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6:49: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化学教学反思1

  一、课前预习。

  每天抽几分钟时间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讲这部分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课堂。

  强调积极与主动,脑筋要时刻保持高强度运转,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边理解吸收边进行记忆,这对知识的初步掌握十分重要。同时做些必要的笔记,老师的板书不必照抄,相反老师所说的有时却十分重要,例如一些解题技巧或总结性的内容,稍纵即逝,不记下反而是种损失。课后多向老师请教,我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向老师提问,老师也会耐心地帮我一一解答,或者和我像朋友一样一起探讨,有时老甚至师隔了一两天也会找上我告诉我解答,在这种主动学习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化学才有了显著的提高。

  听课时要注意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努力理解记忆,这很可能就是题目要考的内容。有时上课的内容随随便便一听,以为自己听懂了,可是实际上还是不会用,一定要在课下做题、复习的时候反刍消化,有时你不会的题目很可能就是老师早就讲过而你没有消化的。把基础掌握好十分重要。

  记笔记也很重要,笔记一般涵盖了重要的知识点,日后忘记时翻翻笔记就能唤回记忆。

  我的化学老师总是跟我们说:睡觉前把课上的知识再默念一遍,虽然不一定实行,但是老师是想要叫我们把课上的内容都记住,因为课上讲的一定是最最重要的知识点、做题的基础,所以一定要理解、记住、会用。

  三、课后多做习题。

  要想化学好必须多做题。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尽管考试题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无非是课本上那些规律。因此要多做题,各种类型的题都要接触,摸透其中的命题意图和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考起试来自然得心应手。同时化学考试靠的是平时积累的过程,多做练习可以培养做题的手感,可以积累更多解题技巧。但是必须强调一点,要充分利用题目,不能为单纯做题而做题。很多同学讲求数量却不讲求质量。做出答案后与参考答案一对照,然后就扔一边了,这里很浪费资源的。

  题目确实要多做,熟能生巧嘛。但是一定要思考总结:

  1、固定类型的题要注意总结做这类题的技巧,有时一道题弄清楚了其他题就都变得简单了;

  2、遇上简答题、实验题类的要注意琢磨老师的命题意图、解题的思维方法,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向标答靠拢;

  3、遇上自己生疏的知识点,一定要独立做完后翻翻笔记,强化这一部分的记忆,下次不允许再忘记。

  最后,如果碰到不会的题目千万不能灰心丧气地逃避,要以昂扬的斗志征服它,不会的题目恰恰就是你的知识漏洞,克服之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四、审题

  曾经的我也会经常审题不清而十分懊恼,直到老师的点拨才使我恍然大悟。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严谨的学科,在解题前认真审题尤为重要,在一些推断题、实验题题干中经常出现很多重要的提示,如果遗漏这些提示盲目做题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事倍功半,因此,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对化学学习大有裨益。

  审题时要注意一些有明显暗示意义的字眼,做实验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不是用到了题目条件,一般来说,题目是不会给无用的条件的。

  五、解题技巧

  化学解题,尤其是推断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做有机推断题时应注意思路的连贯,再根据已知条件正向或逆向推导。还要大胆的猜想,不要拘泥。总之,无论遇到难题还是容易的题目都需要保持好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分析题目,一步一步解出题目,切忌图快。当你做出一条题目时,应该分析这条题为什么这样做?它是从哪个角度入手的?题干中哪些信息点可以作为突破口?它的解法有何巧妙的地方?如果做错了,自己解题思路错在哪一步?解这类型以后应该注意哪些地方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就把这条题吃透了,题目才算被充分利用。我在做题时就经常用本子记录自己的感悟,这样做起题目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做题的感觉就更好,经常翻翻看也会加强对题目的理解。

  常考的知识点要做到用起来得心应手,很多时候题目考的知识点是重复的,有时候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其实就是变着法子考常考知识点。

  比如说,我的推断题很弱,根据题目条件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但是后来我总结了一下,除了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之外,无非就是考基础的化学知识等等,只要把这些关系都弄清楚,做题的时候多往这里面套一套,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六、检查

  做完后认真检查无论对哪一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的经验是先快速浏览一遍题目,检查是否有漏做的现象,然后再仔细核查填在答题卡上的答案,尤其是复杂的题目再认真考虑一遍,如果因低级失误而后悔就太晚了

  先前不会、不确定的题目最好再审视一遍,仔细审一审题,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七、总结

  题目不只是做完就行的,要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对待考试更应该如此,试卷发回来后,除了听老师评讲以外,还应好好进行如下总结。第一,分析失分的原因。这次考试哪些是因为粗心丢分的,哪些是真正不会做的,应该区别对待。粗心失分的题目应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粗心,这类题目的迷惑性在哪里,以便争取以后不再栽在这类陷阱上。对于不会做的,就要像平时积累题目一样去对待。第二,分析自己的弱项。对于这次考试所失的分数,哪些是选择题的`,实验题的应用题的,或是碱金属的,卤素的,卤代烃的等作个统计。以便发现自己弱项的章节内容和类型题,通过多次考试的统计,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的复习,也有利于高三复习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要记住,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分,而是尽量避免失分,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总结每次考试,争取下次少失些分,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八、整理错题集

  整理一本属于自己的错题集,我认为不仅仅是做错的题目需要记录,还应该记录一些比较经典、常考的题目,考试前看一看,做一做,不仅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不要盲目追求难题,巩固基础是一切难题的根本,平时看一看甚至背一背都是可以的,我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做题,通过错题集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利用每一道题目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这样精做一些题目反而会有更大的收益

  小结

  现在很多同学害怕学习化学,于是就到处补课,我觉得这样是不理智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化学不感兴趣,再好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因此,我认为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培养兴趣,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其实大多数学生都还是喜欢化学的,做化学实验时一些害怕化学的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不是吗?化学也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经常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就不会对化学那么害怕了。化学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学生记忆的,这时尽量不要死记硬背,而要学会理解性的记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刚上高三的时候,大家都考90多分但是我只有70多分,我非常伤心,但是似乎找不到化学不好的原因。于是我开始认真学化学:说起来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整仔细地完成作业,记忆知识点、思考方法原理、总结做题技巧思维模式特别重要(具体措施见上),成果并没有马上显现出来,漫漫黑暗中光明似乎遥遥无期,我当然有失望沮丧,但是不放弃努力。终于,我的成绩慢慢向前移,在下学期的时候成为化学最好的同学之一。我相信每个同学只要用心,都具有把化学学好的实力,《大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信奉:“其所薄者厚,而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意思是“轻视的事情取得成果了,重视的事情反而没有成果,这是没有的事。”这句话实在是人界的真理。只要潜下心来用心学化学,一点一滴地努力,绝对会取得进步!

  我还有许多同学一开始化学很差,后来她们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成绩越差越不能躲着老师,越差越要主动去找老师,老师不仅能给你知识上的指导,更能给你信心上的激励。

  化学有时候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钻研学习它,一旦找到规律,提起分来比其他科都要快,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相信,在量变的下一秒就是质变!

化学教学反思2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实验更感兴趣。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要记的知识比较多,比较集中的特点。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不失时机表扬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有一次我请了一位并没有举手,但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的学生出来做用排水法收集他呼出的气体的示范。当他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后,我就对着全班学生夸他:“你做得很好!你为全班做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全面同学都应该多谢你!”就是这一句夸奖,竟如同一幅灵丹妙药彻底改变了他。原来他是一个学困生,在以后的化学课中我都经常表扬他,从此,他渐渐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三、贴近生活,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②(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③(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④(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四、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反思3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

  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

  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

  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

  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

  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

  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

  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⑶、由学生阅读第16页的《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交流阅读中的收获→深刻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第四课时:课堂用最多30分钟完成《元素周期律的达标演练》,评分,有选择性地讲评。

  个人的教学认识:在教学中对如何选取知识,选择哪些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进行了二次创作,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灵活处理了教材。在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也重视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课程目标的体现。

  2、第3节《化学键》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利用健身的哑铃,解释了“键”及其作用。

  ⑵铺垫性讨论一:商户甲需要卖“电子”,客户乙需要买“电子”。甲乙接触后,结果如何?铺垫性讨论二:两位同学都需要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两位同学单独都买不起。他们怎样愉快合作才能共同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后他们会分开吗?

  ⑶、从氯气的化学性质→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事实→投影钠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组成离子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⑷、介绍电子及其书写→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用氯化镁巩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

  ⑴、分析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联系两位同学aa制共同购买2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都达到稳定结构。

  ⑵、从氯气的化学性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事实投影氢氯两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形成共用电子对构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由分子子构成→组成共价化合物的元素种类及判断。

  ⑶、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用水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极性共价键。

  ⑷、用氮气展示用电子式表示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非极性共价键。

  ⑸、思考与交流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归纳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用动画模拟其化学反应过程→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个人的教学认识: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和事例,应用拟人化的讲解,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化抽象为直观,努力做到教学形象化。根据学生的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以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把本来是很抽象的教材变为生动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从而加强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考虑化学键理论的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因而重视严密的逻辑推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使基础理论的讲解富有论证性,全面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总之,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二次开发,使教学主线清晰,知识逻辑合理,教学内容在落实知识与技能上充实。

  2、重视对知识产生、形成以及延伸的过程铺垫、设计及有效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与求知欲望,在探究与求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重视建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课堂,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辩论,重视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5、用每节的“达标演练”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用每月的月考强化巩固知识与技能,进行月度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评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强化教学的责任心,改善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心态提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加强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内化。

  7、不断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

化学教学反思4

  在临近中考的复习中,要重视揭示与传授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

  通常,在解题活动中,学生只重视解题所需要的概念、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解题思维程序作为重要的知识去认识和运用,而教师在解题指导中,往往只注意讲解一个个具体问题是怎样解出来的,没有把解题的.思维程序放在一个普遍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和概括,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掌握解题规律。因此,在解题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将问题的具体解法讲清楚,更要从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解题思维程序,使学生掌握解决化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思路,形成有序思维的习惯,同时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强化。

  例如化学计算题的讲解,可通过典型习题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思维程序:

  ①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寻找应答信息。

  ②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求。

  ③审出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定律(理论)或计算关系,及时列出。

  ④确定解题关键,选准突破口。

  ⑤设未知量,列式,求解。

  ⑥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合量性、全面性,及时修正或重新解题。

  在解题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上述知识,并迁移到其他类型问题的解决中。揭示与传授普遍的解题思维程序,是教会学生解题的基础。

化学教学反思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化学教学反思6

  在对《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之后,我对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教学理念转变

  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只注意灌输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抓课堂的达标,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开窍,那些难点问题,我们甚至有意识让学生难一难,憋一憋,这才能让学生开始动脑筋,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开放性的课堂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在通过阅读教材或通过网络查阅,几乎没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老师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机会让给学生。

  二、师生关系转变

  放下身架和学生们友好相待,和学生谈心,沟通学法进行指导,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户,把第一触角放在“心心相印”,力争让学生崇拜老师,我们都应该思考下一步学校的.发展如何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一定要落实“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如何使得学生真正做到“人人是主人,个个是主角”,实现学生真正的“自学”是教师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目的转变。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应该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真正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学生个体而言,走向社会不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更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自信力,勇于探索的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并且要有一定的气质,树立自己的形象。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有精神上的认可度、尊严、威望等。

  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以前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为主。一堂课,从上课开始到下课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全班同学按照一个标准,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使许多的学生丢失的自我,失去了灵性。在中学阶段处于花季一样的年龄本应是快乐而幸福的。主动享受学习的过程。但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少了活力。教师是一味的强迫学生学习,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论学生的感受如何都必需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做。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失去了主体性,充分的能动性。多数学生即使死记了一些知识,但也容易忘记,久而久之,学习就跟不上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我们的教学就更困难。现在的课程标准就体现的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五、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还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亦能让学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尽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化学教学反思7

  本学期高二理科化学学的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昨天结束了新课,和同学们讨论了一下学完之后的感受,同时也便于后面几天的复习。

  总的来说,他们感到有机化学学起来很吃力。虽然课堂上听懂了,可课后做练习时觉得很难,尤其在测验时,时间不够用,每道题似乎都要想很久才慢慢解出来。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是:(1)有机化学方程式难记。有机化学方程式与无机化学方程式有较大区别,学生初接触,感觉生疏,尤其是反应条件多样复杂,很难记清楚。(2)有些实验书中没有详细介绍实验步骤但又需掌握,比如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印象比较混乱。(3)有机物质名称多,难记,解题时有些不能顺利记起,要回忆很久才能联系。

  有机化学体现系统性,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知识的熟练和灵活应用是基本要求。特别是有机合成要求对知识有很全面系统的.掌握、要有熟练的联想应用能力。各类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各类有机反应条件的应用、各类反应中有机物化学键的断键成键规律是要重点把握的。

  综合这些情况,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将已学的重要有机方程式列出来,把有机反应类型、条件做好归纳归类,印发给学生记忆。

  2.将苯的溴代、硝化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重要性质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检验方法等编写出来,印发给学生,帮助其梳理知识,加强理解和应用。

  3.及时针对性地讲评练习。

  4.备课和编写学案时,将重要知识、核心知识列出来,让学生记住。

  5.讲授新课时,对于必修2出现过的知识,要复习、甚至需重新介绍。

  6.及时检查、测试,反馈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弥补和改进措施。

  7.引导学生尽力做好复习,自己主动做好知识的梳理、小结;解题时多进行联系、对比;用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构建知识网络,画出不同知识主题的思维导图。

化学教学反思8

  今天上午第三节我执教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一节复习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律,它适用于一切的化学反应!更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是以后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用途及制取方法的根本!当然也学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的前提条件,两者都是学考的重点。也由于学习过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解决不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读法与意义的问题,本人觉得有必要在这儿与学生认真总结一下学考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侧重点、题型等,基于此安排了这节复习课!

  本节课我按照1检查听写-2基础知识复习-3重难点知识强调-4练习巩固-5学生讲解(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的四基训练与培养,基本是学友互助+组长补充的`解决模式)-6教师及时点拨、讲解的思路来达成目标,同时这也是按照学校“6+2”小组合作学习化学复习课常规模式的一节常态课!

  本节课课前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前激励性语言选取,精心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查看课标要求确定学习目标,精选习题也包括近几年学考题的选择与甄别!还包括课件与学案的编制与印刷等!

  但通过这节课的执教整体感觉还不错,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友之间的配合,还是学生的知识讲解、方法运用,但自我感觉学生积极主动性稍有点问题,本来预设的目标要求还有一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没有来得及落实,略显遗憾!

  反思本节课

  1. 81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较差,很多记忆和了解的知识还掌握不起来!看来以后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双基的检查与督促!

  2.学生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培养还有待遇提高,这也是以后学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本节课也因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培养付出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课前的预设与实际生成的课堂稍有差距,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应该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后续发展更有益!

  3.学校“6+2”小组合作学习学友之间的配合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氛围还不够浓厚!此小组全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其他组不管优秀生还是差生竟无人愿问津!

  4.平时就让班长对全班各组回答问题的得分情况进行记录,如平时第一环节检查听写,是全组作为一个整体计分,1人全对得1分,几人全对就得几分;其余环节指定1-6号中某号回答问题,几号回答且正确就得几分,若需学友帮助且学友回答正确减半计分,学友也解决不了,组长回答且正确再减半计分;若此问题还解决不了将放到全班,抢到的组并回答正确记10-12分!可能由于有听课教师的缘故,绝大多数的学生放不开,自我表现欲不强,导致稍难的问题浪费时间较多,以后要加强学生自信心与勇气的培养与训练!

  以上是自己执教后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谢谢!

化学教学反思9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4、8、12、16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为了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质,以胜任以后新课程改革路上的教学任务,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总结: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化学素养、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中看重的是学生在该类知识结构的构成过程,个性是高一这个基础年段,广度甚于深度。不能为了高考一味的加深知识的难度,毕竟高一学生不会全部去念化学专业。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透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此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以上因素,有如下措施:

  1、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

  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潜力不同,应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

  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透过实验进行。在上课过程中,许多同学从初中升上来时,实验基础很差,有的同学居然连天平也不会用。在初中只是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我们高一备课组在整个学期中,全员到位,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实验。

  3、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潜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就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潜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注重思路的分析。

  4、多联系生活的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教学反思10

  教学中要渗透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新教材体现在化学教育中不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加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宗旨,符合STS教育理念。所谓STS教育,是科学(Sic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的简称,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虽然教材只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了安全和环保问题,但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在实际授课中对这些内容加以展开,如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易燃物、强氧化剂、剧毒品、腐蚀品,除了让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这些危险品外,更要教会学生碰到这些危险时的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新科技、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还应当提醒同学们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少扔垃圾、废品回收、使用绿色商品等。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爱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

  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品质高尚,学识全面,手脑协调,文体兼得的人。试想,若我国公民的化学素质有了一个质的飞越,安全隐患何患之有?化工生产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哪里还有容身之处?

化学教学反思11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前两年用的是老教材,这两年改用新教材。新教材增加了两个单元,用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加强了新课程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转变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总结历届中考试题,细心研究考试说明,总结出考试重点和热点,贯穿于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

  (三)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六)练习和考卷的选择:

  一份好的练习和考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要进行合理精选,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使学生在轻松高效中掌握知识。

  (七)科学制定计划:

  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明确其内容和要求。有了计划的引导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我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一些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①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②学生学习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

  ③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时间概念淡,易影响其它学科学习。引起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相信,经过更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反思12

  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一)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感性的具体

  1。感性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化学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它是化学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

  2 。思维抽象化学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特征: 1)分析与综合。 2)分类与比较。 3)抽象和概括。

  3。思维具体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例如,经过思维抽象建立了化合反应的概念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概念认识各种具体的化合反应。 (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过程(三)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

  (1)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设计问题(1)教师在确定初中化学概念原理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科知识逻辑的角度分析教材,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分析教材。

  ①相关概念的认识方式。它在化学学科中表现为“定性--定量”、“静止的孤立观--动态的`相互作用观”、“宏观--微观”三种认识方式。

  ②学生的认识方式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角度的增加;其二,认识水平的提高。

  ③教师需要从认识角度的增加与认识水平的提高两个维度,将认识方式蕴含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当中综合设计概念原理教学目标。

  (2)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已有认识整合,建构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的认识方式目标,并将其与科学探究等过程整合、细化为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整体设计与阶段性设计的统一。

  (3)从概念的内容构成、知识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知识内容的情景素材、概念内容的教学要求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静态分析。

  (4)基于学习调研、课堂观察等途径,确定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障碍点,依据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开展学生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原理,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方法,达到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案例:元素2。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3。重现概念原理形成的化学史4。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四)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原理的标准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能准确找出概念含义中的重点字词;能举例说明概念指定的对象;能灵活应用概念对易混淆问题做出判断;能自主应用所学概念原理服务于元素化合物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学生学习这些概念原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①不能较快理解和抓住概念中的主旨,可以通过概念对比的方法由学生从区别中掌握概念主旨(例如原子和元素概念的对比,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对比);

  ②对概念的重点不能扩展应用,可以通过反向训练或者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例如氧化物一定需要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给学生三种元素的物质进行逆向夯实);

  ③对概念不能很好的深化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方法或者性质反映概念等其他方法来辅助完成概念的应用。(例如溶解度的理解必须需要一定逐级递增难度的计算来将概念直观化。)

  1、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性的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对教师在化学概念原理课型

  中,实施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的“过程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教师选择合

  适的切入点,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教给学生,实现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

  能力的教学目的。

  2、对“教材内容静态分析的程序”印象最深。学会了分析教材的方法,即分析的角

  度、目的及途径,是教师准确、全面地制定和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

  3、基于学生认识发展脉络,问题线索的设计、学生活动开放点的设置要分别选在

  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关节点、合适的问题解决环节和获取证据的环节上。对减少问

  题设置、活动开放点设置的盲目性,提高问题设置、活动开放点选择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化学教学反思13

  《水的净化》这节课,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课题3的学习内容。

  本课题前,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通过学习空气、氧气等内容,认识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体验了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的经历。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以生活中常见的水开始。从引导学生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的区别入手,知道自然水源中杂质的来源与存在形式(包括溶解的与分散的两大类);知道生活用水,尤其是饮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往往需要对自然水源作必要的净化;从而引出“水的净化”这个核心问题。然后,有序地引导学生逐个对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展开亲身体验与学习。在初步学会过滤、简单蒸馏等实验操作中,了解这些常用的净水方法;并同步学会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再结合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对综合运用添加絮凝剂的吸附沉淀、过滤、杀菌消毒等措施,可提高饮用水净化的效益,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本课题的重点学习内容是过滤和蒸馏。

  在教学设计上,以江水的视频开始,将浑浊的自然水有声有色的呈现在课堂内,直指需要净化水的自然与人为因素。针对学生对过滤材料选择及方法的认识较弱的特点,在教科书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课前以作业形式,师生一道就近取材,自制了砂石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以及由砂石、活性炭、棉花等组合的净水装置;特别是通过自制净水器的实验,来突出多种材料组合过滤的效果,再经过动画模拟分析来强化印象。这样将教科书中抽象的`讨论题,改编成为直观的课堂实验活动,通过学生亲身的对比体验来促进认知的发展,实现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抽象思维难点的教学效果。对蒸馏的教学,则采用学生实验来增强直观性和体验效果。最后,以参观自来水厂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代表,归纳式地再现综合净化饮用水的设施与步骤,对常见净化水方法进行总结。总之,本课题设计的主体思想是,以水的净化问题为核心,突出呈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时注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自身学科特征,以及必要的科学规范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反思14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并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应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应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明白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能够经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比较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十分简单,也不能经过自我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异常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异常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期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异常的难,难怪有的教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教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资料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资料无论从形式还是资料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一样的教师领悟不一样,当然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能够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资料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供给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能够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我的手脚,教学资料的不一样,学情、校情的不一样,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资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能够帮忙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经过他们能够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能够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明白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本事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能够有多种的尝试,在必须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那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忙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经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景,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经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我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我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进取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化学教学反思15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20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理解潜力也在逐年下降。在最近几年的高一新生调查中,出现了化学比物理更难学的不正常现象。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初中新课程的教材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我们高中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我们总是觉得“这还用怎样讲?”、“此刻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样这么笨啊!”……我们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学生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资料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突然变得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的教育,忽视理解学习,不注重对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我们教师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

  今年春天我教了预科班的初中化学,借助那一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将初中课本认认真真、深入地研读了一遍。发现有很多高中要用到的知识藏在练习题、资料卡片中,我讲课时自然而然就将这些知识加进来讲,甚至重点强调。之后给实验班学生上课时,学生竟然不明白,说初中老师没讲过。而高中课本也不再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比如,第二章的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学生还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要求他们能十分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能够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我们的老师必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还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盼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就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溶解性表、复习酸碱盐性质及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要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个性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透过讲解,帮忙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务必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3。提倡“讨论”。解决问题时用“讨论法”,能够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始终持续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跃迁。

【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反思03-04

化学的教学反思04-22

化学教学反思10-27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2-11

化学与生活教学反思09-26

【精品】化学教学反思07-20

化学教学反思优秀09-17

化学课堂的教学反思02-27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03-23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