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8 10:53: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本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这堂课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设计简单,没有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我先利用晴天图,用较儿童化的口吻带同学们去郊游;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气突然变化,电闪雷鸣,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后天气的'明显变化。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的词句、语言训练。用“越来越”、“渐渐地”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课堂测评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加强学生的多观察、多想、多写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但是写得不够具体,有些句子不通顺,这可能是我平时训练少不够重视的原因。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通过声音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学生对于雷雨这一天气现象比较熟悉,课文以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的顺序来写。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容易读懂。另外,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有助于学生去感受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垂、越”两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的兴趣。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自主识字、学生互学。在第二大板块中,先由学生自主提出学习子卡的步骤,再进行多种方法识字的交流,最后通过“哪个字最难记?”这一问题进行反馈。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明显体现,于是就顺势识记“垂”“越”二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主动提出后马上进行识字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

  2、层次清晰,多法再现。在识字教学环节体现了层次清晰,例如“越”字的教学,从课文中的句子到短语训练,再到句子训练,掌握“越”字的含义,再到扩词,积累其它义项。再如“垂”字的教学,层层递进,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理解什么是“垂”,进而读好句子。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侧重地处理生字。如:借助图片识字法、换一换、减一减、猜字谜、形声字等方法。

  3、朗读指导,体现个性。本课在随文识字后随即指导句子的朗读,并且主张个性化朗读。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你就是这只小蜘蛛,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读出着急、害怕的感受。再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学生有体会到害怕、压抑的感觉,并且读出了害怕。

  4、指导书写,直观纠正。本课在指导书写时,层次清晰,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了直观的教学,学生在问题改正的基础上再写,就会记得更深,写得更美观。

  教学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有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识字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主方法。通过领导的点评,明确了一节课的识字方法可以有多种,但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

  2、有些方法不适合某个生子的教学,为学生识字提高难度。如:“乱”的教学,教师采用自理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记字的难度,应该从“乱”字本身出发,让学生想办法去识记,增更加容易。听了领导的建议,我才意识到教学手段的实施一定要有效,一定要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法”。

  3、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时时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点拨,丢失了一次教育的机会。

  非常感谢李欣烨主任、关校长和进修学校的白主任以及学年老师在此次评课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让我反思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我会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并及时改正,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本课也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教材分别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冫”、“氵”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根据字形的结构规律和每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与识字3略有不同的是情境图生活气息较浓,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为识字、诵读、练习说话提供了凭借。

  教学中,我引导孩子明白四种偏旁部首的演变同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晴空 温暖 晾晒”、“寒冷 冻结 冰雪”两组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做到读词语、想意境、悟感受,真正做到切己体察。借助图画感受“东海 黄河 长江”等词语所传达的意象,通过诵读再现意象,感受东海、黄河、长江的壮美。

  当然课堂上也不能一味的讲解,孩子的兴趣必须调动起来,因此,在课中,我在黑板上画上太阳、流水、眼睛、冰块的简笔画,再引导孩子说说这些古文字像什么?这样激起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孩子从太阳、流水等的形状试着说具体,这样适当地进行语言训练,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并为识字教学增添了情趣。

  所以我想,我们的识字教学,应跳出为识字而识字的圈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汉字的神奇、感受汉字的魅力,达到孩子自主识字的最高境界。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

  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教过之后反思如下:

  一、以“刨根问底”展开有序教学。

  在这一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2、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刨根问底”展开教学,全文始终围绕“川川是怎样刨根问底的?”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第一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了解岩石就是一本书;第二大块川川刨根问底中知道岩石书上有字有画,岩石书能说明地壳运动的漫长过程;第三大块川川继续刨根问底,了解“书”的作用,在回味整课对话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刨根问底”的意思。每一大块的内容都是以对话展开,让同学们通过对话体会其中情感。

  二、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语文味。

  这是一篇带有科普味道的课文,怎样让这样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在这堂课里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岩石“书”的内容时,想象雨痕、波痕的样子,通过一番想象,学生区分“雨痕、波痕、矿物”就水到渠成。然后运用书上的语言介绍这些“字”,让教学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教学,又如让学生欣赏岩石“书”上还有哪些画,在孩子们的好奇的猜测中,进而让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拓展说话“你看,这儿有( ),有( ),还有( )哩!整堂课气氛还是比较好的。

  三、唯材“适”用,让课堂更加充实。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动植物化石、岩石”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们给我提出建议:让学生阅读文本后自己找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最 后老师点明重点。我觉得这点子非常好,唉,怪就怪自己对学生这头把握不够多,缺乏相应的针对措施,我想这就是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课堂的机智还不够,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学棋》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源于《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两个教学环节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个道理,教学中,在学生研读了第二段的基础上,设计以下练习:你能分别说一说为什么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却一直没有长进呢?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有的引用了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有的运用了自己平时积累的词汇。随着学生对成功者成功原因的描述,老师边板书边总结:正是因为他耳朵认真听(板书“耳”),两眼认真看(板书“ソ”),用嘴问不明白的地方(板书“口”),那么的专心致志(板书“心”),所以能成为出色的棋手。当一个完整的“聪”字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就会明白,聪明需要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随着对平庸者失败原因的描述,“耳、ソ、口、心”被逐一擦去。当“聪”字消失于黑板时,学生也就明白了专心致志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一开始就请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人同拜秋为师,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读书时特别的投入。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解决之前的疑问后,用一个“聪”字将两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串联起来,进行正反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同时“聪”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才能越来越聪明。更深切地体会到良好学习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从而反思自己上课的现状,不断改进。着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兴趣高涨,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较高。这主要应该得益于新颖的教学手段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理解所教的内容需要一个过程,知识就像挂在树上的苹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铺设台阶,使他们摘到苹果,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在处理时想的不够周到。

  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口头填空的练习:“一个学生因为,所以后来成了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因为,所以棋艺。看来,学习、读书时都要,不能。

  安排该口头练习的意图是使学生在研读课文、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后,通过自己的表达,进步掌握课文字词的使用,并能明白“专心致志”对于学习成败的重要性,从而深化课文的教学和教育意义。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情绪、课堂的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闷,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课文哲理的洞悉似乎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深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后反思,该环节表面上学生通过口头填空而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教与学,但由于练习设计上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本质上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是前面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并没有包含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沉闷和乏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怎样去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却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老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感兴趣的特点,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搭建宽广的舞台,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就比如上面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也具备了初步的表达能力,我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的特点,在教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一下文中的三个人物,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对他的评价。

  这种具有一定深度的人物介绍、故事复述、事物描述,往往带有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这就需要他们不仅了解课文的表面叙述,还要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更深层的哲理或教育意义。通过这种表达和交流,学生也将其中的道理吸收和内化,使得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由果找因、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1、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授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好文中插图,先让学生给图中人物命名,然后问为什么他们要跟秋学棋,这样很自然的导入文中的第一段。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抓住了“远近闻名”和“能手”两个词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由果找因。

  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顺序教学,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提放到第二自然段前学习。这样将结果摆在前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向秋学习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在得知结果后,探求原因是这一课的重难点。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由此学生们自悟出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3、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例如:通过理解“能手”、“远近闻名”,然后提问“秋的棋艺这么高超,你能读出他的名气吗?”又如:理解“专心致志”一词时,没有单独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联系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朗读感悟,再从文中找出体现“专心致志”的三个动词 “听”、“看”、“问”,进而拓展“他上课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由此想到了“记”、“练”、“说”、“想”这些词,最后点拨:像这样边学边想,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就叫专心致志。学生不仅掌握了“专心致志”的意思,更了解了如何才能专心致志。这样的朗读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很容易就把意思读出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自己首先做回学生,做文章的第一读者,用心研读,吃透教材,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本意,然后细心地设想学生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第一步就去翻阅教参、花心思设计缜密的教学过程、寻找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语文课上出特色来,激发起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的情节非常简单:列宁去找养蜂人,发现路边有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着清晰的规律。最后他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本文的教学更多的是要渗透“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教学时,我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定位在“发现”,通过读、说、摆、演、找等儿童化的活动,多渠道开展语言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发现列宁的发现—发现线路图—发现列宁思维过程—发现文本中的近义词等等,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实现故事与生活的融合。

  初读课文后,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我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一开始,我请学生边读便找,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在文中找到表示它们位置的词语,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摆一摆。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地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可能就会找到养蜂人的家。他发现小房子后又是怎么想的?

  ……

  这样改变了以往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我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只有紧紧地围绕学生,多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首先,在学习“玲”字的时候,考虑到“玲”字组词对孩子来说有点难度,就出示“小巧玲珑”一词让学生认识,但我只举了一个例句,孩子可能还没完全明白什么是“小巧玲珑”;“端详”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确实有难度,所以我找了另外两个对比较鲜明的.词“张望”和“注视”让学生作比较,讲到端详一词时,我并没有做到引导孩子理解这个词,而是通过做动作、举例句让孩子理解,这个过程并没有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其次,在引导孩子体会人物心情变化,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收效不大,我没有更好地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和玲玲的心情。

  最后,孩子在回答什么是“好事”和“坏事”时,我没有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说出答案,而是急于让孩子说出正确答案,导致大部分孩子都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赵小艺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1:“飘”。

  师板书:旗子飘

  师:我这有一幅赵小艺的画你们想不想看?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有树,有房子,还有飘着的旗子,我感受到有风了。

  陈丹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

  生:想

  师: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

  生:很美

  师:他的画中有风吗?

  生:有风,小树已经弯了

  宋涛的画:

  宋涛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我通过“斜斜的”的这个词感受到宋涛画出了风。(师板书雨丝斜)

  师:我这还有宋涛的画,你觉得宋涛的画怎么样?

  生1:宋涛的画有茂盛的树,有斜斜的雨丝,让我感受到了风。

  三、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 最大的“书”> 作者:远舟

  一天,爸爸带川川去爬山,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认真地说:“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这能说明什么呢?”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跟问底。

  叔叔说:“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那里埋着煤炭,那里埋着铁矿......把着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课文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朴实浅近的语言中。因此,本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我把“自主朗读,读中感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相互交流,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理解寓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动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我认为,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感悟出来的寓意,比老师说教更让他们牢记。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寓意包含其中。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并学会正确用词造句后,我设计了一个采访学生的环节“假如你获得了冠军奖杯,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今后会有什么打算?为什么?”可是课文中的蜗牛不是这样想的更不是这样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就以这样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们进入重点段落的学习。先是学生自主把段落读通读顺,然后我把重点句子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用自己愿意的方式再练读。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我问学生:谁能够满怀自信地把屏幕上的句子读一读?相机指点学生读出得意洋洋的语气。我认为读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的过程,这里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到这个寓言故事蕴涵的道理“满招损,谦受益”!

  课后,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下,我认识到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我是选择用实物蜗牛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然后告诉学生其实很久以前蜗牛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得过飞行冠军。这样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假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孩子们用心听歌词,明白蜗牛爬行速度非常缓慢,再告诉他们蜗牛还得过飞行冠军呢!效果会更突出的。另一个我感到教学比较吃力的地方在分析“生怕”和“唯恐”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我讲解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理解蜗牛那种得到冠军以后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荣誉看得很重的心理。课后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个分析不适合二年级的小同学,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过于追求完美课堂所造成的。第三,在这节课中我对写字的指导不够,今后会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月亮湾》这篇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让学生来体会感悟。学第一段,关键词是“美丽”,也是总揽全文的词语,下文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自己家乡的美丽而自豪的感情。

  第二段写村前的`景色。先让学生对照插图自学课文,再引导学生看图,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叙述时抓住“月牙一样”、“绕着”、“缓缓”等词语,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地形和地名的由来,体会月亮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再抓住“鱼儿”、“小桥”、“绿树”、“青山”、“桃树”、“桃花”、“农田”和“清清”、“倒映”、“一群群”、“灿烂”、“绿油油”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亮湾山青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三段写村后的景色,我抓住“一片”、“茶树”、“欢快”、“笑声”等词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湾满山茶树茂盛生长的景象,体会人们依靠辛勤劳动,改变家乡面貌的喜悦心情。

  在指导朗读这篇课文时,我是朗读与细读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仅让学生想象月亮湾的景色美丽,还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月亮湾、热爱月亮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了背诵,效果较好。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在上《画风》这篇课文之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经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好的建议.由于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在课前准备环节上,自己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准,课程教学环节安排过多,以至于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上完课之后,听课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就本节课来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课程己基本上能按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上课,导入语用了学生听风声引出课题,并通过搜集学生们积累的诗句来引出画风.

  2、课前准备了一些课件和图片,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画风的图片及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老师引出了重点讲解的`“艺”,这本来是第一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在第二课时中又拿来讲解了一遍,而且讲解的又不是很细致,这是导致这节课中时间仓促的原因.这就导致了不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到风,并且把风吹物动的画面有感情地读出来。而且朗读的方式不够多,学生没能真正做到在朗读中感悟。课堂语言比较平淡,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吹,风藏在里”的句式说话时,课堂上激励性的语言用得不较少。在这个环节和前一个环节的衔接语不自然流畅。

  4、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学生评价性语言过少,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理解,但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极少学生能倾入感情读出课文,但是上课时间中鼓励性语言太少,孩子们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这节课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一定会好好吸收课后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很多宝贵的意见。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多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本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三部分来描写这场雷雨,分别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帮助学生图文并茂地感受雷雨前闷热,令人害怕的景象;雷雨中雨势凶猛;雷雨后空气清新,万物有生机的美景。

  一、“读中感悟”而非“感悟后读”。

  在备课前,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教材,确定目标后,从文中的一字一句中找出教学点。 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体会闷,喘不过气。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压“,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压”,从而体会“乌云压下来“这不束缚的感受。教学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理解“压”,可是在转移到文中,用朗读表达时,“味”还是没到。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在课上我还是过于着急,应该让学生在慢慢体会中多读。这本身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重在读中感悟,我将其倒置为感悟后读,而且读得太少。

  二、学生本身知道什么?

  学生本身知道什么,也就是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第二段中。“乱摆”,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当一当小树,感受风大时的“乱摆”,这一设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缺乏繁杂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他们能用行动展示内心的想法,当言语表达还跟不上内心的感受时,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能的方式表达,效果就好很多,学生通过自演自悟,朗读比较到位。

  可是第二句,文中的重点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抓住重点词“垂”,体会蜘蛛此时的心情,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垂”字写出了当时的风大,蜘蛛心里害怕的生动景象,设计了一个换词比较,将“垂”换成“爬”,学生在还没有理解何为“垂”时,我就已将换成“爬”的句子出示,结果学生在一片模糊,也就是在教师牵引下知道“垂”是很快,至于“垂”是东西一头往下,蜘蛛是倒着下来,都不清楚,重点词的理解目标偏离,没达成。

  目标确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清楚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旨在让学生沥青课文脉络,这样写是很有条理性的,对学生平时的.写作也是一个正确的引导,要按顺序写。在设计时,我脱离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把让他们稍做俩界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且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经过几次试教改了几次,最后的设计,我更是离谱地把它作

  为一个初读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毫无思考价值。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往这个方向"走”,问题回答不来是肯定了,而在我引导出示答案后,孩子们还是一片茫然,可见这个问题的“问题”了。

  零碎的几点思考,总之这节课后,让我明白,备课前真的重在备学生,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教师拼命地深挖教材,剖析出一些根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思考的问题,课堂效率显然没有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语文园地的教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我才接触,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今天我对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尝试着进行了改进教学,下面是我所反思的教学心得。

  一、“我的发现”部分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说话,训练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然后,同桌反过来说:“我发现剪刀像…………”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说话,在反复说话中内化语言,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想一下,在你们的生活中你还有什么这样的发现?能不能也这样说一说?语文教学要求要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走进大语文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素养。从书本中提供的范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由于前面的环节做得较好,下面这个环节,学生都能顺利联想出来。如:大树──战士 圆月──玉盘 弯月──小船 柳条──辫子 孔雀的尾巴──扇子 大象的腿──柱子 眼睛──星星 学校的草坪──地毯 应该说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

  每个语文园地的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我的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能包办。应该多利用教材,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打好基础。

  二、“读读认认”部分

  以前,我一直采用唱儿歌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唱熟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简单,老师也很轻松。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怎么好。学生是背的很熟,可是不会运用。如:才加木字旁还是材,木材的材。如此把每个字都背住。现在,我采用学课文时的认字方法来记,让学生把每个字都做成卡片,然后,在发现规律、粗略认读后,让学生以打牌游戏的形式来记住它们。看谁用最少的时间最先记住这些字。出牌时,不仅要认字,组一个词,还要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它们就能把两个字的意思弄清了。

  三、“读读背背”部分

  这一部分的教学,说句实话,我从来就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很多老师都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要他们背熟了,就行了,我也一直这样,实际上教学效果一点不好。在学这一部分时,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春节时看的对联,然后告诉他们,我们今天也要学几幅对联。接着让他们观察这几幅对联写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试着读一读,然后范读──自读──互读──分组读。最后主要采用对对子的游戏形式来读。游戏分为:师生对、同桌对、男女生对、好友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改变过去枯燥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在游戏中很快就会背了。我又让他们想一想对联中描写的场面你见过吗?谁能说一说,这样就把对联中所描绘的场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给表述出来了。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把学生的生活和教材作了一个融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8-23

《语文园地五》下册教学反思06-15

语文下册《触摸春天》教学反思03-30

语文下册《乌鸦喝水》教学反思03-30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1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3-30

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03-29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3-19

二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