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2:48:1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6篇【合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7,18 减几的减法。

  2、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17,18 减几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口算

  11-5=

  11-8=

  12-7=

  14-6=

  13-4=

  15-8=

  14-9=

  16-8=

  做完口算以后大家说一说怎么做的。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实物投影仪出示第95 页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学校校园里花坛里的新栽了一些小树,你们喜欢嘛?我们要爱护这些小树苗。今天有两个小朋友在给这些小树苗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1:小红说:我只浇了9 棵,剩下的是小华浇的。

  学生2:我数了数,一共有16 棵小树。 教师:从两位同学获取的信息里,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3:小华浇了几棵?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解答呢?

  学生4:16-9=(教师板书)

  探讨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以前学会了怎样算11,12,13,14,15 减几,用这种方法能算16-9 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算。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9=1,再算 1+6=7,16-9=7。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想9+7=16,所以16-9=7。

  学生3:我是这样算的:把9分成6和3,先算16-6=10,再算10-3=7,16-9=7。

  教师小结学习情况。

  指出: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就行了。注意不要算错了。然后请学生独立计算16-9。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过去学的知识中找到了计算16减几的方法,表现很好,老师真高兴现在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计算了。大家愿意吗?

  学生:愿意。

  出示例2:算一算17-8=, 18-9=。看谁算得 又对又快。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后,再在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计算。

  教师:请几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甲:我是这样算的:因为8+9=17,所以17-8=9,17-9=8。

  教师:真不错,算减法想加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乙:我是这样算的:17-8,先从17 里面拿出10,10-8=2,再把2+7=9,17-8=9。18-9,先从18 里面拿出10,10-9=1,再把 1+8=9,18-9=9。

  教师:你真行。这也是好方法。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丙:我和他们都不一样,17-8,我把8分成7和1,先算17-7=10,再算10-1=9,所以17-8=9。18-9,我把9分成8和1,先算 18-8=10,再算10-1=9,18-9=9。

  教师:看来你们的方法还真不少。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学生丁:我是用数数的方法算的。17-8,我从17开始倒着数8个数:16,15,149,所以17-8=9。17-9,我从17开始倒着数9个数得到17-9=8。

  教师:老师为你竖起大拇指!这个方法也不错,但是算得慢,今后可以尝试其他的计算方法。我相信你能行。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真棒,学会了16,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并且每个人的计算方式都不一样,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恰好今天有个小动物过生日,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嘛?

  师:今天喜洋洋过生日,总共邀请了16 个小朋友来参加聚会,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来了多少个小朋友呢?还差多少个小朋友没来?

  生1:来了7个小朋友。

  生2:16-7=9,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来。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生:

  师: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来了,喜洋洋为了欢迎大家,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呢?

  生:积木 师:对了,喜洋洋要给他的朋友一起玩积木,他一共拿出了17个积木,用积木来建两座城堡。我们一起来看看喜洋洋是怎么建的城堡的,你们数一数第一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喜洋洋用声下的积木建了第二座城堡,你们能计算出喜洋洋建的第二座城堡用了多少个积木嘛?

  生:17-8=9,第二座城堡用了9个积木。

  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

  师:喜洋洋和小朋友玩积木游戏玩累了,好多小朋友都饿了,这时,美羊羊给喜洋洋送来了一个大的生日蛋糕来祝贺喜洋洋生日快乐,并且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蜡烛,现在需要点燃蜡烛了。这个时候需要小朋友帮忙了,因为每只蜡烛下面都有一道数学算式题,只有把算式题答对了,蜡烛才会点亮。你们能行嘛?我们就来点燃蜡烛吧! 老师以抽问的形式解决这道题。

  师:喜洋洋的生日过完了,喜洋洋最后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你们能做到嘛?我们来看看书上的练习题,好嘛?

  师:请小朋友们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第1,2 题。

  四、课堂小结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怎样才能有规律地写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这个问题留在下节课研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一块长方形稻田,长200米,宽150米,合多少公顷?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顷=( )平方米 4公顷=( )平方米

  20000平方米=( )公顷 70000平方米=( )公顷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教师提问:(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师叙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教师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教学平方千米.

  教师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数和除数各划去4个零.)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前面我们学过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0.我们把这些土地面积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2平方千米=( )公顷 8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00公顷=( )平方千米

  2.综合练习.

  (1)8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30000平方米=( )公顷 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400公顷=( )平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顷○2900平方米 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 8000平方米○8公顷

  3.思考性练习.

  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各加长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先让学生画出这道题的示意图.如下图:

  组织学生讨论:

  (1)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原来的边长各是多少?

  (2)边长各增加100米后,边长是多少?

  计算出增加后苗圃的面积,即(100+100)(100+100)=40000(平方米)

  换算成公顷:40000平方米=4公顷

  苗圃面积增加了4-1=3(公顷).

  如果有的同学从图中直观地看出增加了3公顷,也是可以的.

  4.课后练习.

  (1)了解本区或本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顷 300公顷=()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3)3公顷○2900平方米 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 8000平方米○8公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小学数学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