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时间:2023-12-21 10:57: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1

  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2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检查预习: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

  3、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

  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师:老师范读,生练读一遍

  (3)齐读。

  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四、反复读诗歌,感悟古诗的`画面师:同学们,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反复读1、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预设1、学生说不出横看、侧看的庐山,教师就引导:从横看庐山你读出什么画面来?从侧面呢?

  预设2、学生能说出

  (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出示课件17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1)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你给大家读读好吗?

  (2)师:刚才某某同学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你们也来试试好吗?

  2、师: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了。从其他角度看庐山,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学生不会说,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去过庐山,没有欣赏过庐山的美景,现在陆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些庐山的美景,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7—26

  预设2、远看——(崇山峻岭,连绵不断)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一座或几座山峰)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站在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立足山脚——(悬崖峭壁)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3、师:孩子们,为什么同是这座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板书: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出示课件27)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师::当大诗人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发出怎样的感叹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示课件28(板书: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

  师:从字面上看,缘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5、师:理解了这个句子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它是什么关系的?(因果)把什么放在前面?

  6、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7、师:因为置身在庐山中,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师:同学们要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出示课件33

  预设1、学生答不出就讲故事《盲人摸象》或《画杨桃》

  预设2、学生能答

  生:要多角度的,客观全面的看待事物。

  师:说得好!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而你学了这首诗歌也感悟出了人生哲理。

  7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孩子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全面的看待它。

  五、总结写法,深化体会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诗人不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板书:写景)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点明了人生的道理。(板书:明理)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特美景,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请你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六、拓展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从诗中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还感悟了人生的道理,请你们回去把古诗背给家人听。还要收集描写庐山的诗词或佳句。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上课伊始,播放庐山美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4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你去过那些地方?黄山去过吗?泰山去过吗?庐山去过吗?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揭题: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去游览庐山,欣赏一下庐山风景。(板书课题)

  二、简介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三、破诗体,解诗题

  齐读课题。

  《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探究诗意(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的意思)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看就是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诗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不一样,“各不同”)

  3、好,我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来!(齐读)

  4、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讨论,举手回答)(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5、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平时写景作文中可以试着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6、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练说,指名。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根据诗意绘画,并向大家展示。

【小学语文教案:题西林壁】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案11-07

《题西林壁》教案12-13

苏轼诗作题西林壁教案08-26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2-02

《题西林壁》教案 15篇02-02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2-15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3-01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03-13

《题西林壁》教案(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