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22 07:54:2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范文集锦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两个偏旁“忄”、“凵”。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厂家大自然的`美丽。一幅山水画,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2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准备给学生一个惊喜)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⑴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重点指导读准:“远、近、春”、“惊、听、声”、“色”等前后鼻韵母和平、翘舌音的生字。

  3、理解诗句:

  ⑴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⑵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板书课题:画)

  ⑶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⑴师配示范读。学生闭上眼边倾听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⑵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背诵诗文:

  教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依据板书,自己练背,同桌互查。

  指名背诵,齐背。

  5、识字:

  ⑴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⑵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用了哪些好办法?

  用熟字形记忆“人”和“无”;区别“人”与“八”“入”、“无”与“天”音形义。

  用熟字加笔画记“来”。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认记“看”和“惊”,认识新偏旁“忄”。

  用熟字和偏旁的方法记。启发学生发现“还、远、近”都是半包围结构,“之”旁里面都是熟字。

  比较“远”和“近”、“近”和“听”的字形。

  6、写字:

  ⑴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⑵展评。7、实践活动。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写给远方的朋友

  教学准备 :一封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叠信封和一叠纸)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今天老师要把它送给你们,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不用作文簿,就用信纸和信封,怎么

  样?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例文,看看跟平常的例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1)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

  (3)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书信的书写格式和第二人称的写作形式。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或默读××同学写给李×同学的这封信,想一想,××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3.如果你是李×,读了好朋友的这封信,你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文中的哪些描写吸引了你?

  三、说说家乡

  1.同学们,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独特的美丽,能说说么?

  (1)四人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具体介绍。

  2.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在各小组内修改、完善写作提纲。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练写。

  1.学生练习写草稿。

  2.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誊写,装进信封,写好地址。

  二、习作评讲。

  1.选一篇比较好的作文读给学生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选一篇格式不准确、内容比较简单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修改。

  3.教师总结小小顺口溜:

  称呼一定顶格写,

  问候话语别忘记。

  信的正文分段写,

  另起一行写祝语。

  名字写在右下方,

  紧接一行写日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会辨别方向。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爱学习。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到语文园地里玩一玩,想去吗?这个园地的名字叫“语文园地六”,这个园地里有很多知识呢,咱们赶紧去旅游吧。

  二、我会认。

  1.课件出示课本第90页:连一连。

  2.小朋友们,大树上有很多字果果,你们会摘哪一个?

  3.指名认读生字。

  4.小朋友们,我们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找一找,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组成的?

  5.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组成。

  6.找规律,看看哪些生字组成结构相同。

  三、找一找,分一分。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字果果组成结构相同?

  2.分组讨论,不对的地方其它同学帮忙。

  3.老师手里有两个小篮子,你能把结构相同的字果果放到一个篮子里吗?

  4.指名学生上台摘果果。师相机点拨指正,或其它学生帮忙。

  四、师总结,了解两种生字结构。

  1.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是呀,生字宝宝的构成有几种结构,一种是上下结构,一种是左右结构。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汉字的其它结构。

  2.生完成书上连线题,小组合作评价。

  3.全班交流。

  五、读一读,背一背。

  1.多媒体课件出示儿歌,请同桌之间一起借助拼音把儿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比一比哪些小朋友会作得最好!(自由读儿歌)。

  2.指名同桌读儿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订正。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指导学生用动作识记

  (1)师在前面黑板的上方画一个太阳,在后面黑板中部画一个太阳。

  (2)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面向前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早晨升起的太阳;一组面向后面黑板上的太阳,把它当作傍晚时的太阳。

  5.学生练习指方向。

  6.派代表汇报结果。

  7.拓展。

  (1)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东方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他三个方向吗?

  (2)傍晚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利用太阳辨方向的儿歌。并了解利用辨方向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

  六、总结收获。

  谁能向大家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读一读,背一背”的`环节设计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动作巩固方法,在情境中灵活运用方法。做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深入探究,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锻炼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教学目标]:

  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

  3.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

  1.诵读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读完。1879年入莫斯科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词。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体)强壮高大。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行为)放荡、没有节制。着重于极其荒谬,令人难于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灵活。

  恐吓(hè):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副词。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3.学生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思考: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梳理、概括,教师提示: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学生合作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师生共同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6.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尽量渎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

  3.学生分组试读。

  4 初中学习方法.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朗读表现。

  五、布置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要求: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准“雌、挨骂、驯化”等字词的读音。联系文章内容理解“驯化、迷惑不解”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复习巩固小标题的知识,认识小标题在本文中的作用。

  3、通过质疑、品读课文语言了解一些野生动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体会作者对它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揭示课题

  1、出示媒体,画面对比,引出“野生动物”

  2、介绍作者、作品,揭示课题

  (1)补充资料,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媒体)蒂皮·德格雷,父母是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她从小就随父母生活在非洲。

  (2)补全课题: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3)齐读课题

  二、温故知新,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1.复习已学的小标题作用,了解文章介绍了的三个野生动物朋友

  (1)预习反馈,了解文章三部分的内容

  交流后板书:大象阿布狒狒星迪豹子杰比

  (2)关注小标题,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3)复习旧知,回顾已知的小标题作用

  读本文的小标题能帮助我们很快了解作者要介绍那些动物

  2.引入小标题新的作用,初步感悟作者对野生动物的情感

  (1)关注本文小标题的作用。

  交流归纳:看来,作者与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难怪作者称这些野生动物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2)归纳作用。

  这篇课文的小标题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情感。

  (3)读好小标题。

  三、借助文本,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野生动物,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1、说说对大象有了哪些了解?

  板书:照顾我

  2、品读课文语言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它关照

  出示相关文字,朗读

  3、感受画面的温馨,体会作者的情感

  (1)一个是——蹒跚学步的婴儿,一个是——(大象,有多大啊。五吨)

  板书:体型庞大

  (2)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画面,说说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觉?

  (二)学习第二部分:同狒孩儿难舍难分

  1.读读这部分内容,再看看小标题,说说有什么问题?

  2.通过星迪的举动,理解野生动物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1)理解星迪当时的表现。

  板书:扑、扯

  (2)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星迪这样做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交流,师点评

  板书:记得我

  3、你现在明白了吗?为什么再见面时,星迪会做出伤害我的举动?

  4、小结:野生动物也有情感,只是我们人类不太明白它们的表达方式罢了。

  (三)学习第三部分: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

  在描写与豹子杰比之间发生的故事时,作者在小标题的前半部分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豹子很危险。

  出示:豹子很危险,但我照样跟它玩

  1、从学生的已知引入,认识豹子的危险性。

  2、认识杰比虽然从小被人收养,但依然危险,野性难驯。

  (1)重点理解驯化的'在文中的含义

  (2)自己读读文章,看看从哪些地方看出杰比是非常危险的。

  句子1:它可爱得很,我看见它要做蠢事了,就大声骂它……

  学生交流

  事例一:

  有一次,我跟它玩,它用嘴咬我的肩膀。……

  ①集体朗读

  ②交流从哪里看出豹子的危险性

  事例二:

  如果说到这里为止,我认识到了杰比具有危险性,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亲眼见识到了它的野性。

  读课文4—7小节概括的语言说说那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从这件具体的事情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杰比真是

  板书:野性难驯

  3、认识杰比的另一面

  (1)再读小标题,思考作者为什么知道你豹子危险还照样跟它玩。

  (2)读课文,找出文中反映杰比温顺的语句,品读、交流。

  句子1:它看到我并不怕它,所以也不攻击我。……

  句子2:有一次,我跟它玩……

  句子3:于是……

  句4:……它高兴得不得了

  (3)现在你明白作者为什么明知豹子危险,还会和它一起玩吗?

  小结:借助作者亲身经历,我们看到了豹子的另一面,温顺、通人性的一面。这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无法了解,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句。

  引读相关的句子

  四、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借助板书说说对野生动物新的认识。

  2.小结并板书。

  板书:有危险通人性

  3.总结延伸

  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可爱的小女孩蒂皮·德格雷和野生动物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写出了一个个有趣、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野生动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充满野性,却也有情感和灵性。正如她书中所说的——它们也是这个地球的主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对这些野生动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媒体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

  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涉江(乐府诗)孔雀东南

  飞发展趋势

  1.形势四言杂言王言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抒情诗抒情诗叙事诗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