作业置之脑后。此时,家长可能会心中窝火,即将开启动鸡飞狗跳模式,不是训斥就是狂吼,整个屋子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孩子看到满脸不快的爸爸妈妈,刚刚还沉醉在电视的情境中,此时一定无比困窘忐忑。在父母的训斥下,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孩子的脑海里只会留下父母声嘶力竭的样子。他们更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因为你已经责怪过他了。这样的情境不是教育情境。

  在这个情境里,如果家长这么做,育儿才会有效果。家长下班后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在看电视,可以询问孩子是不是很累啊?先认同孩子的情感,打开与孩子的沟通通道。然后问孩子作业有多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侧面提醒他还有作业没写。最后问孩子电视还要看多长时间?趁机约法三章电视收看规则。以此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电子产品。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能管理好自己,虽然有时我们的信任让我们失败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项长期工程,家长要耐心为之。在家长的用心下,在这个教育情境里,孩子慢慢会养成时间规划能力与电子产品管理能力。

  生活无处不教育,生活即教育。只要和孩子待在一起,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教育情境意识,要努力把每一个情境营造成教育情境。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与情感要有洞觉能力,并能在孩子的感召下,作出积极的回应。哪怕一个倾听,一个微笑,一个安抚的动作,一句简单有爱的言语,都能使孩子从糟糕的情绪中走出来。

  有时糟糕的情境在老师或家长的用心下,能成功转换成教育情境。比如,下班后看到孩子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很沮丧。此时,刚进门的你就要洞觉到孩子糟糕的情绪,先拥抱下孩子或摸摸孩子的小脑袋。与父母的肢体接触很能让孩子减压并得到抚慰。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处理具体事情。然后再询问孩子怎么了?需要帮忙吗?对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引导他怎么做。

  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成人和孩子间的意向性的关系。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在父母和孩子,或者职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那种孕育了某些特殊品质的关系。教育者的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成人才能对孩子有教育的影响。

  教育意义上的权威是孩子们给予成人的责任。我们要及时洞觉孩子的情绪与情感,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在生活情境中用心创设多种教育学情境,培养孩子各种优良品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用心为之,教育智慧必如满树繁花!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从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缺乏教育机智的教师,无论怎么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老师。”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育机智呢?最近看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使我收获很多。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机智源于浓浓的师爱

  教学机智源自于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和真诚的尊重。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待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新的教育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因此我在课堂上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的表扬、鼓励和引导成为我课堂上常用的手段,我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我班有一名女生名叫xx,她是一个非常非常内向的孩子,课上从来也看不见她主动举手发言,下课时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不做声,当在路上看见我时也尽量避开。我曾试着几次和她聊聊天,结果也没什么进展。有一次,她病了,发着烧坚持来上学。在课堂上我发现了她的不适,就走到她身边询问,才知道她病了,问她带药了吗?到了中饭的时候,我关心她得中饭吃的怎么样,给她倒水让她把中午的药吃了,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的坚强和上进的好精神,还发给她一颗星。得到了鼓励的她一下子精神了许多,而且从那以后有时会静静地站在我边上看我批作业,这时我会微笑的询问她一下早饭吃饱了吗?昨晚几点睡的呀?下课走廊里看到我,也不再避开,她感受到,原来老师是喜欢她的,上课也专注了。不过这件事过后,班里的同学便有了一个习惯,只要是带病来上学的,不用我发现,他们会主动告诉我,我当然也是按例行事,表扬过后发给他们一颗星。其实我知道孩子的心里期待着我的关心和表扬,因为这也代表着我对他们的认可和喜欢。专家认为儿童在家依恋的对象是父母,在学校依恋的对象是老师,他们需要与老师形成亲密的关系,否则他们就不得安宁,像小苗缺乏阳光一样渐渐枯萎。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付出而是收获,一颗小小的星和几句贴心的话收获了孩子纯洁无邪的心。

  如果我当时只是冷淡的对待这个孩子,她还会由后面的进展吗?

  二、教学机智体现“道”“术”结合

  在细细体味名师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运用智慧将教学中的“道”和“术”有机地结合,教学机智表现的是如此完美。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而内涵的部分是教师自身的“道”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如此的内外兼修,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机智。

  每个班上的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他们已经知道了,经常在上课过程中要“叫”出来,怎么办?书中的各位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

  ①有的教师请这些好学生做“评委”,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

  ②有的教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

  ③有的教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等等的这些应对,其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效果各有不同。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虽然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而是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对于学生观的理解。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很赞赏书中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徐芳老师的话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

  三、教学机智需要行且思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厚积的结果,是行思结合,且行且思的消化,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

  一要广泛阅读。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才能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思,因此要广泛阅读。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所教学段,还要读其他学段的。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有机会还要读读初中、高中教材。这样才能居高临下。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并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做到“润物细无声”。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份机智、自如、洒脱。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要阅读同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二要积极实践。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方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要关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名师们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更让我感受到细节决定境界,你对细节关注的程度能决定你的教学高度。

  三要不断反思。这是我做得比较弱的一点,所以是我特别需要加强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名师们之所以成功,之所以有令人敬佩的教学机智与他们的勤反思,善反思分不开。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原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层次的必由之路。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看名师的课堂,就像与名师面对面。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至少比昨天又进了一步。品味经典课堂,感受教学魅力,反思自己不足,加快前进步伐,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拥有名师们的那份教学机智。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可能很多老师都骂孙奇峰(也包括我)。春节期间巧遇孙奇峰,当时他竟然很阳光地对我说:老师好!我当时惊讶地没敢相信,真的没想到他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原来我认为他是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话,不会办人事,但事就是这么个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 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作者是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张云鹰校长。智慧和创新是全书的关键所在。张校长头脑中有十分清晰、具体、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城市气息的文明的学生。这个目标促使张校不断思考、探索,运用创新的手段,彰显智慧的管理模式,带领一所学校完成梦想。成绩超然。她的魄力和毅力是惊人的。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张校培养城市人的原因、过程和效果。全书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主题,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第一战略,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小学教育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提出了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发展基础教育的新问题。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最深的是张校长提出的“三个三”模式。即三格层次、三环道路和三维空间。这个模式给老师指明了道路,让老师知道“要做什么”“该怎样做”。特别是三格即入格、升格和风格。给不同层次的老师于不同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位。树立明确的目标后努力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还提出了“读书的女人最美”,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等创新的活动,让人既感到有趣又得到了提高。

  这本书所谈的有大道理的理论指导也有具体的事例和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张校把自己所做过的事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是不断思考和总结的.心血结晶。“27个春夏秋冬,那一本本教学日记和人生杂感都凝聚着我对小语教改和对教育探索的心血。”这是令我非常感动和佩服的。写教学日志是有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要及时地,坚持天天写下来就未必能做到。是需要很大的恒心和毅力的。她那种兢兢业业,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的确,外表是很重要的,当老师是应该光鲜整洁一点的。别人看了也觉得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一些。应该给学生这样的感觉。邋邋遢遢的老师也许是不受欢迎的。形象很重要。衣着端庄,举止大方,言行得体,张校长对这方面十分注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看了它是获益良多的,很多地方值得学习。我还要继续深入钻研,更好地体会张校长的思想。为自己教学所用,改正不足,提高自己水平。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孩子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教师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8

  著名独立教育研究者朱永通先生所著《教育的细节》这本书,因其内容真实,贴近生活,吸引我的地方很多。说实在的,这本书真的是走进了我的心里。书中的真实案例比起一些大肆宣扬教育方法和口号的书籍更能触动我的内心。这本书精彩的篇章和细节很多,细细品读“有生命的道具”、“怎样和孩子说话”两个篇章最令我印象深刻并产生共鸣。纵观我们平日的教育现状,值得深思并借鉴。

  一、有生命的道具——日常教育和课堂教学中需要教育智慧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教学中使用自制道具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因为有了多媒体的便捷,老师们更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其形式不同,所呈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如何把手中的“道具”运动的活灵活现而又富有“生命”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并且考验我们教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书中一则与“道具”有关的故事让我印象颇深。道具运用尤其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智慧。书中讲到一位姓林的老师巧用手帕当板擦的应变智慧。他明知被学生捉弄但却不动声色,既不批评也不生气,依旧一如既往的上课。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就此过去那就错了。接下来,林老师用自己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告诉学生:“知识只有留在心中才有价值也不用擦!”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让学生也深受感动。在林老师的课堂上,手帕不经意间成了道具,且在瞬间生成了“看不见”的教育力量。这位林老师的“道具”使用的十分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埋怨、责怪学生的调皮、捣蛋,却不曾想过,他们此种行为背后所表达的含义?我们总是没有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辩解,却不曾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都说老师是“伟大”的,可是这种伟大,也得有“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许真的是你不经意的一个动作、言行,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联系实际,如果相同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课堂,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让学生在接受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然而,教育的细节则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毋庸置疑,这节课林老师的教育相当成功!同时更能体现出这位教师过人的个人修养。

  二、怎么和孩子说话——言传架起感情的纽带

  语言的力量是惊人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积极的语言和消极的语言起的'作用当然是截然不同的。许多时候,我们所谓教育的失败,往往源于我们平时在教育中语言的不严谨和不注意。很多时候大人们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带给学生的却是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

  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和我们家庭父母平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和孩子说话,切不可随意妄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养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言传身教,教育其实随时都在。在教育的行为当中,我们有时说一些带有价值判断的话,也会带给孩子不小的伤害。在从事教学管理的这几年,虽然没有亲自带过班级,深入接触学生,但在平日中难免会同学生打交道,也会帮助班主任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我发现,我们一些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和武断,有些事情也处理的不够妥当。只是老师们自己尚未察觉。如当下大家都普遍比较关注的“语言暴力”问题。教师的语言暴力往往发生在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平心而论,一般遇到让自己头疼的顽皮学生还真没法平静心情,情绪失控也在所难免。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时,固然做不到口吐莲花,但至少可以选择闭口藏舌,不去伤害他人,不去做语言暴力的“奴隶”!

  其实,用心去观察,生活中随处可见教育的细节和教育的契机。就看我们如何把握和巧妙运用。都说让学生尊敬师长,见老师问好,可作为教师的我们可否做到遇到学生的问候也报以亲切的回应?对待学生也同样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不论身份,不论职位,师生关系,也不例外。由此想到平日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一天早上,一位女同学来到我办公室给家人打电话,因为身体不适,需要请假。在她打电话的空档我起身倒了一杯热水递给她,她突然用比较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连忙一个劲的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她的这一连贯过于客气的动作反而让我变得不自在了。难道作为老师给学生倒一杯水也让她受宠若惊吗?她的这种表现只能说明平日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太大!老师往往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仰视。我并不觉得这是好事!这就如同两个人之间横跨了一条沟壑一样,无法逾越。你始终无法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我觉得真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和尊重,是建立在互相感到轻松自在的基础之上的。唯有放低姿态,真心与他们交心,用爱去感染他们,才算是做到了真正的尊重。

  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本书很棒,值得再次品读。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书中的很多案例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的前提!感谢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9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专为广大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所写的一本诗意化的教育学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是为教师而写就的,他力图反映出教师的需要与趣味。该书旨在我们广大教师理解与领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提供一条别样的路径——通过人人皆能读懂的教育随笔的自由形式,言说出人性化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增强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浓香气息和发散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致的帧装设计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画式插图与淡淡的.墨香的衬托之下,《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愈加显示出让人有急不可待的阅读冲动。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始终贯穿着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的深挚情怀,而且还贯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会理想及人生理想的这两大主题。

  面对日益功利化的当今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教师更需要坚定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和造就自主发展的好公民的终极价值。

  他的观点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犹如与智者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责任,也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关注教育、人事、社会与时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0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习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1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做专业的教师,做孩子学习的帮助者,做家长的指导者。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有的孩子不会写最简单的生字,不会读最常见的词语,不会做最简单的题目。老师给他讲笨鸟先飞的故事,希望触动他。老师讲得热血沸腾,看到的却是他那一张有些茫然的脸。这样的场景我们当老师的和当家长都会遇到。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会恨铁不成钢:你怎么就那么不求上进呢?你看谁谁谁学习多好,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努力学习呢?

  王晓春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我现在遇到一件紧急的.事,需要向一个朋友借5000元钱。这位朋友对我说:“你注意到我的失望了吗?我们的同事都有十几万的存款,……你怎么这样不努力呢?……下面我给你讲笨鸟先飞的道理,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如果有旁观者,一定会看到我有一张茫然的脸。我怎么能不茫然?在我需要具体帮助的时候,我得到的却是一堆教育。我们的学生常常有这样的命运。

  是的,很少有学生坐在下面,故意把题目做错。可能有极个别学生会有这样的故意行为,这要另行分析他那样做的原因。今天做数学三位数连减题,有四五个学生磨磨蹭蹭,迟迟不交作业。他们为什么不交作业?因为有几道题他们怎么也找不到错误的地方。这时我如果反复说:“你们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学生就能把错题改过来了吗?还是不能!他们很认真地看,就是看不出来错在哪里。他们想仔细分析,可是不知道怎么分析。怎么办?一个个请过来,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教给他们检查的方法,检查错因,再改正错题。

  请你先检查有没有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每一个到我这里来改错的学生我都这样问一句。问了两三个同学之后,剩下的几个人自己就对照书查有没有抄错题了。

  看看退位的“1”减去了吗?这是我问的第二句。有三个同学听了我这一问,走在半路上就回座位去了。不一会儿,改正错误交上本子。

  还有两个同学仍旧很茫然。我叫过其中一个同学,问过第一问之后,请他边讲计算过程,边在本子上写答案。说到第二步,我就发现,他不明白“1000-185”这道题,十位上该怎么做。我教给他遇到1000这样好几位都是0的退位减法该怎么解答,他点头示意听明白了。我请他再讲一遍解题过程给我听。接下来的几道题,我要求他边讲边写过程。我呢?已经转头辅导小博同学了。压根没听他说什么。这样做了两道题之后,我一看,他全做对了。于是剩下的三道题不准出声,心里想着过程往本上写,很快也做对了。

  以后做题就这样在心里边想着计算过程边写下来。我这样嘱咐他。他点点头,很开心的样子。

  是呀,孩子不会做题时,研究一下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想办法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觉得讲过的方法孩子一定就会用。有些孩子无法将听到的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运用方法时他们就会很茫然。耐心点,多给孩子几次机会,多做点实事。不要让孩子再茫然了。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2

  一次和一个教师同学出去喝茶,发现同学带了本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就拿起来看,看着看着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实在,很对我们教师的心声。于是就借过来认真得去品味它,发现这是一本不亚于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经典教育学著作,它就像一把锁解开了我很多结。

  一个教师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书中这样来解释他的论点: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多么经典的论述,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识,积累经验而增长智慧却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虽然我在教学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视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课堂真的会成为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课堂,只剩表面而没有真实的东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规划,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师这个目标前进。 而如果说感触最深的还是肖博士“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特别像我一个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说只停留在书上的一点解释,更别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师级人物的思想,去领受和品味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把他们那里真正好的东西慢慢吸收过来成为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巨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个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比教学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反思就不可能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更不能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而将经验抽象成理论则无从谈起。在新教师的培训中,过来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些新教师要懂得反思,并把这些反思写下来,进行总结,让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不断得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弥补一些自己缺乏的东西,加强自己优秀的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可能我都没有发现学生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视这些,可能你就会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过你这样不经意间的言行传递学生那里。如果让学生接受了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这些思想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想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真的没有注意到这点。不过我相信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这点,熏陶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品德优秀的学生。

  在这本书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肖博士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个教师该如何重整风帆,调整方向,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3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书,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的马克斯。 范梅南教授写的一本教育类专著。初看这一本书,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本书是从迈向智慧教育学、教育学的实践、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等九个方面向我们一一作了阐述。其中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这几个章节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细细回想自己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几经波折,终于得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延伸了广度与宽度。

  一、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

  初为人师之时,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二、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

  慢慢的,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五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平时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三、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

  现在,当我再一次来看教学机智时,它已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素养。它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上。每一个人都在无声地接受着环境对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时那些最不可能听老师话的学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无视他的存在。因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更应身高为范,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给予正确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学机智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克制上,面对着众多不同的个体,是否做到心平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 天下素。伏尸二人 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学会了克制,就会理性地选择何时去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如此理智地处理正是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再次,教学机智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一种处事不惊之态,要对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当课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当你与学生谈话,对他进行教育之时,学生不但不听,反而十分不敬之时;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内容不被学生重视时,你都要学会变得冷静,变得自信,同时做出充满智慧的举动。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惫万分,以至于到后来,在无奈之时,不再去思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法。没有了为师的那一份燃烧着的激情,那会是多么可怕啊!

  四、教学机智更是一门与学生交往的艺术,他主要表现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处理问题。教育中,我们常会用老师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是过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给学生心灵以解放,那就不敢说了。面对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们常常会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师(这种成年人的位置上)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的,而全然不顾知识与生活阅历远没有成人丰富的儿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就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没有掌握好,于是就想到,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去听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孩子还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样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显得很困难。或许课上更有一些事打扰了他的听课,如昨晚没有睡好,如听课中出现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伤心的事等等。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假设,但是只有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阐述出来的理由才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该令同样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老师理解与体谅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学中我们常会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的客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抱怨孩子怎么就学不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习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提高了认识,然后我们再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强,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

  在《教育智慧》一书中,各个经典案例启迪着大批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全页拜读,但有这样一个例子使我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教育如此令人惊叹。

  1999年4月20日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发生了校园枪击事件。两名青少年学生—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这起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之一。

  一位女老师在目睹哥伦拜恩惨案后,意识到内心的阻隔导致暴力,外在的暴力源于内心的孤寂。孩子们如果不能够得到关注,会采取任何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她下决心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尽早开始预防暴力,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哥伦拜恩惨案后的每一个星期五下午,这位老师坐在空荡的教室里研究这些11岁的小手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小纸条,她是在拯救孩子们的生命。

  通过这种方式,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她很早就明白的道理: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爱,包括你的所有物,都有固定的“公式”。从那些小纸条中她找到了这些“公式”——找到了破解内心枷锁的密码,并给予那些孤单的孩子以帮助,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白。这就是她的'数学。

  一切都源于爱——包括数学和其他学科。学科的专业性便是能有效应用于现实中,我们从事这份工作,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把它的作用传授于学生,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令人惊奇的事实。

  这位老师用几十年的时间来拯救孩子们的生命,用一生寻找爱与孤寂的“公式”,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踏入这种生活,之后的每一天,都可以改变世界的轨迹。

  比如语文学科,除了言语技能的获得,创新思维的超越,文化内涵的丰富,还要使语文课程更贴近整体素质的培养与熏陶。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在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用的东西就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书法学科,它的存在在于解决一些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首先是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艺术,再是利用这项技能谋求生存之道。书法发展到这个阶段,经济社会使这门高雅的学问越来越充满功利性成为必然,因为它要发挥它在此时此地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亦是如此,好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吧!便是好度这人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作用源于人类的进步,源于对受教育者的热爱。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5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需要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启迪和快乐!以前对于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顾泠沅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对李吉林的教育历程谈点自己的体会、收获。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李吉林是小学教师、是语文教师,跟自己教育的对象不一样、教学科目不一样,但是她的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对我们青年教师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学"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她倡导的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没有顾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觉还不错的`课在她的美感性原则下简直就是麻绳拴豆腐--不值一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已经轻车熟路的李吉林来说,开始一个班级从一年级教起探索教改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她的这种不怕困难、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她收获了今天的丰硕果实,而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她就一定不会退缩,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虽然自己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思维要开阔,不能一味地重复着老教师的道路,重复着自己的工作。要边研究边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重复式的教学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效率一成不变,谈不上提高,而自己也会感觉累感觉枯燥无味,批发厌倦。反过来,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师千方百计地从旧中夺出新来,千方百计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课堂效率更高,这样本人也会感觉轻松愉快,积极充实,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课改这个教育历程无形中就让我确定了以后的教学态度--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STS教学模式,也就是从生活到物理,再将物理还原生活的教学理念,细想起来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看着她情景教学的可喜成绩:全班43名学生,考入省重点中学33名,其他10名学生也都考上了实验中学,我似乎也看见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虽然我没有她那么长的从教经验,但是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其他教师的帮助我一定也会收获成功。虽然现在不能给学生带到校外上课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先进了,我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生活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做到将物理教学情景化。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其主旨都是对美的追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在追求着美感。她们一天要上那么多节课只有具有美感的课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师教会了我从四方面去体现美感,那就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态。可以说我以前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着上课应该讲哪些知识却忽略了怎么去讲,怎么讲才会美。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档案让我明确了教育信念、学会了教学方法、懂得了教中带美。李吉林只是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员,其实我从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学到了很多,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觉难以释手,着实得让我体会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坚信在他们的经验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比今天好一点,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3-15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5-28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集合)06-09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3-14

教育智慧读后感04-21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04-29

[集合]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6-08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荐)03-08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05-25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