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27 07:58:53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1)理解标题“勇气”的含义;(2)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要求:(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学习法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自由、捍卫自己的信仰的献身精神。

  (2)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生观。

  (二)教学思路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的《勇气》选择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天,平静地叙说了不平静的情节,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一一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讨论领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勇气的名言或诗词;

  (3)收集阅读描写勇气的文章或故事。

  2、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听说过叫良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为了保护部队主力,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五名八路军战士勇敢地把敌人引向悬崖,最后纵身跳下。同样是在战争中,《勇气》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两种不凡的勇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呢?

  3、背景资料,进入情境。

  播放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以美国伞兵的口吻复述课文。

  5、讨论领悟,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思考他们为什么能表现这样的勇气。

  (3)小结: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6、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1)中外各领域名人实例。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3)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7、结束。

  点明反战和崇尚和平的主题。祝愿大家勇气无限。

  8、作业。

  写一篇《勇气》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2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六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讲读第一部分。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中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2、简要介绍爱斯基摩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浮冰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讲了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正音,强调“匮”的写法。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这句话?

  2、全班交流

  3、再读第一部分

  4、教师小结:因为遇险,饥饿和寒冷让他们难以忍受,死神正向他们一步步逼近,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后来“我”杀了爱犬尼玛克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至四部分,通过研读描写主人公诺尼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与动物表现出来的为爱牺牲的崇高情感。

  2、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的优良品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二部分(2——7自然段)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直接表现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

  “爱是真真实实的……他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爱”、“又冷又饿”、“阵痛”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要这样写?

  2、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矛盾心理的呢?

  三、讲读第三部分(8——18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思考: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尼玛克?

  (2)在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矛盾的词,心理变化的词。

  (3)交流,板书

  (4)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5)结合文本,再读课文

  2、教师小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这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学习的方法。

  四、学习第四部分(19——21自然段)

  1、齐读这一部分思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是什么在一闪一闪的?

  2、提问:现在,我们学习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是什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生命合理吗?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3、讨论交流

  五、教师小结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它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并有所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设悬念

  I。揭示课题。

  II。设置悬念。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在宋氏陵园里并列着两个完全一样的墓,安葬着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位默默无闻的劳动妇女为什么会与国家名誉主席并列安葬在一起吗?想知道她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吗?那么请大家认真地阅读课文,读后和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知梗概

  1)个人自由阅读。

  2)读后交流。说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李燕娥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并在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品读谈感受

  a)重点品读。请再读读课文,在自己最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上,三言两语都行。

  b)小组交流。

  c)汇报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读后的感受。可以联系课文中具体段落,联系学过的其他课文,联系课外阅读资料,甚至联系生活事例来谈感受。

  d)朗读体验。结合交流,让学生朗读自己最爱感动的有关片断,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朗读,体验感情,用轻柔的.语调读出宋庆龄那样亲近、那样关切的话语,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出李姐的感动和对宋庆龄的深情。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九自然段的两个片断。

  四、交流资料带多篇

  I。 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与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收集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或故事书,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要快速地略读游览,粗知文章大意。

  II。学生互相交流,略读游览。

  III。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最后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升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对宋庆龄的高度赞扬。在学生对宋庆龄充分了解、充满敬意的时候,有比较高昂、激动的语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板书设计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一平等民主

  1墓地:完全一样

  2生活:同情、亲近、关切、照顾

  3墓地:一模一样

  二伟大女性尊重劳动人民

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

  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小松鼠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二、整体感知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 生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三、品读感悟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师:非常好!先写外表,再写内在的性格,这样才符合人们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板书“由表及里”)

  师:松鼠的漂亮显而易见,那么它的驯良和乖巧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因为它吃素,显得很善良。

  师:嗯,松鼠的食谱里面可不包括庄稼粮食,对于人类来说,它是驯良的。

  生: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只在晚上出来活动,不打扰人类的生活,也能体现它的驯良。 生:“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它很少到人生活的地方来,不打扰人类,也是驯良的表现。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全面。那么哪些方面能体现松鼠的乖巧呢?

  生1:第四段。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还十分警觉;

  生2:它动作轻快敏捷;

  生3:它的叫声响亮,而且它还会生气。

  生4:还有第五段,写了松鼠搭窝。从地址的选择、搭窝的过程、窝口的设计等几方面说明松鼠是乖巧的'小动物。

  师:布丰除了说明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之外,还有没有写松鼠的其他方面?

  生1:还写了松鼠爱干净。

  生2:还有松鼠的用途呢。

  师:这些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

  生:最后一段。

  师:对。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作者在介绍完松鼠的主要特征后,又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其用途,这样使整个文章显得更完整了。(板书“用途”)

  师: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而且还很有用。这样的小动物实在是—— 生齐:很讨人喜欢。

  师:文章中有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松鼠很讨人喜欢呢呢?

  生1: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生2: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生3:有人说,松树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生4: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四、拓展应用

  师:同学们又没有发现,这几位同学所找的语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不错。这些拟人还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咱们同学能不能也来试一试,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你熟悉的动物——狗。想象一下,一只狗看见马路对面有一根它最爱的肉骨头,它会怎么办?又或者,狗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它又会有什么表现?自己动手写一写。写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做片断练习,师巡视。

  师:写好了吧,咱们来交流。 生读习作,师做适当的点评。

  师:看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不过不要忘了,

  本文是篇科学小品文,它的语言特点除了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还应该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共同特点——准确性。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或词语吗?我举个例子:“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在“触动”这一动词前加上一个副词“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生:“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

  师: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交流交流。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课后请同学们将这次课堂上的片段练习再修改修改,誊写到小作本上。下课! 生:起立!敬礼! 师:休息。

六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第一关,看图猜古诗。会背的一起来背背。你们真厉害,张口就来。我们走进第二关,妙语生花用古诗。哇,你们不仅会背,还能活学活用呢。最后一关,只言片语猜古诗。请你猜猜下面的文字说的是哪位诗人?是白居易呢,还是龚自珍呢?哇,这都能猜对,看来你们课外读了不少诗呢。好了,咱们放松的差不多了,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谁来读读课题。3、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②1839年的第二年,也就是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③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__,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今天我要教大家一种读古诗方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三声四声读得短而重。咱们来看第一句,“九”是第三声?所以读得短而重,“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注意老师的手势,我手没有收,你就不能停,我来示范读第一句。第二行,你们来,注意,我的手势不停,你们也不能停。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谁愿意来第一个来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看着我的手势来,你不仅是勇者,你还是智者,一学就会。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一学完就能完成得又好又快。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4、全班读。

  四、释诗意

  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诗,咱们已经读准音,读出节奏了。那么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哪怕一个词也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②“不拘一格”什么意思?拘什么意思?格呢?把他们组合起来呢?(板书:不拘一格)

  小结:对于我们不知道的词语,我们可以把他们拆开来解释。这也是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方法。

  四、悟诗情

  (一)、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1)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读——,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读——

  (2)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读——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读——

  (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连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读——

  (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而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读——

  ②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③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④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板书:九州生气)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

  他劝谁?怎样劝?(多名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和表演来劝说)谁来劝劝?(读古诗)

  小结:

  1、一个人的劝告是不够的,第一组来人同学来劝。

  2、再多点人吧?请第二组的同学加进来劝!

  3、我们都加入这劝告的行列吧。读——

  师:他就是这样一遍遍的劝,因为——,因为只有改革才能让——。所以让我们再大声地劝劝天公,劝劝皇帝,劝劝达官贵人吧,读——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五、诵全诗,明情感

  1、诗已经在你们的心里了,那么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所以,想改变万马齐喑的社会政治,让九州充满生气,就要改革,就要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

  2、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

  拓展:PPT出示《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作业:龚自珍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诗,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疏密”;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安排疏密;

  3、使学生会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疏密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疏密呢?为什么要安排疏密?

  二、新授

  (一)什么叫疏密

  1、汉字笔画有多有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每个字都具有生动活泼的形态,书写时需要根据字的具体情况,将某一部分写得紧一点(密),某一部分写得松一点(疏),这种安排叫“疏密”。

  2、出示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疏密的安排。

  3、根据例字讲解:

  在进行字的疏密安排时,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上部写得稍密些,下部写得稍疏些;左右结构的字,则根据左右部分的笔画和形态灵活安排,但须做到合理、自然与和谐。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安排疏密关系的。

  (二)怎样安排疏密

  1、出示例字“臻”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臻”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臻”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左部“至”写得较疏,形较短;右部“秦”写得较密,形较长,这样就形成了疏密对比。

  3、出示“乍”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乍”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乍”字的笔画较少,书写时,笔画稍向上靠,下部空一点,这样“乍”字就显得生动活泼。

  (三)疏密处理得当的字

  通过欣赏“上”和“囊”,体会是怎样处理疏密关系的。

  (四)疏密处理不当的字

  这些字的疏密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语文教案8

  今天在精心的准备下,教学《草虫的村落》,正在引领学生走进“草虫的村落”,让孩子们领略在虫虫世界里的宁静:其中有英勇的游侠,有俏丽的少女,有它们的远房亲戚,有音乐演奏着,有智慧的建筑设计,更有一群群勤劳的“村民们”……引领学生感受虫虫们对生活的热爱。正在我边引导感悟,便指导朗读课文的兴头上,课堂也渐入佳境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举手提问: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说,在无限的静谧中,我忘记了世界,忘记了自己。那为什么他还会想起世界里的虫虫呢?”

  我实在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课堂如此激昂处,学生会泼出这样的怪问题,马上就是学生举手示意,他有不同的看法:

  “或许,在作者的世界里,他有很多的烦恼,生活不躁动。只有在看到草虫的时候,自己仿佛忘记了身边的许多事情。”

  我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讨论“忘记世界”的理解,而是继续引领学生,去感受草虫的可爱。

  课后,我进行反思。首先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我想,无外乎学生,没有正确理解“世界”一词的含义,他以为世界便是物质的万事万物,却不知道在精神上,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这种属于典型的词语理解障碍未扫清。

  其次,当学生突然发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老师通过他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他的问题,明显很幼稚,我该如何引领学生在他们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走进文本的纵深处呢?后来我想如果,我能接解答学生话头,坐如下的过渡,或许能更好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感谢xx同学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每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我们的心里。作者忘记了自己的世界,走进了草虫的世界。看,在草虫的世界里,是否更加让人向往?让我们继续去寻找去感受。”

  夜深,无力思考,不知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章周舟

  这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像的一篇课文,我首先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来吸引学生,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汇报交流,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好像这种方法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他们较适应老套的学习方法,先分段然后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以后的课文应多采用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

  此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成功之处,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我把这一学习目标贯彻在这篇课文中,学完课文后,我要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动物,也来一次奇异的游历。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

六年级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

  2、完成练习册。

  七、附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一、教材解读: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1.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2)对词语的理解。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2.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3.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4.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做梦飞行真的是在长身体吗?”“老师为什么误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5.要重视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好学探究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导对发现过程的朗读。关于描述梦的一段,通过“只要……就……”“甚至”“那样……那样……”“似乎”等词语,要读出梦的神奇和梦中飞行的美妙;关于请教老师有关梦的问题部分,要读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6.对于选做题,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一说。重点说说发现的过程。

  7.关于写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笔画简单的“汁、亏”两字,不能写得过于单薄;并且注意联系已有知识,总结书写规律,如“胚、臂”两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月”的写法也不同。结合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书写规律。

  8.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他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折合成正好是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关于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得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9.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你们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我能举个例子来说吗?

  师:可以。

  生:就说哥白尼吧,在古代,人们由于眼界狭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阳、月亮和众星都围绕地球运行。16世纪,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30年的天文观察和推算,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在每时每刻地环绕太阳运转。但那时欧洲的封建教会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谁提出这个观点,就会遭到教会审判异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临死前,才把自己关于“太阳中心说”的著作发表。

  生:我也想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后被活活烧死。

  生:伽利略也有这样的遭遇。17世纪,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非常赞同哥白尼的观点,他寻找方法,给这种观点以科学的证实。但是他还是遭到了教会的谴责。宗教法庭把他传去,不断地审讯他,折磨他,让他跪下宣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伽利略站起来后,他不禁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转动呀!”后来,伽利略被监禁在家中,不许外出。

  师:“太阳中心说”,一个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科学发现,尽管它是正确的,但由于人们当时认识有限,眼界狭小,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啊!看来,作者的说法不无道理。那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想?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因为他现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发现了胎儿发育的规律,却被老师误解,轰出了教室。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迫害啊!

  生:对,让他丢了面子,还受到身体上的惩罚。

  师:虽然这种“风险”远没有刚才我们说的几位科学家那么严重,但这种“驱逐”,无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它会让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使这段让“我”颇引以为自豪的、本来应该留下美好回忆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许不愉快的记忆。这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他对老师这种做法很不满。

  生:他有点气愤。

  生: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因为没有人理解他,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孩子,同学们嘲笑他。

  师:是啊,无论如何,这个结果还是让人不愉快的。如果,这个老师不误解他的笑声,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对他的发现给予大力的赞扬,那结果该多么美好啊!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用笔记录下小学六年级这段美好的时光。同时,也借此复习和巩固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记叙事情的方法,也可学习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写几件事。

  教学重难点:

  复习和巩固在小学阶段学习的记叙事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内容:作文指导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忆。回忆在六年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事。让一件件,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2、议。相互聊一聊,师生讨论,相互启发。在众多的材料中,找出最感兴趣,最想写的事。

  二、再读要求,明确方向。

  1、出示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师生交流习作要求和写作手法。

  (1)列出你难忘的几件事,从中选择你最想写的内容。

  (2)可以用一首小诗开头,也可以用名言警句开头。

  (3)如果你想写几件事,可以给每件事列一个小标题。

  (4)这一件事或几件事为什么会令你难以忘怀?

  (5)注意记叙文的顺序,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6)写完后,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三、对比感悟,提炼方法。

  1、欣赏范文。

  2、全班交流,小结。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我们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写?

  四、小组讲议,互教互学。

  1、把自己要写的那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2——3人集体交流,讨论问题,提出建议。

  (1)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吗?

  (2)有没有交待难忘的原因?

  (3)开头处理得怎样?

  3、教师相机小结。

  五、学生根据自己的口述开始写作,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课时

  内容:修改与誊写

  一、讲明本次习作修改的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组内互改互评。

  三、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共同欣赏。

  四、针对某些问题,有目的地讲评,集体修改。

  五、先自改,然后互改,发挥同学之间互助的作用,可用铅笔留下修改的痕迹。

  附:修改作文“五看”。

  一看是否文从字顺。语言通顺,用字(标点)正确。

  二看是否言之有物。内容具体,人物细节描写生动,跃然纸上。

  三看是否言之有理。有中心,有情感。避免不知所云。

  四看是否言之有序。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五看是否有可读性。选材新、角度新、语言新。

  六、将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咨询、蒙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写作的方法。

  4、抓住课文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周总理生活的俭朴、工作的劳苦。

  2、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情感,学习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理念:

  自读自疑,自读自悟

  六、教学模式:

  阅读、交流、分享、提升

  七、教学策略:

  导学分享、自读自悟、交流质疑、读中升华

  八、教学方法:

  以“感动”为线索,以“感受”为目的

  九、教学程序:

  分享课前资料-自读交流感受-朗读体会理解-拓展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分享资料,初识总理

  1、学生演讲周总理故事导入。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出示周总理图片)

  2、分享搜集的周总理的资料。

  3、老师出示人们对周总理的评价: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他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国民党的元老蔡元培说:“他的人格真是伟大!”

  4、揭题:为什么他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何其芳,一起走进那难忘的一夜就知道了。(板书:一夜的工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一夜的工作?(学生板书)

  (三)品读课文,培养能力。

  1、品读感动至深的句子,说说体会。

  刚才板书哪一部分最让你感动至深?请你再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句子中用三角符号标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朗读,并写出体会。

  2、学生细读圈画。

  3、四人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感悟。

  重点句子:

  (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1)说体会。你还有不同体会吗?谁还有谁想补充?评价:你认为谁的发言最精彩?

  2)个性化的读。引导:你认为哪个词语写得好?理解(极其、如此而已):极其:简单到不能简单。预设:为什么加极其。)你还发现了什么?

  3)学生读完再说感悟。

  3)师小结:从“极其”这个词我们感觉到有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那是总理生活是如此的――俭朴,体现了总理高尚的品质。

  看得出,咱们一起被总理的人品和精神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感动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继续交流。

  (2)总理招呼我坐到他的写字台对面,让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被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1)说体会。谁还有谁想补充?评价:你认为谁的发言最精彩?

  2)齐读。引导:你认为哪个词语写得好?(抓住审阅,理解意思。)引导:这几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在审阅?你从这些句子感受到什么?

  3)质疑:在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预设:总理这样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极其认真地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4)创设情景进行小练笔。

  A、情景朗读。

  是呀,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心走进这极其不简单的一夜。(配乐,出示图片和文字)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个别读(卢映彤)“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夜很静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审阅着他的文件,只见他——(男生读)

  夜很静很静,我们只听到了时钟上“嘀嗒嘀嗒”地走着,总理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又拿出了一份文件审阅起来,只见他——(女生读。)

  东方发白,晨曦微露,天就要亮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拿出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

  B、小练笔:同学们,他在思考些什么?一个堂堂大国的总理,从政治到军事到经济到文化,从国家大事到平民百姓,想一想,他有多少问题要思索,有多少疑难要解决。今天晚上,总理在想些什么?把它写下来。千万不要忘记,他是一个大国的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很多重要问题,重大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抒情委婉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开始写话:夜很静,周总理一句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

  质疑: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没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四)引读课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

  多么朴素的感情啊!他要报答党和祖国人民的恩情,他要完成的是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一个夜晚,不简单,不平凡,我们的总理要思考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哦!难怪,那天晚上,在回来的路上,我对自己说——(生齐读)我看见了周总理的一夜,他是那样得劳苦,那样得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课件呈现课文语段。)

  1、引导朗读:

  你会带着什么感情来读?(提倡个性化的朗读、比赛读、齐读)

  2、让学生质疑。(凭什么断定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3、拓展资料: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师低沉地介绍)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的工作。

  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

  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甫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

  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

  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近况,说话不到十五分钟,他就昏迷了过去。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活着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

  4、说得好啊,同学们,我们的心应该永远刻着我们总理的名字,为什么?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啊,拿起书,我们一起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生:(师生合作朗读)《你是这样的人》

  5、谈学习习收获,全文质疑。

  板书:

  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自豪、骄傲

  工作劳苦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本课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

  难点:在朗读课文中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对策: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教师指导,美读课文等方法解决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结构

  1、 放映图片,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江的壮观美丽。

  2、听录音,画出文中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生字词。

  3、出示问题,学生带这问题自由读文。

  4、读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

  5、信息反馈。

  6、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四、主要教学过程说明

  1、教学过程结构中,学生在合作、探讨时,老师应做到将长江的有关资料图象投影到大屏幕上,给学生一个感官认识,这对理解课文是有益处的,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巡回指导,注重反馈信息的集中。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老师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美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五、教学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看、听、说、读、合作等能力。

  六、关键处处理:

  1. 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 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七、教学准备:

  教师:DV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是什么名字?板书:长江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问学生,看见长江的流域面积这样大有什么样的感受?

  3、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的秀丽风光。当这部纪录片一播映,收视率极高。很多人都被长江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其中,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板书:之歌。

  4、DVD光盘:《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用一句话说说你对长江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2、再读课文,解词析句。

  你最喜欢读哪句?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 句?讲一讲你喜欢的理由。

  师生交流,任意谈。对哪句感兴趣谈哪句。

  要点: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三读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作者用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语言为我们唱响了长江之歌,目的是什么?

  体会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总结: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4、练习朗读。你能否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句经典的诗句夸一夸长江吗?

  三、学唱歌曲。

  四、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rǔ zhī wǎn jiù dàng dí chén āi

  ( ) ( ) ( ) ( )

  qì gài guàn gài chūn cháo qíng huái

  ( ) ( ) ( ) ( )

  <二>、将下列词语搭配好,用直线连起来。

  健美的 清流 严格的 态度

  纯洁的 臂膀 严厉的 要求

  无穷的 国土 严肃的 形势

  花的 源泉 严峻的 目光

  < 三>、收集写长江的美文和诗歌。

  < 四>、学唱长江之歌.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2)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作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驱逐消灭--毁灭宣言--誓言

  (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誓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a.低沉缓慢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d.亲切舒缓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4.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完成作业本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1.训练朗练,交流背诵方法。

  2.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悬盈暂驱毁誓润罪倚

  2.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①默读填表。

  地点见闻感情

  码头水面宽鞭炮声

  (船离岸)亲友挥手再见声(惜)别

  (叙事)

  出港友色白色军舰(痛)别

  (船离港)黄土青草眷恋

  (写景)小岛海水

  入海不忍

  内疚

  (船离祖国)更不忍希望(暂别)

  誓言

  (直接抒情)全心爱国

  ②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地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逐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的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我爱的中国再见

  别了,我爱的中国

  (3)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①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个人指名背。

  ②交流背诵方法:

  分层逐句背诵,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4.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任选一题作业。

  ①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②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孩子们知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

  2、学习课文:

  (1)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A、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

  B、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C、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3、课外拓展:

  在你的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4、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解决读音、字词,把最难的生字找出来,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记它。

  (2)小组汇报,老师检查。

  5、作业布置:

  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写一篇关于本课文或其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03-14

六年级语文教案12-2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4

六年级语文《山雨》教案02-02

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02-27

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02-23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经典)12-28

语文六年级下册《我们上路了》语文教案11-20

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