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08:20:0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荐]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 ,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科学教案 篇3

  一、课程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3.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区别不同形态的茎,根。

  2.能区别不用形态的茎,不用形态的根。

  3.能认识根、茎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对待科学学习能采取想办法解决的态度。

  2.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3.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学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

  集中话题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和调查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有哪些不同?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回顾和解释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春天的到来。初步了解一些春天的主要特征。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于参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丰富。

  活动准备

  1、春天图片

  2、户外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春天就要到了,外面的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今天我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外面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

  二、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受户外的环境。

  引导幼儿观察树木、草地、植物的样子。

  1、教师:我们一起看看这棵小树,看看他的树枝上都长出了什么?

  2、教师:花是什么颜色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呢?

  3、教师:还有地上的小草,我们看看再用手摸摸这些小草,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自由回答。

  三、组织幼儿感受春天的风,引导幼儿说说春天的风吹在身上、耳朵上、脸上、手上的感觉。

  教师:我们把小手拿出来感受一下风吹过来时的感觉,说说你觉得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

  四、组织幼儿找太阳,说说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

  教师:我们一起去找找春天里的太阳,站在太阳下晒太阳。摸摸好朋友的`衣服、头发、说说太阳晒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呢?

  五、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今天我们在户外感受春天的到来,谁能说说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师幼共同小结:春天来了,树叶长出来了,花开了,风吹在身上暖暖的……

  正逢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春天是缤纷多彩;它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来到了每一个角落,由于春天的植物变化很明显,因而我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幼儿学习连续观察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时间让幼儿连续进行比较观察,培养了幼儿细致的品质。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内容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经典)07-2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4

科学教案(精选)07-31

科学教案【精选】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