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3-05-03 17:52:13 教案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草船借箭》教案 篇1

  【教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二小节时设计了下面两个朗读教学环节:

  一、去枝减叶读

  先让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读通这一节。在此基础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由于去掉了旁白,学生朗读时读得十分紧凑,读出了对话的语气。

  二、添油加酱读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动作、表情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第二小节变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不怀好意地)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站,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么把戏了,他稍加思索)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竖起大拇指)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为难我了,我就来个将计就计吧。于是)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试探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故作惊讶)地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眨巴着眼睛)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说大话吧!他一本正经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想了想,补充)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怀酒就走了。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教师读。教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评析】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采用什么形式朗读,如何组织朗读,这都将直接影响到朗读作用的发挥。本教例根据课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说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而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没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草船借箭》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 学生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妒忌心强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鲁素: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识天象,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诸葛亮晓地利,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回来时顺水顺风;

  c、诸葛亮知人心,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草船借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 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2-21

《草船借箭》教案02-06

(荐)草船借箭教案11-22

《草船借箭》教案模板10-11

《草船借箭》教案优秀10-14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1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4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4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3-01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