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8 19:02: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教学反思。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

  同时我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农夫会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2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明确本则寓言的寓意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课文经过古时候一个种田人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把禾苗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读懂这个故事的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步做法:

  一、以多种形式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读课文,最终到分解色读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总结寓意时也就得心应手。

  二、古文与白话文对照读。正好我们班部分同学参加了小古文社团活动,学过这篇小古文,让他们朗读给全班同学听,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经过对照学习,学生更好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三、为了弄懂寓意,在讲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类似于急于求成而办坏事的情景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道出了自我身上发生的趣味的事。“每个父母都期望自我的孩子能快高长大,如果此刻你的父母将你当小禾苗一样拔高,你说行吗?”学生都笑着说:“不行,不行。”请学生举例说明。

  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再引导:“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亲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一什么?”学生会根据事物的生长过程去分析说:“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虫、施肥才能生长,不能违背了事物生长的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同时也设计了例如:“请同学发挥想象力,如果你是小苗,你被这个人拔起时,你会怎样说呢?”续编故事环节,又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第二年,这位农夫有去种禾苗,他会怎样做呢?让学生经过续说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长过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学起来都会感到简便了。整节课最终在学生的分主角读文和绘声绘色的故事中结束了。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3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因此,我选择了27课《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一课。课文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学生对《揠苗助长》中那个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揠苗人行为、心理的分析、对比、了解,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大问题,在图片、录象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朗读——“着急地读,急、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觉得真是度日如年啊”来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时间过的非常缓慢,层层递进。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人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在充分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这次教学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前的寓言成语的积累,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听到过的寓言成语,板书在黑板上。二是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当的词语,放到积累本中,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三是课中对型近字的积累。具体表现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累二类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不是浮夸白显的,而是朴实、扎实、真正有效的的语文课。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然,教学下来,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备课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像“自言自语”不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还包括轻声地说;“巴望”不仅仅是希望、盼望,还有极度渴望的层度……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造成学生朗读指导就不够到位。另外,在对于揠苗人揠苗之后人的表情动作样子的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发言有些扯开去,说“揠苗人可能会累的昏倒了……”在这个环节时间浪费地有点多,造成后面教学的时间有点紧,教学环节有点赶。

  另外,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及时抓住强调。当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的时候没有强化肯定他,而是接着让学生一起齐读,比较遗憾。仔细想想,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文本出发,要将文本读透,读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生出现预设以外的东西的时候,抓住闪光点,将这个化为自己的课堂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即时生成的东西,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来为我所用,是今后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5

  1.小组活动的主题得以体现

  本次我们名师成长小组的活动主题是读写结合,怎样让读写结合不仅仅是个形式,而具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后来听了张小娟老师、李冬梅等老师的几节课,发现课上都有写法的指导,那么我一个三年级的老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现场开写吗?《小学教学》此时为我解开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问题与重建》,里面明确指出:改变只有动手才是写的观念,读与写应是一个整体,读写结合有外显的,能及时练习,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内隐的,很多阅读中的积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些,我豁然开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这个点,而是寻找预言中的空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孩子在不断地想、不断地说中,感悟农夫的愚蠢,就在这不断地说中,孩子们更好地积累语言、走入文本,感受农夫一次次内心的变迁。

  2、语文上出语文味

  语文最基本的是什么,就是对文字的把握、对词语的积累,在教学中,以词为基,以句为本: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干嘛用终于?对呀,想出办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办法,最后才选择拔?没有意思的讲解,但就在这猜猜中,就在学生的解读中推进了文本,终于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内涵孩子们也刻在了心中。

  整节课,引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达,才有了后面续说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应渗透于每一个细节

  很感谢那位评课的老师如此细致的点评,孩子们对农夫说的话: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太笨了,这都不知道?在我听来,正常不过,然听了那位评课老师的一席话:讲话要注意方式,这在课堂上也要教给学生,语气委婉一些,农夫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我们在唾弃毕娇狂妄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的课堂有没有给孩子指引一条说文明话的道路?在我们的课堂上,知识的吸收,成绩的取得似乎高于一切,考好了,一个个眉飞色舞,成绩差了,我们恨不得把这孩子置于身外,其实,这些孩子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我们一味要求他们成绩出众,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长?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6

  今天我讲了一节语文课《揠苗助长》,学校的各位领导都来听课,说实话刚开始很紧张,昨天准备了一天的时间,很怕自己讲的不好,也怕自己出错。

  第二节课终于开始了,我事先写好了课题,首先我是出示了整个板块地内容:寓言故事,我问学生寓言是什么意思,接着我解释了寓言的意思,然后引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故事,也是告诉大家一个小道理。

  我让学生自己读题目,学习“揠”字,解释揠地意思:拔,然后紧接着理解课题“揠苗助长”的意思。接着走进课文分为一下几步:

  1.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圈画出本课的生字,看准字形,校准字音。

  2.找四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3.学习生字。

  4.指导朗读。

  5.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道理,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

  6.写字。

  整个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自己预想地完成,只是在指导朗读地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些啰嗦,啰嗦地原因应该是自己在指导朗读这块是弱点,不太会抓住学生的心里,所以指导的.不够深入。

  课后各位领导也都给了建议和指导,我觉得很高兴,听了他们说的我豁然开朗,有些迷雾慢慢解开了,李主任告诉我在指导朗读时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抓住重点词语,领着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语,从词语出发,还有如果出示图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像田主任告诉我多把时间留给学生会更好。而且也没有必要总是重复孩子们地话,这样会显得更啰嗦。牛校长.田主任都提到了孩子地写字习惯,以及要规范学生的写字顺序。领导还提到了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具体,三年级地孩子还不能抽象的分析,所以指导时不能大概地概括一定要具体。

  听了各位领导的评课,虽然自己有那么多地不足但我仍很开心,因为我知道了自己到底哪里不好,这样以后我会对这些不足之处加倍努力,我一定不会辜负领导对自己地期望,我会不断进步的。因为我相信自己!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7

  《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则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透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内部的发展规律,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4、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简单批注的学习方法。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8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二,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9

  今天,我设计并教学了《揠苗助长》一课,深感收获颇丰,特反思如下:

  1. 设计思想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植物生长的规律,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情景。在理解人物焦急的心情时,我让学生抓住词语:巴望、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急忙,通过朗读来体会,然后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挑一个学生把转来转去和自言自语用动作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理解就更容易。另外,在理解词语:筋疲力尽和喘气时,我让学生实际表演,弯腰模拟拔禾苗100棵,边拔边数,然后而后伙伴交流感受,这样筋疲力尽和喘气两个词语学生一下子就理解透拉,并且会用。

  2、在领悟寓言所表达的道理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伙伴交流,把自己看到的植物生长的过程, 自己发现的`一些事物的规律说一说,并从本寓言中去领悟寓意。例如:有学生说,人的生长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不能把人吊起来天天拉他的胳膊和腿啊,这样人是长不高的。从而谈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做任何事不要着急,要按事情的规律去做。

  总之,“设景入境,对话生成”是这节课文教学成功的原因,

  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使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参与活动比较积极,兴趣也很浓厚,但是在让他们自己表达时,语言的连贯性还存在一些困难。另外,有些学生在角色朗读上还需要得到更多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完美。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0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明确本则寓言的寓意成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课文通过古时候一个种田人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个蠢办法——把禾苗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的道理。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读懂这个故事的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步做法:

  一、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为了弄懂寓意,在讲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类似于急于求成而办坏事的情况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已的见解,道出了自己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再引导:“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亲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一什么?”学生会根据事物的生长过程去分析说:“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虫、施肥才能生长,不能违背了事物生长的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同时也设计了例如:“请同学发挥想象力,如果你是小苗,你被这个人拔起时,你会怎样说呢?”续编故事环节,又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通过续说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长过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二、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1

  《揠苗助长》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能了解故事内容,其中寓意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但这寓意比较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的,面对这样一篇文章,我摒弃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琐的分析,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重视朗读训练。

  教学中,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男女生分读、小组、同桌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很好的领会到寓意,另外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和动作演示去体会种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长高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如:理解他在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我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农夫此时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再加上动作。学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正是因为学生能够体会到那个人的焦急机,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理解“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体会筋疲力尽时,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那个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把禾苗往高里拔,有一百棵禾苗、一千棵禾苗、很多很多禾苗、中午、一点两点,一直从中午拔到了晚上。终于拔好了。此时我忙问:“小朋友,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累,有的说手酸,还有的说腰酸背疼。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2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尽管内容简单,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的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利用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读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广泛的寓言故事阅读。第一轮磨课是在二(2)班,有些环节处理也不是很妥当,也缺少应变能力。如让学生表演种田人焦急的样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学生很难表现,尽管在语言上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表演还是稍显粗浅;再如,第三段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揠苗”体会“筋疲力尽”,可是部分学生觉得很好玩,并没有深入体会。而且课堂容量太大,复述故事环节来不及完成。在第二轮磨课活动中,更重视了细节的处理。如生字“焦”的学习,“焦急”意思的理解。让学生说说焦的意思吗?学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导学生看图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鸟,在火上烤,会怎样?”“要是这火在人心里烧,会怎样?”进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义词。“现在这把火烧到了种田人心里,他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那种焦急的心情。而且在这堂课中,更重视了对学生反馈情况的及时调整,解决了第一堂课中的一些问题。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3

  《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则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内部的发展规律,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4、学习随文识字的方法,尝试边读边想,做简单批注的学习方法。

  5、从语言中体会一个道理: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生活中要有美好的愿望,也要有正确的奋斗方法,才能达成愿望。

  6、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根据我执教多年低年级的经验,我觉得: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一些比较浅显的词语,已经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准确理解出来,较长的句子也基本能准确断句,读通顺。

  于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较为成功地执教了这篇课文。

  回头反思,我的基本做法是:

  1、自学过关、尝试感悟。

  教学中,我注意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独立阅读的主动性,培养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实践证明,自学自悟学习方式在二年级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是非常必要的,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例如:开课亦始,我就以“预习过关”的方式,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1)、首先,我们来预习这则寓言,中有五道关卡挡在我们面前你能闯过去吗?

  (2)、出示寓言大闯关,请同学们根据闯关要求试着预习吧!

  朗读关:读通课文

  字词关:读准生字字音

  理解关:利用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筋疲力尽

  思考关:再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问关:对课文内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3)、这些关卡你能过吗?你想过哪一关就在小组内认真展示一下,让小组同学为你加加油!想过哪一关?试试看!

  2、注重朗读,激活感悟。

  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课堂上进行多层次的朗读并引进默读训练,是有效理解本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我合理运用朗读这一“感悟媒介”,师生读中悟情。特别是讨论“巴望”能否换成“盼望”“希望”和理解“总算”等词语时,通过朗读引导使学生们达成高度的共识。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4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中一篇课文,是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规律的道理。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怎样让学生既明理又会表达呢?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的:揭题释题--初读了解大意--品读体会“焦急”--感悟寓意--点明寓意。

  首先,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在图片的辅助下,理解揠苗的意思,并从文中找出有关揠苗意思的句子。当学生明白揠苗的意思后,我适时追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是为了什么呢?这样让孩子们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水到渠成。紧接着我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这个种田人为什么揠苗助长?结果怎样?孩子们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农夫的“焦急”。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引读体会农夫的焦急。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看图想象农夫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就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整个板块教学中, “读”贯穿始终。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等,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朗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最后,借用植物生长规律的经验,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让他们说出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比较难。因此,我先让孩子们观看番茄生长的录像后让他们说说自己从录像中明白了什么?再追问孩子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其中的道理时,我再做稍微引导,如此一来,孩子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真实的扎实的有争议的课。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设计好教案后,总习惯于按照教案一步一步走下来,时间来不及了,就开始为了完成教案中的设计开始赶教案。学生在对于《揠苗助长》的寓意没有理解透彻的时候,就可以再多花些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而不是为了一定要把后面的赶完而匆匆了事。其实上课就和生活一样,很多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我们学会放弃,先把前面一步扎扎实实打牢,再往后走。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资料生动趣味,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资料。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可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供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能够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二,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能够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02-24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05-17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通用09-10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02-14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15篇03-23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3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04-02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03-20

二年级人教版《揠苗助长》教学反思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