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

时间:2023-03-14 08:03:0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1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2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2、课件、自制轮胎车。

  活动过程

  一、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小朋友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小朋友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幼儿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幼儿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 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 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 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 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 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幼儿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轮子的演变过程,发挥幼儿的想象更好的开展延伸活动。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4

  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和儿童关系状况都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教育经验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省能力。即教师能否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注意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儿童采取积极、支持性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废品再利用的意义,懂得爱护环境。

  2、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4、使幼儿在废品利用中得到乐趣,在“变废为宝”制作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7、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点难点

  懂得废物利用,节约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知道废物利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固体胶,制作手工的废旧物品材料若干。

  2. 用废旧物制作的小物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

  2.垃圾的来源? (生活,工业,农业,商业)

  (二)废品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看图片)

  (三)垃圾的处理方法(掩埋法,焚烧法),以及它们的弊端。

  小朋友又能做些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激励幼儿立足于生活实际,从我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呢?老师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品做成漂亮的礼物送出去,你们觉得呢?

  (四)废旧物品用途多

  1、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废旧物品?它们能制作成什么东西?

  孩子们回答。

  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们能做成飞机、轮船、、火箭、坦克、企鹅、高楼、大桥等。

  2、小朋友,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请幼儿观看用废旧物品做的物品图片、玩具。

  3、出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纸灯笼》,引起幼儿的制作兴趣。

  (1)教师:看,这是什么?知道这件宝贝是用什么做的吗?(废旧的宣传单),小朋友想要一个这样的灯笼吗?快动起手来吧!

  (2)动手制作。

  1、师: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是老师用废旧的纸裁好的各种图形,小朋友可以从中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制作。

  2、教师进行示范,幼儿进行操作。 (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 教师小结:

  小朋友,小灯笼漂亮吗?老师这还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二次利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作为一堂综合性课程,“变废为宝”活动的开展对老师和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开展好,教师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来进行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要如何安排活动环节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操作等等。

  谈话活动中,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被利用的'。有的废旧材料是可以收集的,有的废旧材料是不可以收集的,并且激发了幼儿自己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有用的东西的欲望。

  幼儿制作前我给幼儿介绍了制作材料,并提出要求。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对幼儿有创新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不足之处:

  活动时,大部分幼儿只是一味的模仿展示的范例来进行制作。我想,如果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引导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多种制作方法的尝试,可能会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启发和帮助。

【大班科学一切都在变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一切都在变教案11-25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切都在变》01-01

一切都在变教案03-09

一切都在变教案(9篇)03-20

一切都在变教案9篇03-19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变的影子01-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把水变干净》教案02-04

大班《会变的月亮》教案01-19

大班教案《会变的水》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