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2 08:03:2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模板锦集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重点及难点:

  幼儿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变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流程:

  导入、寻找老师自身的变化→找教室里的变化→找教室外的变化→画渐变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我还是小毛头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取了名字,叫我“小囡囡”,后来,我慢慢长大了,瞧,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了,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1、寻找老师的`变化

  2、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

  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教师外的变化

  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画渐变图

  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五)、结束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案设计

  学生分析:在自带玩具的时候,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其中有个孩子带来了不倒翁,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你争我抢,都想来玩这个玩具,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为什么这个娃娃怎么推它都不会倒下呢?孩子们争论了半天也找不到答案。于是,他们就好奇的跑过来问老师其中的原因。看到孩子询问的眼神,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目标设计:

  1、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

  2、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猜猜不倒翁

  二、玩玩不倒翁

  三、说说不倒翁

  四、学学不倒翁

  五、唱唱不倒翁

  延伸活动:画画不倒翁。

  资源设计:不倒翁玩偶、PPT、

  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素养有扎实的学科功底,知识面广,有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课堂实录

  一、猜猜不倒翁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小的宝盒,宝盒里有什么呢?”

  (幼儿讨论。)(有的猜水果、玩具、好吃的、书……)

  2、师:“原来是许多小小不倒翁,它可不是普通的玩具。”

  二、玩玩不倒翁

  1、“想不想玩玩这些可爱的不倒翁呢?”(幼儿:想)

  2、“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玩了以后告诉我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不倒翁?”

  三人一组分组玩,(教师巡视并提问你是怎么玩的?)(有的幼儿玩时用手推,有的在转。)

  玩一会儿,请不倒翁回宝盒休息,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三、说说不倒翁

  1、“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叫它不倒翁?”(幼儿:怎么推它它都不倒,所以叫它不倒翁)。

  2、师:“为什么其它娃娃推它倒下去了就站不起来了,它为什么会站起来”?请幼儿仔细观察,摸摸它身体下面并请幼儿会回答(它的底是圆圆的。),掂掂它的重量,了解它不倒的原因。(它的下面是沉甸甸的。)

  教师小结:哦,我们发现为什么不倒翁它不倒,因为它的底是圆圆的,而且它的重量是重重的,所以我们推它,虽然它摇摇晃晃,但是最后它还是会稳稳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四、学学不倒翁

  1、“这么可爱的不倒翁,怎么推也不倒。谁愿意来做做小小不倒翁呢?”请几位幼儿出来学做不倒翁老师推它。师:“看你们玩的真开心我也来学学不倒翁,你们来推我,

  2、“学过了小小不倒翁,我们一起来跳不倒翁操吧。”教师示范不倒翁操,幼儿跟着模仿做。提醒幼儿做时动作要到位,要扣腰。

  五、唱唱不倒翁

  1、“悄悄的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除了有不倒翁操还有不倒翁歌呢,听,不倒翁之歌开始了。”

  2、“这首歌真有趣,我们再听一遍,仔细听,歌里唱了些什么?”幼儿回忆听到的歌词内容。

  3、“你有没有听到歌曲里是怎么唱不倒翁的”?“什么叫胡子一大把”?“为什么它的样子很可爱象小孩”?(幼儿:胡子很多而且像老爷爷的胡子那样很长很长。)

  小结:虽然它的胡子一大把像老爷爷,但它的样子很可爱像小孩。

  4、“老师特地准备了一段不倒翁的小小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PPT)

  5、“不倒翁表演了这么棒的节目给我们看,我们一起来拍拍手谢谢它,不过不倒翁希望听到我们把整齐有节奏的掌声送给它。”

  6、“能不能够边拍手边念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7、“试试看,和不倒翁一起来唱歌吧。”

  刚才我们是边拍手边念儿歌的,现在你们能不能接受挑战边唱边做动作呢?(幼儿:能)

  8、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师:“太棒了!不倒翁爷爷夸你们长大了,我们下次再和不倒翁爷爷一起来表演好吗”?

  三、专家点评

  中班音乐活动《不倒翁》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目标的制定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并与这一年龄段艺术领域的具体要求相一致。通过目标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幼儿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就是说、唱这首歌并能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猜——玩——说——唱——学,充分运用了示范、讨论、讲解、表演等方法,并借助快板等手段,十分有效,在层层互动中推动孩子的理解,为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教师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会了歌词,另外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眼神、动作中都能让我们作为旁观者深受感染。整个活动全班孩子都积极参与,非常专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建议:在孩子创编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多为孩子提供自己尝试的机会,如改为两人一组,进行模仿扮演不倒翁。

  四、自我反思

  这个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的,孩子们对玩具不倒翁特别好奇,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欲望。《不倒翁》这首歌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而且通过玩玩、唱唱、跳跳体验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很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可取之处:

  第一,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孩子猜猜老师今天带来的玩具是什么?然后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学学不倒翁,做做不倒翁操,继续巩固、加深对不倒翁的认识。在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借助了有趣的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动画片演唱,然后对孩子一次次的发出挑战,从拍打节奏到边拍节奏边念儿歌直到最后的边跳边唱,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符合幼儿认知。

  第二,结合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感受不倒翁诙谐幽默鲜明形象。

  该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很容易熟悉,所以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演唱并表现歌曲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运用了动画片,让幼儿体验歌曲的情境,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断利用示范和语言让幼儿体验和理解歌曲的诙谐幽默,从而做到有表情的演唱,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在活动中我借助玩具、游戏、动画片让孩子们在看看、玩玩、说说、唱唱、跳跳过程中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总体来讲,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烈,整体活动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安排的“量”较多,以至于学学不倒翁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时间不够充分,使幼儿的兴趣没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活动中教师也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学学不倒翁时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很踊跃,这时老师应让每位幼儿都体验一下,可让他们两两结队,互相推玩,这样效果会更好。

科学教案 篇3

  过程:

  一、 自由探索

  1、风在哪里。带领幼儿摸摸、抓抓,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启发幼儿假设自己是风,教师鼓励他们想风一样地行动。

  二、引导发现

  1用眼睛找风,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小草、衣服、树叶的.摇动等)

  2用身体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的凉意。

  3用自己的耳朵找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三、交流讨论

  1、想一想、躲一躲:什么地方吹不到风。如:躲在大纸箱里等。

  2、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风,害怕什么样的风?为什么?

  目标:

  1、 幼儿能够有兴趣的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来观察风。

  2、结合生活经验表现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景。

  准备:

  羽毛、树叶、纸、石头、磁块、小木棒、金属勺、记录纸、笔。

  扇子、吹风机、电风扇等。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愿意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能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 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科学教案 篇7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18、锣鼓声声

  教学目标

  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

  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人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三、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

  19、声音的旅行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教学建议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

  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2、学生讨论、实验。

  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四、总结。

  1、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

  1、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

  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有力得到培养。

  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制作过程要展开,不能以既定的方法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电话”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启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个“土电话”。尽管学生制作的“土电话”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但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个教育契机,正是使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培养创造思维的良好时机。

  三、玩“土电话”.

  1、 讲述:大家的“土电话”都做好了,你准备怎么来打电话呢?

  2、学生演示。

  3、提问:刚才大家的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好?哪些不好?为什么?

  4、学生讨论。

  4、带学生到操场做打电话的活动。

  玩“土电话”是一项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加强组织,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问题:如怎样玩“土电话“的效果好?什么样的”土电话“传声效果好?等等。让学生总结玩法时,只要能够得到上些基本的认识就可以了,如玩有时候线要拉直,中间不能有障碍物等。对于学生所讲到的一些有创造的想法要适时加以肯定,使于他们对”土电话“保持一个长期的研究兴趣。

  20、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识:1、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补充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了解噪音的危害,以及减弱噪音的方法。

  3、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

  情感: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难点:

  认识声音的不同来自于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

  实验与研究。

  教学准备:

  各种发声的物体、有关噪音危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呢?

  2、学生提出简单的假设。

  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想办法让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注意观察,物体发出不同声音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2、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使之发出不同的声音,搜集现象。

  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记录实验的情况。

  4、分析实验现象,作出结论。

  在实际教学中,要讲清楚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

  三、了解哪些声音属于噪音,认识噪音的危害.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声音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舒服?引导学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经历。

  2、介绍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进一步认识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上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通过了解别人做科学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结:噪音的危害。

  四、认识减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减少噪音的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2、调查活动:调配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受到噪音的污染?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弱这些噪音?

  21、舞台灯光

  教学目标: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1、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颜色,初步了解色光的混合。

  3、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挥创造力,体验团结合作带来成功的愉悦,并初步认识科学对人们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制造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进行交流,归纳出科学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图片)。

  小组准备:手电筒、蜡烛、带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种不同颜色的纸等。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光的传播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文艺汇演的时候,舞台上的灯光是什么样的吗?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和变化?说说生活中的光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

  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把课前已经认识到的各种事实都描绘出来,挖掘学生对光传播的已有感知,对这些感知进行简单的归纳事理。

  二、观察手电筒的光柱,搜集有关事实。

  1、我们来看看手电筒的光柱有什么特点。

  将教室里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学生将手电筒的光射向各个方向。

  2、汇报。学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来越大、光线越来越暗等等。正确的答案,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然后重点提出光的传播这个问题,让学生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画出手电筒的光的照射路线.

  1、手电筒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证明吗?

  2、学生讨论画手电筒光的照射路线的方法,并实际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实验,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可以启发、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不一定非要用书上的方法和实验。

  四、实验验证.

  1、简单介绍实验方法,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怎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经过多次调试,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焰。

  5.总结:说说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6.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进步认识光。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说说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灯光是什么颜色的?舞台上的光又是什么颜色的呢?舞台上的灯光是怎么变换出那么多颜色的?

  二、.学生实验.

  1、用彩色的纸和手电筒制造彩色的光。

  2、将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光叠加在一起,仔细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记录现象。

  这部分教学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只提供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这里没有特别需要强调的科学知识,只是需要学生对对色光和它的混合进行初步的了解,而学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发现。

  三、活动:设计一美丽的舞台.

  1、请你做一名灯光设计师,将我们的舞台,布置得五彩缤纷,想一想还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学生活动,展示、记录。

  四、实际运用.

  (放映图片)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警车上的警灯;楼房周围、街道树上缠绕的彩灯;灯火通明的商场、工厂。说说这些灯光有什么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彩色的光?

  五、学生讨论、汇报。

  22、反射光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23、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探究: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知识:1、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2、使学生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能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棱镜分解阳光,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验探究彩虹秘密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太阳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并用初步认识彩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小组准备:喷雾器、CD碟片、水彩笔、三棱镜。

  2.挂图或电脑CAI:彩虹、七色光带的图和名称。

  教学过程:

  本课之前学生已认识了光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现象。本课通过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分析事实,提出假设,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推理得出结论。

  一、导入新课,分析事实,提出假设.

  1、讲述:同学们,大家见过自然界里美丽的彩虹吗?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彩虹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学生形成对彩虹及其相类拟现象的总体表象,并放手让他们去分析这些现象,使他们作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可以是与太阳光有关的假设。但这个假设的产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学,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假设,比如:与油有关,与天气有关,与水有关等等,这正是我们所期待达到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积极想办法,动脑筋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时机。

  二、制造彩虹,实际观察.

  1、我们来制造一个“彩虹”。简单讲述制造的方法。

  2、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提出的各种假设中,有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就是彩虹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和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但是不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提出假设之手,就要引导学生给予验证,而制造一个“彩虹”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将彩虹的形成与阳光和水联系起来。

  三、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1、介绍三棱镜。

  2、学生自己操作,分解阳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它是怎么形成的?

  4、记录。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那么,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作出猜测: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根据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实验。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证明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4、启发思考,课后用大碗、平面镜、纸屏、水等材料进行研究。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收获。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演示法

  教学准备

  烧杯,水,生鸡蛋,盐,玻璃棒,药匙:试管,滴管,五种溶液(白醋、小苏打、石灰水、橙汁、胆矾等物质的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新课引入

  2.观察、正确理解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局限性

  3.实验室里的仪器

  4.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1.思考并回答

  2.明白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体验人体感官的局限性,理解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并进行准确测量。

  3.认真观察,初步了解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4.仔细观察、认真实验、详细记录

  1.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2.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提问:观察和平常所说的看是否相同?引导分析:人体的感官有局限,使用工具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进行数据测量。

  3.介绍常用实验仪器名称、用途、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提问: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呢?观察是不就是平时所说的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易引起错觉的图片),并表述观察结果。

  学生:表述观察结果。

  教师:同学的表述。

  提问: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否相同?

  教师:观察和平常我们所说的看是不相同的,观察需要认真,要有目的性。

  请同学们再观察P8图1-16和1-17,回答:图1—16中的直线是直的吗?图1—17中的两个小动物一样大吗?。

  让同学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方法,并让同学进行实践。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发表意见,进行验证。根据自身体会,加深认识

  讲解: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利用感观观察事物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有时会产生错觉。因此,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用到一些仪器和工具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工具。

  2.实验室里的仪器

  教师:利用图1-13,介绍仪器的名称、用途,并演示其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器材,熟悉各常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

  试管夹:放置试管等的仪器。

  试管:少量物质反应时用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等。

  酒精灯:使物质加热的工具。

  药匙:取少量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工具。

  停表:测量时间的.仪器。

  天平和砝码: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的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器

  图1-18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图1-19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遥远的星体。

  强调:各种工具和仪器是为了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的,但是每一工具和仪器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同学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设问:如何做实验、实验中又该去记录呢?

  3.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

  教师:我们先研究一个关于鸡蛋沉浮的实验。

  找同学介绍图1-14中的实验用品和器材,并说明各用具的使用方法(玻璃棒常用于搅拌和引流液体,在搅拌液体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

  指握住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能与容器内壁相碰撞:药匙用于取少量药品,使用时也是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药匙的另一端。)并示范。

  学生:让一同学上讲台演示步骤1和步骤2,其它同学进行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同学进行表述。

  教师:,指出记录要求准确和简洁。

  设问:该同学在演示中,操作是否准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复习相关用具的使用。

  提问: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科学实验呢?将同学的思路引到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实验,研究几种溶液间的反应现象。介绍五种溶液,和同学一起用ABCDE等进行编号,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胶头滴管上端的胶头部分,取液体时胶头里的空气不能排放在被取的液体内,滴管吸入液体后要竖直,不能将滴管伸入目标试管内,也不能将滴管与器壁接触)。介绍实验步骤(先用滴管吸取少量的A溶液,分别滴入B、C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的C溶液,分别滴入D、E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强调:化学药品或试剂不能随意混合,以免发生意外,实验时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之后学生进行实验,交流记录的实验结果。

  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并分析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归纳、,同学将自己的记录与别人的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巩固对进行实验程序过程的认识

  教师:进行。

  三、复习

  1.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见板书)。

  2.巩固

  3.布置作业

  4.让学生做吹纸实验和红墨水在冷热水中的扩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板书设计

  1.4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普通的“看”不相同

  实验仪器:要正确使用

  实验:

  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实验后,器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或。

  鸡蛋沉浮试验记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溶液混合实验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

  A+B

  A+C

  C+D

  C+E

  教案点评: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是学生未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在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思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来体验感官有局限性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品质,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目标的培养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继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落实。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