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1 10:01:2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实用)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看《水的故事》,问:刚才同学们看了《水的故事》,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对我们的用处可多了。关于水,我们知道些什么呢?板书:水 看一看、听一听

  活动(一)

  我们知道的水

  1、小组内先交流有关水的知识。

  2、填写网状图指导:我们要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填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填写时要注意对水的知识进行分类。比如:水的用途有哪些,先画一个气泡,填写用途,再在用途下面画个气泡,填写洗衣。

  3、班级交流有关水的知识。交流时,要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如果要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评判,也要用事实进行说明。(板书: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填写在网状图的一边,然后师生共同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处理。)

  1、小组讨论

  2、听懂,填写网状图

  3、交流水的知识

  4、观看,开阔视野

  活动(二)

  水在哪个袋中

  1、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对水熟悉吗?

  出示袋:这里有几个袋子,里面分别装着石头、木块、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等。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也一一分辨出来呢?

  出示问题:

  边分辨边小组交流:

  1、比较容易辨别的物体有哪些?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难以辨别的物体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小组实验分辨。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辨理由。教师板书:实验方法:耳:听一听;手:摸一摸、摇一摇、捏一捏;眼:看一看;……

  鼓励:我们的方法越多,观察得越仔细,辨识的准确性就越高。

  哪几种物质没有辨别出来,为什么不易辨别?

  4、对不易识别的这几种物体,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用眼睛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呢?(闻)

  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我们该怎么闻呢?(“扇闻法”)

  5、学生分组活动闻一闻,汇报分辨结果。

  如果不闻,只看一看,能分辨出这三种物质吗?

  6、小结:我们借助鼻、手、眼等感官,通过仔细观察,分辨出了这七种物质,同学们真了不起呀。

  1、明确任务

  2、小组实验、交流

  3、汇报

  4、思考说方法

  5、小组实验、汇报

  活动(三)

  给物质找同类

  1、那么,你们能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你们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呢?

  2、小组分类,学生汇报交流。

  3、指出液体、固体、气体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什么这样分呢?

  4、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固体和气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

  1、明确任务

  2、小组分类、汇报

  3、谈科学分类的看法

  4、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小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水和油同样是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3、同学们,让我们在《节约用水》的小动画中结束这节课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27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