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2 09:20:3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汇编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农村孩子是怎么不花钱买玩具,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自做玩具,同样享受到游戏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玩具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要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说说平时喜欢玩的玩具和游戏,说说这些玩具和游戏是怎么玩的,这些游戏和玩具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

  2、导: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啊!你想知道生长在农村里的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已有的方法解决。读的时候,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抽读6个自然段,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师生评读,正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随文识字

  1、出示:编花环、吹口哨、打水漂、自由泳、打雪仗、捉迷藏、堆雪人。

  让学生说说:你认识这些玩具和游戏吗?

  2、学生边说边认识生字词。

  3、小游戏:我给词语找朋友。

  戴( )吹( )打( )丢( )

  编( )缝( )捉( )

  4、多音字练习。

  用多音字“漂”、“钉”、“场”组词。

  5、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6、选字口头组词,并试着说一句话。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生字的写法。

  2、指导“举”和“式”的写法。

  注意:“举”字的上面“兴”字的撇和捺要写大一些,盖住下面的部分。“式”字左下的“工”字要将横变为提。

  3、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设计

  1、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练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抽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农村,去看一看那里的孩子是怎么游戏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农村的孩子们经常玩哪些游戏?

  指名汇报。

  3、再读课文,交流:他们玩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呢?

  4、导:他们在玩玩具和做游戏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快乐极了、十分自由……)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指名找出相关内容,并引导品味、想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感受农村孩子的快乐、自豪。

  5、自由讨论:你玩过他们的这些游戏吗?你喜欢他们的'玩具和游戏吗?

  6、导:是啊,农村小伙伴自己动脑筋动手做玩具,玩出了快乐。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他们心中的快乐与自豪吧!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农村小伙伴快乐的生活,他们也很想知道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哪些玩具和游戏,你能介绍给他们听吗?

  2、学生练习说话,要求:说得清楚、完整、有条理。

  3、导:你希望像农村小伙伴那样自己动手做玩具吗?大胆说说你的想法吧。

  4、指名说。

  5、师:课文中介绍了农村小伙伴一年四季的玩具和游戏,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游戏?

  学生自选相应的自然段来朗读。

  指名汇报读,评读,教师相机指导。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其一:

  写几句话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游戏,记在自己的记事本上。

  动手做一个玩具或动脑设计一种新游戏。

语文教案 篇2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

  1、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2、智叟的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

  1、课文的`寓意:

  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2、愚公的形象:

  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顾“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愚”,其实不然。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

  第一,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峻、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3

  目标: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时:两课时(课内指导一课时,课外自读巩固一课时)

  第一课时(课内指导)步骤: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教案设计》。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第二课时(课外进行)

  学生课外自读全文,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把难懂的句子找出来,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课外辅导。

  把生字词注音解释后抄在笔记本上。

  《桥之美》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2、学习对话描写

  3、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学习对话描写

  〖教学设想

  石像的骄傲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更深一层的寓意就较为难理解一些,因此,要在让学生把握了情节之后,引导学生去联想现实生活,体会作者想借助这个童话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当然,也要适可而止,对开头的关于雕刻家的描写以及中间小石头关于历史的一段议论则不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上一课时续写《皇帝的新装》的结局写得好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续写,以此导入新课,导入点为想象是否合理。

  二、简介童话特点及作者。

  童话特点1、有丰富的联想和幻想,。

  2、情节曲折生动。

  3、语言通俗易懂

  4、多用拟人手法。

  叶圣陶,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

  三、速读全文,勾划词语,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划分这个故事的层次,列出简要的提纲

  2、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可看提纲,但不能看课本

  三、分角色朗读后两部分(人是最容易骄傲的)

  先讨论分配角色,揣摩语气与感情,教师指导朗读的步骤、程序与注意事项

  其它同学注意听,看看朗读的同学读得好不好,分别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读才好?为什么?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讨论分角色朗读的情况,教师注意鼓励学生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石像和小石头之间是什么关系?

  2、石像为什么会骄傲,他的骄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值得骄傲吗?

  3、石像为什么会摔碎?

  4、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人生才值得骄傲?

  二、讨论这篇童话的寓意

  1、从石像和小石头们的谈话,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

  2、如何理解结尾的几句话?有怎样的感悟?归纳本文的寓意。

  三、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了丰富的想象。

  2、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3、语言富于感情色彩,采用了拟人手法。

  四、片断作文训练

  (一)想象石像在“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

  (二)请把下列想法用童话来表现:

  1骄兵必败

  2做人要诚实

  3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纪律,最终害的是自己

  例文:

  一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家门口的草地上玩,小鸡们玩得很高兴,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老鹰的影子,母鸡大喊了一声,“赶快跑回笼子!”小鸡们都跑了回去。

  老鹰飞桨肟帐保发现小鸡们都跑进了鸡笼,他一边失望地飞走,一边恶狠狠地想,我就不相信你的小鸡们会这么听话,现在他们还小,他们当然听你老母鸡的话,再过几天,他们长大一点,他们一定会想,你老母鸡怎么这么烦,整天的唠叨,然道我们这么大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吗?我们都已经是青少年的了,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性格了?nbsp;

  到那时,“嘿嘿!老鹰不禁得意地笑了声来,好像有一只小鸡已经到了他的嘴里,他甚至感觉到了小鸡的嫩嫩的肉的美妙。

  这边,老母鸡和小鸡们屏住呼吸等了好一阵子,母鸡才先走出笼子,看了看周围,确信老鹰已经飞走了,她才叫小鸡们出来,她叫小鸡们围成一圈,然后对小鸡们说:老鹰经常会抓小鸡吃,所以大家平常一定要小心,不要走得离家太远,不要玩疯了,一旦出现危险,大家要赶快跑回家。你们的小姨,也就是我的妹妹就是因为贪玩,来不及跑回家,就被老鹰抓去吃掉了,你们可一定要吸取教训啊,说着,鸡妈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五、讨论同学们的写作,突出三点

  1、想象是否合理

  2、是否有心理与对话描写

  3、情节是否曲折

  六、简单讲述词语的感情色彩后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五(各找了五个)

  2、将课堂上写的片断作文修改成一篇练笔

  板书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

  童话特点1、有丰富的联想和幻想,。

  2、情节曲折生动。

  3、语言通俗易懂

  4、多用拟人手法。

  故事情节纪念英雄,刻成石像(开端)

  (通过对话展开)崇拜英雄,开始骄傲(发展)

  再度骄傲,开始反思(进一步发展)}反对骄傲自大,提倡平等,团结,做实事

  醒悟过来,摔成碎片(高潮)

  发挥作用,铺成新路(结局)

  人物特点人们:极度崇拜——十分讨厌(盲目崇拜空虚)

  石像:骄傲自大,轻视同类,前倨后恭

  石子:务实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教学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不明白的查字典解决:

  雕刻气概崇拜模型钢凿砌成膝盖鞠躬荣耀瞟不屑吆喊囚犯讥笑哪叱2

  2.解释下列的生词,自查词典:

  (1)崇拜:尊敬钦佩。

  (2)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3)鞠躬:弯身行礼。

  (4)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5)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6)伶俐:聪明、灵活。

  (7)讥笑:讥讽和嘲笑。

  3.熟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课前演讲]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检查预习: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给课前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完成后师生共评)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片段,了解预习识字及朗读熟练程度(完成后由一学生点评)

  三、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15分)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教师给课文分段学生归纳段意。(学生先动笔写后教师提问,括号内的教师板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

  (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铺成石路)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2.“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垫。)(此题难度稍大,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4“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此处教师简要讲解童话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5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瓜。”这句话好在哪里?

  (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6.“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7.“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8.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9.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l)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2)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3)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4)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5)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0.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六、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石像的结果完全是他自高自大的骄傲所还带来的,所以我们应该要谦虚不要骄傲。

  七、板书

  (一)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八、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1、2(A类)

  [说课精要]本课时主要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指导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解答来理解课文的大意,从而明白文章的中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 ,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 ,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 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教学总结】

  《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真是没有想到!课堂中,学生能把这样长的一篇课文读得津津有味。想一想,是有原因的。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给原文添加提示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课文的理解,给“人物”设计了不同的动作,给对话加上了不同的语气词,课文在他们的感悟中变成了童话剧,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面对自己的再创造的成果,学生读起来怎么会没有兴趣呢?这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添加提示语有利于指导朗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总是苦于朗读知道不得法。但通过这一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见到一些提示语后,会自然而然地去感悟这些语气。比如,我在“狮子妈妈说”这一句中填写了“亲切地”一词,学生自己就开始体会妈妈说话时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且在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这种情感。另外,我意外地发现,添加提示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汇。真可谓“一箭三雕”!如此看来,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真的能悟出好多东西呢!

语文教案 篇8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图片—小鸽子)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一比》。

  师:小鸽子给姜老师带来了一封信,信上说的什么,想知道吗? ---------播放录音。

  生:听

  师:小鸽子把邀请信就放到了你们的桌洞里,快找一找,看谁收到了信,看看谁收到了信?看看谁邀请了你,告诉周围的`小伙伴。

  师:来告诉大家好吗?并把它贴到黑板相应的图片中。

  师:他们当中谁是动物?谁是水果?

  师;今天他们还邀请了6个生字娃娃,想和他们交朋友吗?

  二、 识记生字、交流方法

  (出示生字娃娃)

  1. 拼读生字

  (1)自身拼读 (2)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1)自身试读 (2)找同学读 (3)小老师指读

  3.认识提土旁,说一说以前吧学过的哪个字有提土旁?

  4.交流识字方法

  三、朗读儿歌,使用量词。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找生读,并让同学评价 (3)齐读

  2.比一比

  师:小鸽子也特别好学,他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1)说一说儿歌中谁和谁比一比?

  ( 2 )是怎么比一比的?

  (先同位两人商量一下)

  同学回答教师用卡片演示,然后同学边说边用卡片演示,教师板书:大----小 多----少

  师:在大家的协助下,小鸽子知道了同一种事物之间可以比大小、多少。

  (3)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比大小、多少?

  3.游戏:找朋友-------量词的使用。

  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这些小伙伴找朋友呢?

  (1)游戏—找朋友 (对卡片)如:一头 黄牛 一只 花猫

  (2)找同学读一读。

  (3)扩展:一只小鸟,小鸟除了说“一只”,还能说什么?……

  4.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小鸽子想再请大家读一读儿歌好吗?

  (1) 小组内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儿歌

  (2) 小组朗读扮演。

  (3) 教师参与。

  师: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向参与进来,欢迎吗?(师一行,生一行)

  四、拓展延伸―――续编儿歌

  (1)神秘礼盒

  将礼盒中的物品抽出后用“一……”的形式说出来。如:一辆汽车

  (2)续编儿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经典)08-26

(经典)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09-22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12-21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