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3-04-05 14:04:02 教案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模板五篇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制订的读书方法。

  3、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苏州的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1、点名说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2、点名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二)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让同学们说)记得03年老师去苏州开会,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展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幽深,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真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我深深地赞叹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这一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之后请说说,从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多媒体显示,学生看完后谈看到的景物和感受: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镂窗廊子等。)

  (老师点拨)是啊,屏幕上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美的世界。今天,我们最主要的是要欣赏叶圣陶先生是如何用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美的成因。

  (简介作者)《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有谁知道什么叫“序文”?(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序文,最好读两遍。读正文之前先读一遍,可以心中有数,知道读正文的时候该注意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去理解,读完正文再读一遍,可以回忆一下正文的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大门”,激其情,引其思,使课堂充满语文课特有的情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借助工具书查阅不懂的生字词,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词语圈点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以举手。

  (1)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你自己掌握了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学生提出,师生之间共同解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屏幕显示生字词)(注意“壑”的书写、“嶂”—“障”。)

  (2)苏州园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指导学生圈点划线)

  (3)那么,在这一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呢?请依据课文(3—9段)找出来,最好每一个内容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按自然段找出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点题 总 分 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标本)(一幅完美的图画)

  (4)除了2—9段,那么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如此来读,就把长读“短”了,这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一篇,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思路很清楚,先说苏州园林的地位,再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根据园林的组成部分分类加以说明,最后以“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让人感到意犹未尽。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要到次要,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使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具体感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过渡)历年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或从建筑学的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而叶圣陶先生是从鉴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也就是“无论从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对苏州园林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我们也以一个鉴赏者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请同学们再度课文,说说你认为哪幅画写得最美,为什么?(也就是你认为哪段文字写得最美,为什么?)(请学生们交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镜头:二、精读课文:鉴赏品味)

  (1)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假山和池沼这幅画写得最美(也就是课文的第4段),为什么呢?因为:(镜头显示)

  结构美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又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们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对第一句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第二,从多角度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副副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中”。

  (2)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我们再回头看这段文字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的美都表现出来。

  (3)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屏幕显示:鱼戏莲叶间)

  语言美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艺术”指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顽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到了这篇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画意。我想这与的内容是相吻合的。(当然,语言之美还不只这两点,还表现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如“重峦叠嶂”,说明……)

  三、准确严密。如大多使用活水的“大多”。(品味语言,以点带面)

  (4)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注意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有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学生齐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5)接下来,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任选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从这两个角度来作鉴赏。(指导学生写出来,而后说,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学生鉴赏一段,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而后指导朗读。)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读: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而第二步是再读课文,也就是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是这样读的。

  三、拓展训练:

  1、下面我们来进行说话训练:我当小导游。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有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尽量用课文的原话介绍这张图片所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指导学生看封面插图说话,按总——分的顺序)

  ①面对全班说,师生给予评价。

  ②布置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

  2、质疑: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解疑——学贵有疑。(学生质疑)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堂课上同学们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初步掌握了从结构美和语言美两方面鉴赏课文的方法,可以说这堂课我们不仅赏美景,而且品美文,感受到有“优秀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这种美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学习与借鉴。(提出各自的疑问,初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下课之后,大家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使阅读更深入一步。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今天的作业是以我们的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则短文。要求是:抓住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的共同点,先总说,后分说;字数为200字左右。(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5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3、板书课题:二十一 苏州园林 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 对称..xuān xiè.chn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ò

  池沼 zhǎo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óu 阑干 lán .....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一)齐读1——2段, 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 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

  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

  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

  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

  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 图画美 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 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

  (局部)(主) (细部)(次)

  教后反思: (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 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中" 往往" 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

  明确:不能, " 往往" 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 很少" 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苏州园林优秀教案02-2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设计08-26

精选《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三篇08-08

有关《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六篇10-18

【精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4篇04-08

实用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3篇04-08

【精品】《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4篇04-07

【实用】《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四篇04-04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合集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