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教案

时间:2023-03-17 14:56: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识图形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图形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教案1

  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从直观上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实物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做好准备。)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是这样描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1:“角”是尖尖的。

  生2:“角”的样子像小于号。

  生3:“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生4:“角”有两条边,比三角形少一条边。

  生5:我们只描了一个“角”,比三角形少两个“角”。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2号。教师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

  举起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马上就把“角”变大了。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说为什么2号“角”最小?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5号“角”,我把它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

  条边在外边,所以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5号“角”,也是5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生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3的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5号“角”的边不一样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不公平。

  生3:我把1号“角”和5号“角”的两条边都延长到3cm,再量它的开口就可以比大小了。

  生4:我用三角板量,都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它比1号“角”大一些,比5号“角”小一些,所以5号“角”大。

  师:生4是借助另一个角帮助比大小。

  师:还有3号“角”,它的大小怎样?

  生1:我比1号“角”和3号“角”,它们一样大,我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来比的。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3号“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八)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对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

  2能借助三角尺辨认三种角。

  3让学生了解“角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角。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难点:

  准确的数角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

  学

  三角尺、学具钟、放大镜。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练习八。对话平台

  玩中学

  再玩中学的过程中,以“去角国做客”为线索,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部分。

  1.继续展示课件1。

  它们就是陪同我们玩的向导,我们来向他们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吧!记住,一定要把角的名称说的准确呀!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1题。

  2.展示课减2(一列小火车、6节车厢,车厢上面分别画着教材第2、3题中的6个图形)

  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节车厢,就请你们标出这节车厢上的图形的各个角,注意直角用符号“┐”表示。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都找到了什么角,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答案。

  完成教材第68页的第2、3题。

  3.展示教材第69页的第6题。

  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角的王国吧!请你一边看,一边认,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1)自己找,自己认。

  (2)全班交流,角的名称叙述要准确。

  学中做

  在角的王国里,到处充满了新奇有趣的关于角的知识。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1.展示课件4。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显示教材第69页的第5图)你能说出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3)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4)分组活动:用学具钟拨一拨,说一说,还有哪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同样大,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拿起手中的放大镜看看手中的钟面,你又发现了什么?

  (6)指针长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认识图形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认识图形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特征拼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提示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平面图形的关系: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6)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平面图形的拼组有什么收获?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一第3、4、5题

  3、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认识图形二教案5

  认识图形、统计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3~139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学难点

  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认识图形和统计。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统计。

  二、复习认识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出示每种图形各两个,杂乱地排列。

  教师:根据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能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教师:结合刚才的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整理汇报。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2)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2?复习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每一条边都叫做正方形的边。

  (2)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3?复习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一说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4?巩固练习,加深提高

  出示第13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区分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

  三、复习统计

  教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2)整理后的结果要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出来。

  出示第133页第10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

  ①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

  ②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完成统计图。

  ④学生完成后,全班评价。

  ⑤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如: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参加科技小组的'比参加数学小组的多多少人?

  四、综合练习

  1?第133页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135页第4题

  (1)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统计表共有几行?每行各表示什么意思?

  (2)怎样比较跳高的成绩?

  (3)怎样比较100 m跑的成绩?是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还是用的时间长的跑得快?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138页第14题

  先分析统计表,再提出数学问题。

  五、全课小结

  谈收获和体会。

认识图形二教案6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备课时间:2月 25日

  周节:1周 1 节

  授课时间:3月1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图形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28-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教法:

  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认识图形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可爱的小狗贝贝给大家请来了几个图形朋友,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图形朋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演示课件)

  2.认识这几个图形朋友吗?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

  (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

  谁知道第四个图形朋友叫什么名字呢?(三角形)还有不同的看法吗?(三角体)

  其实这个图形朋友叫三棱柱,谁能把老师的话重复一遍?谁还能再说说?

  3.这几个图形朋友真调皮,一个个跳到了地上,地上湿湿的,弄得到处都是脚印。你能猜猜他们会留下什么形状的脚印吗?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朋友会留下什么形状的.脚印呢?圆柱体会留下???为什么?正方体会留下???长方体会留下???三棱柱会留下???这些物体留下的脚印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些有趣的图形朋友。板书:有趣的图形

  二.玩中认图形

  认识我手中的图形朋友吗?(正方体)你能不能找出正方体呢?举高,看看都拿对了吗?从正方体的面上你能找到什么图形呢?(正方形)板书:正方形。你找到几个正方形呢?(6个)谁能到前面来摸一摸你找到的正方形呢?我们也一起摸摸,数一数有几个正方形好吗?

  用刚才的方法,在你喜欢的物体的面上找一找,看看你还能找到什么图形朋友呢?

  生汇报:我在圆柱体上找到圆,我在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

  (举起圆形)知道这是谁的脚印吗?(圆柱体)谁知道老师是怎么把脚印留到纸上的吗?你有没有其他办法也让这些图形朋友在你的纸上留下脚印呢?

  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说说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自由汇报说方法

  师多媒体展示方法

  第一种方法:印一印,第二种方法:画一画。谁能说说用第二种方法要注意什么呢?(按住不能移动)

  第三种方法剪一剪。

  接下来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物体,用你喜欢的方法,让他在你的纸上留下漂亮的脚印吧!(生动手操作)

  谁愿意展示一下作品呢?

  (下面我们仔细看看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图形,我说图形的名字,你举起手在空中画一画好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板书:认识图形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

  三.猜中辨图形

  接下来请大家睁开眼睛,老师这里有个魔术袋里面住着老师的图形朋友和今天认识的新的图形朋友,谁能只用手摸,不用眼睛看就说出他们的名字呢?(谁来试试?)

  谁能把这些图形朋友分成两类呢?

  你为什么这样分?

  “体”和“形”有什么不同呢?

  四.忆中说图形

  同学们真棒,能够区分各种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道有趣的练习好吗?

  其实这些图形不仅在书上可以看到,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指着其中一个安全标志问:这个标志告诉我们什么呢?(行人走天桥、残疾人专用设施、学校路口注意行人、停车场)

  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安全标志的面是什么图形呢?

  2.你还能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吗?四个人一个小组,先在小组中说说吧。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窗户、黑板、文具盒、书??)

  2.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魔方、正方形盒子??)

  3.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三角板、三角形的红旗??)

  4.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可乐瓶的面,铅笔上下的面??)

  五.活动五:动中摆图形

  这些图形不仅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如果把他们进行适当的组合还可以拼成美丽的图案,下面是老师用这些图形拼的美丽图案,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好吗?

  1.课件展示图案

  这些图案漂亮吧!想不想也拼一拼呢?可以用图形拼一拼,也可以用彩色笔画一画。先自己动手试试,然后四人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比比看哪组作品最精彩。

  2.生动手拼组图案

  3.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呢?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图形二教案9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上学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根据他们各自的特征能区分和辨别出它们。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由于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平面图形与平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材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生”,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深刻的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另外,创设了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思考,顺理成章地区分各种平面的图形的特征,并通过交流、讨论等活动,归纳整理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

  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十二组立体图形积木、十二组磁性平面图形,十二块白磁板。

  教学策略:

  在以教材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及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和操作体验等教学方法。创设了下雪了,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导入新课。仅接着设计了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发现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总之,整堂课学生就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数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听故事,用下大雪了,小动物留下深深的脚印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拓宽的学生的知识层面,知道不同动物留下的脚印各不相同,顺利成章地暗示出立体图形留下的脚印也不尽相同,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操作 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会说:我摸的是长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我摸的三棱柱,它的每个也是平平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除了圆柱的侧面以外,其余的立体图形上的面都是平平的,构建了“平面”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的含义。

  (二) 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

  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的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面从体生”、“面在体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

  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情况: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了五类,这几个图形是同一类,这几个图形是另一类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也是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但它跟长方形、正方形不同的是有两条斜斜的边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把不同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考方式,才能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分成一类,这样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

  (四)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1.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早上去上学,小区里的篱笆上有平行四边形,到店里喝早茶,糕点上有平行四边形,吃饱了来到学校,我们学校门口都能找到好多平面图形:伸缩门上有平行四边。

认识图形二教案10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要求是: 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

  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

  1 选择适宜的方式首次呈现图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材让学生照例题中间的图示,画出这些图形。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比较规范,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还能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折叠、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这两个图形。这样设计,除了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外,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因此,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导入方法。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2 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

  3 有层次地安排操作练习。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形状,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位置摆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也不同。这些对折的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数时经常用到。又如把长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活动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

认识图形二教案1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

  生: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四种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成两类,长方体、正方体为一类,因为它们由平面围成;圆柱、圆锥为另一类,因为它们由平面和曲面围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分类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回顾与整理

  1.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1)长方体的特点。

  ①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②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③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2)正方体的特点。

  ①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

  ③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结合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圆柱和圆锥。

  提问:你对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认识?

  预设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生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生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生5:测量圆锥的高时,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

  (结合学生的回答整理成表格)

  底面

  侧面

  高

  圆柱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圆锥

  一个圆。

  沿母线展开是扇形。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观察手中的立体图形,说一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平面图形能组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不一定都由平面图形组成)

  4.复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前后、左右、上下)观察这个长方体实物,并说说从自己观察的方向所看到的图形。

  (2)教师在原来的长方体上面再放一个同样的长方体,提问:你能说出你看到的图形吗?

  (3)拿出小正方体,在小组内把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并互相说一说所观察的方向和看到的图形。

  (4)课件出示教材90页8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认识图形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于我来说是堂遗憾的课,不得不说,同学们并没有在这节课中成长。会的依旧会着,不会的依旧不会,即便是我也想办法教了他们,可不会的还是不会。其实,这节课,我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应该借助上学期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准备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同学们想办法得出黑板上的平面图形,其实这样的过程是有必要的,更易于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我想我必须再重新上一节动手操作课,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展开从实际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没有过程的学习,何来生成呀?

认识图形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教师出示下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出示整套七巧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

  你们想动手拼一拼吗?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出示例3题目要求):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看看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是从哪儿知道的。

  这里有几个词特别重要,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随机板书“一套”“拼”“三角形”“多”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1.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

  反馈典型情况:(1)只用2个三角形拼摆;(2)用3块图形拼摆。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请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在解决“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做的?我们先做什么,又做什么?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的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

  反思

  《七巧板》一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给学生规定内容,而是让学生充分的解放天性,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同学们真的活跃起来,兴趣高涨时,我再出示拼摆任务,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快乐的数学课。

认识图形二教案14

  教学内容:P64-65

  教学目的: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难点: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角。

  1. 说一说:出示街景图,让同学找角,说说看到的角,并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2. 折一折,摸一摸:通过折角、摸角等活动形成角的直观形象。

  3. 标识角:教师先介绍角的各局部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4. 练一练:用符号标出角。

  二、 比一比。

  1. 做一做: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的角,体会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然后让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总结比较的方法。

  2. 练一练:第(1)小题独立完成,方法不限。第(2)小题先让同学动手操作,充沛发表意见,通过比较发现:尽管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体会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 找一找:在实物图中找出图中的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i. 比一比:借助三角尺,直观地认识直角,然后通过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iii. 说一说:结合教室或其他实际场景说说各种角。

  iv. 练一练:第1题,独立识别各种角。第2题,先观察,可直接判断,或利用尺子当工具。

  安排作业: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感受图形的美。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边

  比一比:直角 锐角 钝角

认识图形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也提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

  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

  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

  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教学时也比较尴尬,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的知识,也不能提到平行四边形平行的特征,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平行四边形后,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

  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

  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

  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

  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巩固几种平面图形的表象,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做一做”第2题安排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借助立体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过程中继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这种活动素材,在实际教学时,老师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比如有的老师仿照原来一上立体图形认识部分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了“猜一猜,是什么平面图形”的活动,既避免了简单的辨认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渗透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头脑中平面图形的表象。

  具体可参见《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20xx年第11期,“认识图形”课案及评析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

  (1)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

  (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

  2.例题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与一下例2同)

  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

  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3.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而且具有丰富的价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书》共8册,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样;很早就传入欧洲,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欧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图”tangram,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近代数学家把七巧板作为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来研究,美国计算机专家道许还设计了一个“解决七巧板问题的探索程序”。近代的两位几何学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种凸多边形。国外教材、ipad上等等,都有利用七巧板为素材的习题或者游戏。)

  因此,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4.练习。

  总体上练习的变化

  这次修订,我们对练习的编排下了很大的功夫。

  针对实验中老师们提出的练习量少的反馈,我们对练习进行了调整,按课时来说,基本上每课时最少3题,最多5题。

  同时,为了方便老师的教学,我们按课时来编排练习题,层次很清楚,老师们翻翻教材就能看出来。

  此外,我们丰富了练习的形式,尽量使练习不重复,同时做好铺垫及相关知识的渗透,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本单元练习的第6、7、8题。

  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

  就这个单元的练习来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认识图形二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图形教案03-15

《认识图形》教案02-22

认识图形教案04-12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03-05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02-25

认识图形小班教案03-23

认识图形大班教案03-24

小班教案:认识图形03-14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