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时间:2024-05-24 12:21: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 染绿 钓竿 扑腾

  打碎 拨开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

  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

  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扇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钻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

  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染绿钓竿扑腾

  打碎拨开浪花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

  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

  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

  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

  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

  “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

  “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

  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

  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

  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

  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

  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

  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水墨画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2、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儿童诗特点及写法,激发学生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3、学习选材,运用收集的写作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重点】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及写法,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难点】

  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童年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充满乐趣的,谁想来分享一下你的童年趣事啊?今天我们就学习几首跟童年有关的小诗。齐读课题。

  2、什么是水墨画?它是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所画的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欣赏了这几幅水墨画,你有什么感受啊?预设:(美有古典韵味)带着这种意境再来读读课题。

  3、结合视频,《走进儿童诗》,复述儿童诗的特点。(相机板书:童诗特点、语言精炼、想象丰富、巧用修辞、童真童趣。)

  4、《童年的水墨画》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板书:趣事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二、学习《溪边》,感受诗意

  让我们走到溪边,走到江上,来到林中,看看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呀先到溪边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来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感受!

  1、生想象画面,感受景美,师鼓励孩子们充分想象和品读。(预设)

  生:我找到的诗句是“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仿佛看到了绿绿的溪水很平静,像一面镜子,垂柳随风舞蹈,像一个爱美的小姑娘在溪边照镜子。我也感受到了这首诗巧用修辞的特点。

  师:你真会想象,儿童诗需要想象,你在读的过程中你也展开了想象,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这两句还有谁来补充吗?

  2、出示优美图片,师创境推进,让孩子们感受美景。是呀,正如同学们所描述的一样,大家来看,溪水清清的静静的,周围的垂柳把它当做梳妆的镜子,多么静美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3、体会修辞用法,对比感受诗美。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有人把它改成了这样,“山溪是那样平静”两句对比看,这样改行不行?这样改不行,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写出了山溪的绿,如果去掉就显示不出来山溪的绿了,是啊不仅绿,还想玉带一样美呢!谁体会着再来读一读。

  师总结:这两句啊诗人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溪边美丽的景色。(板书)

  4、同学们,你还从哪些句子看到了溪边怎样的画面?(预设)

  生:我找到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句话,我仿佛看到钓竿立了很久,一只红蜻蜓飞过来休息了。

  师:这个画面很有意思,不仅小荷才露尖尖角时蜻蜓立上头,那钓竿放的久了,蜻蜓也会立在上面呢,好有趣的画面。

  生:我找到的诗句是“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我觉得这个染字用得特别好,把溪水写成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溪边》、《江上》和《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教学重难点:

  理解《江上》《林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一起合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老师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启示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

  3.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现在我要来检查一下你们是否都掌握清楚呢?

  二、学习新课,体会诗歌的意境

  1、现在我们自由朗读诗歌第一节,来体会诗歌的韵味。

  (1)小组讨论交流诗中描绘的画面。

  《溪边》主要是描绘了孩子在溪边___________的情景。第一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 拟人化,将小溪比作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突出了小溪静和绿的特点。

  (2)谁可以告诉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全班一起朗读诗歌第二节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交流诗中的场景。

  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泼水、嬉戏。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水葫芦”“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的妙处,体会诗歌意境。

  3、分男女朗读诗歌第三节

  (1)朗读《林中》。

  (2)图文对照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雨后的`松树更加翠绿,松针上挂着亮晶晶的雨珠,树下长出了一个个蘑菇,一群头戴斗笠的孩子正高兴地采摘,欢乐的叫声抖落了雨珠。

  (3)交流体会诗中叠词和量词的作用

  (4)练习量词的用法

  一( )雨珠 一( )山花 一( )欢叫 一( )斗笠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诗歌,感受快乐。

  2.三首诗歌都以地点为题,联系生活实际,仿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快乐

  江中嬉戏 顽皮 童年快乐

  林中采蘑菇 欢喜

【三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相关文章: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02-07

【优】《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3篇01-29

《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01-07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通用8篇)08-15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08-16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5-16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4-03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2-21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5-24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