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12 07:35:5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合集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不同意思。

  2.学习成语,收集十二生肖图象及儿歌,初步学习积累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3.学习仿照例子写句子,要做到清楚、完整。

  4.读、背《九九歌》,初步感知冬春季节的变化。

  5.阅读短文,了解传说中龙的样子、龙的本领以及人们对龙的尊敬。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十二生肖图片、“龙”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会怎样向别人表达祝福,如何与他人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人百花园,进行一次快乐之旅吧!

  2、板书:百花园。

  二、出示《百花园》中的第一题

  1、指名读一读。

  2、说一说,这些字有何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

  三、出示龙的挂图

  1、指名说一说龙的词语

  2、齐读第二题

  3、说说这些成语有何特点

  四、出示第三题

  1、指名读一读

  2、引导学生写一写

  3、指名说一说

  五、出示九九歌

  读、背《九九歌》,了解冬春季节的变化。

  六、阅读《龙》这篇短文

  1、指名朗读,并说说你们小组读完这篇短文后,知道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说话,相机出示一朵樱花。

  2、.在神话传说里,龙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他本领高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子孙!让美丽的樱花把我们带人龙的世界,欣赏一下龙的风采!出示龙的挂图,学生欣赏。

  七、认识生肖动物,鼓励学生与生肖动物打招呼(如:鼠,你好!)o

  1、教读十二生肖歌。

  2、看图背诵。

  3、你知道生肖歌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4、教学小结:《生肖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内涵丰富,如果你喜欢可以抄在你的采集本里。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听到长辈说一些反映生活常识的句子,都可以像书中的学习伙伴一样,收集起来,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八、总结收获

  同学们,在这个百花园里。你们识记了不少的成语,区分了一些词的不同意思,并阅读了短文和背诵《九九歌》。多有趣啊!请把《龙》的特征讲给别的小朋友听,把《九九歌》背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重点】

  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

  【学习难点】

  通过练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默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探究活动

  (一)、亮标明确

  (二)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褴褛( )、牡蛎( )、别墅( ) 恭维( )

  计较( )煞白( ) 糟蹋( ) 流氓( ) 女婿( )

  嘟哝( ) 撬开( ) 阔绰( ) 栈桥( )

  1、解释成语

  与日俱增: 狡狈不堪: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3、文学常识: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作者是 , 国19世纪后半期 家,他与 国的 、 国的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他的成名作为《 》代表作有《 》、《 》、《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 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对学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的作用是

  3、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 一人称来写: a 、 b、 。

  4、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 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 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5、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6、“我们回来的时 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 、回标测试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 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样这象于勒:”

  1.文中的“我”指 ,“我们”包括 。

  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人物的?

  3.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父亲”见到于勒象是碰到瘟神一样。请将词语写在括号里。( )

  4.这段文字深刻揭示出男主人公 的复杂心理特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发现了亿万年前像奇纪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化石吟》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二、新授:

  1.预习

  ⑴.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太古:远古时代

  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叹服:称赞而佩服。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⑵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3.研习新课。

  ⑴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⑵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⑶探究质疑: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⑷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①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③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⑸探究质疑: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有机物的'残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吗?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译这些密码吗?第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脸,那么刻在这张脸上的皱纹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当你参观古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颈长吼;当你站在重现的远古林木之中的时候,难道你不会赞叹大自然的高妙吗?“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

  小结: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

  ⑹探究质疑: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这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⑺探究质疑: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了解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情?哪件事最让你感兴趣?

  教学难点:

  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最让你感兴趣?为什么?

  教具准备:

  投影幻灯、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什么是童话呢?

  童话是通过非常丰富的想像、强烈的夸张、神奇的幻想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儿童故事。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神笔马良》就是这样一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了超现实的夸张和幻想,给马良除恶安良的言行增加了新奇神秘的.色彩,使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全文充满了儿童情趣。使我们阅读时,更觉得亲切、生动、有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用投影灯打出重点词语)

  1、哪些语句描写马良喜欢画画,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说。

  教师引导:大官和画师是怎样表现的?他们说了些什么?采取了什么行动?读读课文。

  学生说。

  教师讲:马良只是生气吗?他又是怎样做的呢?齐读第4、5两个自然段课文。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

  2、马良怎样得到一枝笔?读读课文。

  学生说。

  教师引导:马良得到一枝笔,他的表现怎么样?他怎样做的呢?

  学生说。

  3、马良有了这枝神笔,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分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马良用这枝神笔,为穷人做了那么多事情。而大官让他画金元宝,他一动不动。大官又怎样呢?

  学生说。

  教师讲:“假装”是故意作出某种动作和姿态来掩饰真相的意思。大官亲自给马良松绑,这是一种假象,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而马良又是怎样对待大官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马良想夺回神笔”到“山一样的海浪不断地向大船压去。”(放录音)

  学生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你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说。

  三板书设计

  神笔马良

  喜欢画画画耕牛

  刻苦练习用神笔为穷人画水车

  盼望有笔要什么有什么

  对大官画大海

  四作业设计

  1、朗读喜欢的自然段。

  2、填量词

  一()神笔一()金山一()摇钱树

  一()公鸡一()画一()老爷爷

  3、积累四个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5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说名称)

  听儿歌,记儿歌

  蹦蹦跳,来乘凉,它把荷叶当张床,

  躺在上面数星星,“呱呱呱呱”到天亮。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一种动物,它叫什么名字?(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2、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都喜欢哪些动物?请选择下列句式说一说。小黑板出示句式:

  A、我特别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都喜欢。

  D、我喜欢____________,我喜欢____________,我也喜欢____________。

  3、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动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与动物交朋友。做一个保护有动物的小卫士。(1)

  出示课题: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4、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动物朋友?

  (图片出示:猫、狗、孔雀、熊猫……等动物)你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生:我特别想和____________交朋友,因为……

  师:这些动物有的外形可爱漂亮,有的声音动听,有的姿态优美,跟这些动物交朋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播放动物叫声录音,也可模仿其动作,让学生来猜猜是哪种动物。

  5、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练习说话。

  6、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交流结果,并逐一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

  教师小结:老师没想到你们在课外交了那么多动物朋友,你们真是了不起,你们交的这些朋友虽然平凡,却能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朋友你们交得对。

  7、教师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

  ⑴图片出示:“蜜蜂采蜜”图,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A、蜜蜂在干什么?

  B、蜜蜂在什么地方,怎样采蜜?

  ⑵用刚才学到的说话方法把“青蛙捉害虫图”说具体。

  [创设情境,教给学生把一个意思说清楚的方法。]

  8、展示一些小动物的活动场面图。

  师:我们的动物朋友都在忙些什么?

  [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说,教师随机指导。]

  师小结:我们的'动物朋友既勤劳又可爱,我们该保护它们,保护了它们,就是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

  9、(1)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商量用什么办法保护哪一种动物,教师巡视,随机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相机点拨指导。]

  (2)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方法不拘一格,合理就行,其余同学可质疑。如制作标语牌或宣传画。]

  (3)动手实践:制作标语牌或宣传画。

  [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的成绩。]

  1、学生听后一字不落地进行复述,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2、并根据所说的内容,猜出谜底。

  3、表达出自己对于小动物的喜爱,注意表达话语的完整性。

  4、根据老师的提示,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说小蜜蜂采蜜图。

  5、小组讨论保护小动物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保护它?(它对人类有什么益处)

  6、把动物的可爱、有用之处说给爸爸、妈妈、邻居们听,让大家都来保护动物,与动物交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知识的执著,对科学的热爱,学习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用具体事例,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

  重、难点:朗读课文,从具体事件中体会科学精神,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具:搜集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

  教法:朗读法。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学生汇报有关“知识”的名言警句,请学生谈自己对知识的重要性的体会,再板书“改变了我”。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

  1.从陈章良童年时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2.陈章良学成后取得了哪些成就,从这些成就中你感受到什么?

  3.从陈章良的介绍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讨论和交流,汇报时结合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师相机训练朗读。

  启发学生思考:1.你从科学家陈章良的身上看到了他们的那些品质?

  2.作者为什么说“知识改变了我”是怎么理解的?

  4.领悟写法:些生命科学时,先写了什么,接下来又是怎样写的?

  5.鱼肚思考总结:读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获得的最大启发式什么?你打算怎样对待眼前的学习?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注意多音字“厦”,注意强调书写习惯的培养。

  2.自选词句。

  3.选词填空:

  (1)人类渴望健康,更长寿,但又被很多疾病所()。

  (2)如果不是他们的付出,我可能就没有机会()这个广阔的世界,更没有机会()科学的美好与神奇。

  4.实践活动:

  让学生复述陈章良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生命科学研究情况。

  板书:

  出生:入不敷出

  知识改变了我5、6岁,9岁上学,1978上大学

  事业卓有成绩

  小时候艰苦,到美国后

  “我”感谢我的家人为“我”的付出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三、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2、揭题解题

  ①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②读题:

  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

  ③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④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指名叫学生说

  “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总结答案,出示课件,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情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6~12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

  第四部分(13~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⑤深入分析: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第三部分。大家快速默读第3~12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3)生活(关心)

  ①当“我”一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②“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总结答案,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③“我”为什么哭?(手指被锤子砸伤了,很痛,所以哭。)

  ④为什么“我”在打电话之前没有哭?直到电话接通了才放声大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人听见,所以忍着。这时候有人听“我”说话了,就像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所以除了因为手指受伤了,痛苦地哭,还因为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的幸福地哭。)

  ⑤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叫几名学生读。)

  ⑥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

  受伤的手指上。”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学习苏珊,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如:师:可是我听了仍然疼,怎么办?生:汤米,别怕。你的手指很快就会好的,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还疼吗?师:嗯,不疼了。谢谢你,苏珊!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板书:生活、关心、安抚)

  (1)学习(耐心)

  ①我学习上遇上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②解释什么问题?请读。(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师生演示打电话。师当小时候的作者,学生当苏珊。(师:你好,苏珊。生:你好,汤米。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吗?生:……师:可是我还是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遍吗?生:……师:我记不住,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吗?生:……师:哦,苏珊,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生:马德里。师:苏珊,我的语文作业还有个地方不会做。生:……师:“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生:……师:明天要秋游,我要怎么准备?生:……)

  (适时提醒学生礼貌用语和说话语气,并特意反复问一个问题。多指几个学生演示,直到学生被训练得很有耐心。)

  ④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学习耐心,讲解)

  ⑤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2)心理(爱心)

  ①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让学生齐读)

  ②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因为“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苏珊想安慰我。)

  ③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指名回答,再齐读,引导学生读出非常难过的语气。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但没有告诉苏珊自己伤心。)

  ④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叫学生齐读“我”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伤心、难过、困惑的语气)

  ⑤师再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

  大家用心听,看听出什么了?(指多名学生回答,总结答案: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作者对死充满了恐惧;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⑥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

  ⑦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板书:心理爱心、乐观)

  ⑧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⑨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⑩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3)回味(童心)

  ①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板书:回味童心、守护)

  ④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五、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可在报刊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感受他们的苦难痛楚,根据自己的能力付诸关爱他们的实际行动。)

  六、总结深化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完后叫学生画出觉得感动或喜欢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之一:用心灵互相扶持。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板书】

  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

  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课 题古诗诵读7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 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阅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意思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几条谚语的理解,老师可对谚语所表达的气象原因稍作指导。

  5、适当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说出来跟大家共同欣赏吧。

  二、读一读

  1、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所经过的省市线路。

  2、学生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相对应的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了解简称相对应的省市全称。

  6、集体交流、信息反馈。

  7、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想一想这几条名言的字面意思。

  2、抄写名言,写后再读深思,说说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小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什么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

  4、熟读,背诵三条名言。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读思结合:

  ⑴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⑵它对生活的看法是怎样的?

  ⑶根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同桌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反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自由读题。

  2、读后思考:通过这种表格的设计,能很快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4、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评议。

  5、师生共同小结,肯定、表扬与鼓励好的语文阅读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办一起关于环境保护的板报,要求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办好板报出谋划策。

  二、质疑激趣,开拓思路。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人类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或现象?

  2、同桌互相交流。

  四、看课文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要办好这一期板报,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巡视指导。

  六、明确分工,小组协作

  1、自拟稿件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丰富板报内容

  3、设计板报的版面、配画、插图、装饰等

  4、推荐字写得好的同学抄写板报,绘画水平高的同学为板报配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比喻句和拟人句[1] ,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六、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七、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

  梁 衡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因此,在备课上我下了一翻工夫,总算是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创造。这篇文章备课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但总觉得教材处理起来不能完整、系统,体现一个梯度并有一个高潮。于是,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课堂预设过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个方面。

  【1】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初步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味语言.所以这种提法显得太狭隘,应改为“下面老师把2-4段的内容交给大家,每个人选择几个你喜欢的句子,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读出声来。等下,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理解和朗读入味。”

  【2】在第三个大的教学环节中还应该设置第4个环节:感悟本文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园地教案04-11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有关语文的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