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时间:2024-07-27 11:56: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2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一、(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1、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2、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3、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

  二、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

  三、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会写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培养学生眼、脑、口、手协调活动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主题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设想: 1.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苹果"连线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在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2.以操作为认知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合理增加教学厚度,渗透有关数轴和数物、数形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准备:

  主题画、小圆片、小红花、计数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图、梨子图片、贴在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图上有数)

  学具准备:

  直尺、10朵小红花、10根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立美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对,10月1日是国庆节,今年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非常热闹,大家想看看节日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观察红旗、灯笼的数量(8),每幅标语的字数(9),几位小朋友、几个汽球(9)。教师拿一张带汽球的小朋友图片边跑边说,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个汽球(贴上画面),现在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

  板书:10的认识

  你能用10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认识数字10。

  (1)领读10。

  看看10和我们前面学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个数字,10是两个数字组成)

  (2)请同学们拿出10朵小红花,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同学们经过动脑摆出了许多好看的图案,老师也来摆几种。

  老师今天带来了10朵小红花,准备奖给那些守纪律、肯动脑的同学。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先拨9个,再拨1个。"一共有几个珠子?""10个珠子怎样得来的?

  (2)拿出直尺。我们数数,从哪个数字开始数?(0是起点)

  从0到9有几个数字?(10)第10个数字是几?(9)找到10,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谁能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遍?

  (3)幻灯出示:按顺序填数。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较9和10的大小。

  贴第一、二幅五角星图,板书:9 10

  9和10谁大谁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左手中、食指叉开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图,板书:10 9

  10和9用什么符号连接?(右手中、食指叉开示" )" )

  10还可以比哪些数大?(10比0→9中的每一个数都大)

  4.教学10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边摆边轻轻地说组成,教师巡

  视指导。)

  指名学生回答,你想出几种摆法?怎样摆又好记又不会漏掉呢?(按顺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学10的写法。

  投影片示范,10由两个数字组成,所以写时占两格。第55页书写格学生先描后写。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对口令。男:我说7。女:我对3。同位合:7和3组成10。(同时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每人一张写上数字的梨子图片。(叫了7名同学后问:"我还要叫几名同学"?)分成二组,1--5一组,5--9一组。

  手拿"1"的说:"我是1,谁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学迅速跑到"1"旁边,"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齐答:"对对对,

  请上位",两人握手上位。

  四、练习反馈,成功立美.

  (1)第55页"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练习数序。

  第2题让学生用线连出组成10的两个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小黑板上贴有写上0-9的一个重复数字5的苹果图片)

  (2)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填"〉"、"〈"号

  口〉8 口〈10 口〉9

  五、课堂小,整体立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老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0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和同学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10的组成.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兼评吴晓秋老师的"10的认识"

  周新高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发挥美能效应,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刨设情境一一学生在羹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教学时,吴晓秋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以国庆阅兵典礼和天安门主题画面导人,通过灯笼数、红旗数、标语字数复习8、9,在9个小朋友放飞9个汽球的基础上,跑来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汽球,自然导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教师补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三角形、圆形、四方形、梅花形图案;10的组成连线练习,把数写在红红的苹果图上。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简洁美观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学生在美的情意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摆小棒、比大小、对口令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一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吴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小红花、红五星、鼓掌等,对思考、操作、书写、纪律各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可以导真启智,引善育德。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与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7

  教材分析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好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溶解已有一定认识,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用到过搅拌的方法。对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实验是证明各种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对比实验中单个变量的控制.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8

  简单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教材共分3个部分。

  一、生食和熟食,这部分的目的只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到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点。

  三、玉米由生变熟部分的目的不在于静态地观察生玉米粒和烤熟的玉米粒异同,重点是要求学生观察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生、熟食的不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和树立正确的卫生观。

  知识目标:知道食物可以分生吃的和熟吃的。了解同一种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并描述生、熟的马铃薯的不同点和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和描述玉米粒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实验器材:

  1.生苹果,煮熟的苹果;

  2.生、熟芋头;

  3.生、熟马铃薯;

  4.生、熟玉米粒;

  5.铁碗,酒精灯;

  6.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教师出示装有爆米花的礼物盒。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将能分享这份礼物,想要吗?

  生: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以后的课程环节埋下伏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有关食物的问题.老师准备了一些食物,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蒙住眼品尝一下。说说这种食物是什么味道?可能是什么食物?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味觉最发达的愿意来试试?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帮老师蒙住品尝食物同学的眼睛。

  (教师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向众学生展示后从苹果上切一小块用牙签喂给学生。)

  (本环节设计意图:从课堂映射生活,从教师实验操作细节上教育学生平时应注意卫生。)

  生:酸酸的、甜甜的、还很脆,我想是苹果吧!

  师:解说得真详细,再请你品尝一种。(老师再从一个煮熟的苹果上切一小块喂他吃)

  生:酸酸的、粘粘的,猜不出是什么。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师:好,让他看看自己吃的是什么!(卸下这位同学的眼罩,全班同学一起确认食物的名称——煮熟的苹果,并请这位同学归位)谁还想尝?(老师又抽取另一个同学,并请上讲台,用同样的方法喂熟的毛芋。)

  生:软软的、有点甜,是毛芋吧

  (老师喂他第二种食物——生的毛芋)

  生:脆脆的、有点麻,是不是……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是什么食物?

  生:好像平时从来没吃过这种食物。

  师:你觉得哪个更好吃?

  生:第一个。

  (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说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有些食物(举起苹果)我们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举起毛芋)烧熟了更好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请学生来说说看)好,这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板书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1.通过“猜一猜”辨别食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仔细观察的能力。2.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说生吃,熟吃的食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师:(出示生马铃薯)提问 :这是什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熟吃。

  师:我手中的两个马铃薯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哪个生的,哪个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出来?(双手快速在身后交换出示两个马铃薯)

  生:“看”、“摸”、“捏”、“切”、“闻”、“尝”、“剥”……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方法的选择,回忆先前学习的`几种观察方式,并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对生熟马铃薯进行观察。)

  师:看来判断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究竟有哪些不同?请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这盘生熟马铃薯,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桌面的马铃薯扔进废物箱,我们要开始交流观察成果了: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哪些不同呢?谁先来试试?(一生把小组的成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教师一旁板书重点)

  观察方法 观察角度

  看 颜色

  摸、捏 软硬

  闻 气味

  尝 味道

  切 水分

  剥 表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那么多不同点,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水分,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很多的——

  生:变化!

  (本环节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实验观察玉米粒由生到熟的变化

  师:刚才我们说了马铃薯由生变熟会发生很多变化,那是不是别的食物由生变熟也会发生变化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玉米粒来观察。(出示玉米粒,师:啊!糟糕,我怎么把生的玉米粒和熟的玉米粒混一起了),大家能帮我把它们先区分开来吗?。(请材料员从抽屉里取出装玉米粒的信封)

  生:能!(学生区分生熟玉米粒。)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区分生熟玉米粒的?”

  生:“熟的软,生的硬;熟的大,生的小;熟的好吃,生的不好吃;熟的香,生的不香……”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先前区分马铃薯的方法区分生玉米粒和煮熟的玉米粒,借以巩固先前知识技能。)

  师:“看来玉米粒由生变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次老师提供的玉米粒是煮熟的,你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玉米粒变熟?”

  生:“蒸”、“烤”、“炸”、“炒”、“煮”……(同步板书)

  (本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玉米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设。)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来烤玉米,看看我们在烤的过程中玉米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材料员将熟玉米粒收入信封放进抽屉)来,我们看看这次实验的器材,谁能说说你觉得这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地方?(教师依次展示实验器材)

  生:“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火应该从下往上”,“灭火应该从侧面盖灯帽,熄灭后将灯帽向上提一提”,“用外焰加热。”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先前学习的酒精灯操作规范,注意实验安全)

  师: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些小提醒。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小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打开,点燃,加热,熄灭)

  2、搅拌玉米均匀受热。

  3、不触碰发烫的铁碗。

  4、仔细观察并记录玉米发生的变化。

  5、分工合作整理材料。

  师:大家能不能做到啊?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并及时掌握学生实验信息。)

  (课件出示:说说我们的新发现!)

  师:“在玉米粒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发现。(教师一旁辅以板书)

  煮 蒸 烤 炸 炒

  生玉米粒 ——————————————————→ 熟玉米粒

  硬 慢 裂 裂开口子

  小 膨胀,变大 比较大

  淡黄色 变深,出现小黑点 深黄,黑

  没气味 越来越香,出现焦味 香,有点焦味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玉米粒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玉米粒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三)分发礼物,质疑设悬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现在我决定,把礼物送给你们每一个人。(展示先前出示的礼物——爆米花。)

  师:在分礼物前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师:你们看,这小小的玉米粒和这爆米花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思考“样子或形态”不同。

  (本环节设计意图: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提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师:那你们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是怎么样变成一朵可爱的玉米花吗?这就留待课后大家思考吧。

  (课堂结尾留设疑问:大家想知道一颗小小的玉米粒怎么会变成一朵玉米花吗?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的空间。)

  师:请大家选出自己组里这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上来领取你们的礼物。附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1)

  观察方法 生马铃薯 熟马铃薯 观察角度

  实验记录表(2)

  生玉米粒 烤的过程中 烤熟的玉米粒

  玉米粒的变化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9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2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3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能够针对问题大胆地提出猜想。

  2.能够利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滑轮的秘密。

  3.能够想到利用滑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滑轮的探究兴趣。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准备:

  师演示实验材料

  课件(利用滑轮工作的生活实例)演示用滑轮实验套材。

  分组实验材料(四人一组)动滑轮,定滑轮,支架,测力计,钩码,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生:喜欢。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①起重机吊重手②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知道起重机是怎样吊起重手的吗?国旗又是利用什么装置升上去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兄弟的秘密。

  板书课题 滑轮兄弟

  二. 探究过程

  师生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实验

  1. 组装定滑轮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观察,如果是个别问题,适时指导,如是普遍问题,师则演示指导。

  师:先直接称钩码的质量(重力)

  再用定滑轮,用弹簧秤拉钩码看数据。

  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

  2. 组装动滑轮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看P31插图,你会使用动滑轮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再分组实验。师巡视观察。

  ①生直接操作。(只秤钩码)

  ②提请学生不仅要秤钩码,还要秤滑轮观察比较,填表,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 组装滑轮组

  师: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你能做到吗?

  生:能。

  师:请看课本P32插图,你会做吗?

  实验开始。师巡视观察。

  三. 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实验做得很成功,谁知道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生: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师:很好,那么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呢?

  生: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师:滑轮组又有什么秘密?

  生: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设计教案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设计认识领子教案12-30

科学《蔷薇花丛》教案设计04-02

小学教学设计教案06-23

小学科学教案05-26

小学科学教学教案02-21

小学科学教案05-26

《叶子的秘密》中班科学教案设计04-02

小学科学教案(精品)06-24

小学科学浮与沉教案12-11

小学科学教案(实用)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