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3-05-05 01:47:1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2、用三分钟时间,背第二、三节(男生背第三节,女生背第二节,竞赛)[建议:参照并利用本文板书设计 ]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四)阅读题(课外阅读,也可放在当堂,写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邹》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能反串得1分,每出现一处读错的地方扣1分)

  2、释词。(给对方组出5个你认为能难住对方的词语,1个1分)

  3、译句。(老师抽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老师抽查)

  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 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 ,全书共 策,着重记录了 。

  明确:刘向 国别体 12 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抢答:言之有理就得分,有理有据 得2分)20

  1、解释文题: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多媒体出示:人物参考: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多媒体出示)思考:邹忌为什么劝谏?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明确:供你参考: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思考:齐王如何纳谏?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 看出,齐王是个 人。

  讨论明确:(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风险题,答对加分,答错减1分)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4分

  ①.今 齐 地 方 千 里

  ②.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2、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暮寝而思之( )

  ②今齐地方千里(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提示学生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 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见学案)

  板书: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 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对比 ↓

  类比 皆朝于齐

  暗比

  排比

  (委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2-2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6-1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02-0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3-1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04-0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五篇04-1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10-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