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8 13:40: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秀)《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过程,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由于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习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变化,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叙述、书写、感知、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态度,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兴趣,一是给予学生发现、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予孩子展示书写的平台、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前期在预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习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索交流、纠正、学习。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整节课下来有遗憾也有收获,预设让课堂有序,生成让课堂精彩。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未来还需潜心学习、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保守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同学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规范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沛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同学多读课外书。在同学用自身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朋友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同学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同学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同学的兴趣是培养同学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沛说明了达到同学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同学主动学习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惊讶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身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绚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助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朋友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和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同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同学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同学在阅读实践中不时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同学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同学协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同学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习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一、教材的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

  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二、活动的重难点:

  整个故事的重点是通过故事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难点则在幼儿能够说出不同动物的对话,并进行表演。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教师从三个不同层次的讲述,逐渐让幼儿熟悉并记住动物间的对话,而为了让幼儿能够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在第二和第三遍讲述的过程中,则会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示范,这就为后面难点的顺利解决做好了铺垫。

  三、活动的准备:

  一幅海底的'底图;小蝌蚪、虾、乌龟、螃蟹、青蛙的图片。

  四、过程的设计:

  我们以“小蝌蚪找妈妈“做为活动的主线,贯穿着整个活动过程。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故事中,我们首先以小蝌蚪的图片来引入,师:“小蝌蚪是来找妈妈的,我们看看小蝌蚪除了遇到我们还遇到了谁?” 教师第一遍讲述故事,主要是让幼儿能够对故事有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边讲述故事边用手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一些小动物的主要的特征。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帮助其梳理和记忆故事的整个过程。 教师第二遍讲述故事,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图片,并引导幼儿模仿一些动物走路的动作或者其的特征,问:“为什么小蝌蚪会说XX动物是它的妈妈呢?”“青蛙妈妈长什么样子的呀?”这个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对于青蛙的特征有一个强化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初步学会故事中一些动物的对话,为后面的表演作准备 。 教师第三遍讲述故事,边表演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主要的对话部分。问:“XX小动物是怎么说的呀?” 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徐老师能够根据设计一步一步地完成,虽然有的环节忘记了,但是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特别是最后一个表演的环节,幼儿的兴趣很浓,都想要上来表演,而徐老师也能够采取教师先表演,然后再引导其表演的方式,让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来“演绎”不同的角色,非常好!但是,在教师示范讲述第一遍故事时,就有许多的小朋友在座位上开始模仿起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了,而徐老师却仍然按照活动的流程来完成整个故事,以至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有许多的小朋友都回答不出来,完成不了目标。其实在所有的活动过程中,都会出现在我们预想之外的情况,除了在设计活动时能够提前预知之外,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和解决,但是,宗旨需要以孩子为主体,应顺流引导,而不应逆流强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

  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明白,人仅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终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终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所以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简便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当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仅包括对主角的创造上,还表此刻对课文资料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一样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欢乐地参与学习,构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简便一下,这时,跳一段简便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齐跳起来,孩子们立刻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终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我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到达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终放生”,也十分贴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资料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资料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向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本事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述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述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述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确定,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述人物外貌的.时候,必须要描述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本事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本事: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本事,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主角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本事一步步提高;

  2、想象本事: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本事,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本事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本事: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齐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本事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3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

  变小蝌蚪——青蛙

  找鲤鱼(迎)乌龟(追)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资料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贴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能够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必须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先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主角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当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主角共读课文未完成:原先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能够研究前边的“教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必须的时间,最终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当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到达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能够……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我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平时多读书学习,在磨练中成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知道青蛙吃害虫,要保护青蛙。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视频、魔术图片、小卡片、小蝌蚪头饰、《小蝌蚪找妈妈》歌曲。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黑脑袋圆溜溜,一条尾巴拖后头。东游游来西游游,好像许多黑豆豆。"知道荷叶的用处很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的需要,想象荷叶有什么用。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是谁吗?对啦,我的名字叫小蝌蚪,别看我长得挺可爱,其实我是个很可怜的孩子,妈妈一生下我就去了别的地方,我都长出小尾巴了还没见过我的妈妈。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找妈妈呢?那就跟我走吧。

  二、播放视频,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1、观看视频,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身体变化。

  2、出示魔术图片,引导幼儿描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

  三、发放卡片,幼儿动手操作。

  1、幼儿按照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排序。

  2、幼儿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围成一圈跟在老师后面,根据歌词自编动作。

  五、小结:

  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经常帮农民伯伯捉田里的害虫,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哦。

  活动延伸:

  1、春天到了,天气逐渐转暖,幼儿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河边观察小蝌蚪。

  2、幼儿自己在家养一些小蝌蚪,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今日一共用了两课时。15个生字都是随文识字。

  首先由小蝌蚪的特点导入,随文认识“脑”及月字旁的字。随后根据屏幕提示画出小蝌蚪长大以后的特点。(直线,共三处)随文认识三个动词“披”“露”“鼓”。画出小蝌蚪的特点。(直线)小蝌蚪与青蛙长得不像由此揭示课题。

  其次,自读课文,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曲线),朗读。着重“游哇游”。

  再次,小蝌蚪找妈妈时向哪几位大人打听了消息(鲤鱼阿姨乌龟)随文“迎”“阿”“姨”“宽”“顶”“龟”。

  分主角朗读。

  最终,复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缺:①应当先找妈妈,再发现自我的'身子发生了变化。②复述时,青蛙的特点没有说清楚,只是能说则说。③能够适当提一提拟人手法。

  补:回去整理教案的时候发现,还是先讲变化再讲找妈妈比较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2、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书写五个生字。

  三个目标,仅完成第一个。原因是识字环节耗时太多。

  课堂节奏要把握好,把重点内容讲完,留给学生足够的书写时间,保证质量。特别是现在不留书面作业,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今天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预习,看来要求还是不够明确,明天直接把预习完成规范的学生的课本在展示台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模仿补充。

  二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要精细要求,考虑周全。布置一个任务后,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这些都需要考虑。沉下心来,试着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资料。在课后,反思自身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觉也有胜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溢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同学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特有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爱考虑,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身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同学的好奇心,问同学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小朋友们争先恐后表达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小朋友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同学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胜利发现的同时,小朋友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己的规范去要求同学,而是让同学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小朋友,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身手,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小朋友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小朋友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小朋友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身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讪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小朋友,小蝌蚪连自身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小朋友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珍贵的呢!

  三、为同学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同学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同学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促进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同学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小朋友朗读的情况,正视小朋友们水平的差别,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假如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扬,而是褒扬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同学的朗读热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同学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同学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同学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胜利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同学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同学扮演,要想扮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小朋友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发明性地进行教学,才干为同学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小朋友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其次,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在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范读,然后再让孩子自己读,自己边读边标出生字,不会的可以问问同桌。接着检查生字,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学习巩固生字。

  再次,精读课文,朗读感悟。让孩子先认识一下这群小蝌蚪并说说他们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然后引出小蝌蚪找妈妈分别遇到了谁,让孩子仔细观察小蝌蚪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让他们熟读第二三段。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课文的二、三段情景再现,把孩子当成小蝌蚪,来询问孩子跟鲤鱼妈妈、乌龟都说了些什么,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好、说话能力。然后让孩子戴着头饰将这个过程表演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亲身体会一下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与不易。重点的`感受了“迎”和“追”的方位的不同。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让孩子反复的读第4、5、6段,感受找到妈妈的高兴、快乐、开心的心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走入孩子中间,进行情景再现,让孩子把自己当成小蝌蚪,把老师当成青蛙妈妈,询问终于找到妈妈了,见到妈妈的那一刻想跟妈妈说些什么呢?以此再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课的最后,读歌谣、学生字。老师将本课小蝌蚪找妈妈发生变化的过程编成了歌谣,让孩子自己拍手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生字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学习生字还是让孩子仔细观察结构、偏旁以及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然后大胆的放手让孩子练写。

  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最后分角色朗读时,只请五个人分别担任旁白朗读、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其他同学欣赏。应该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根据课文内容在请多名同学表演朗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学习,利用两课时学完,重点侧重了两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朗读能力,二是说话写话能力。下边详细阐述: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最突出的就语句有描述型的,也有对话型的。

  1、描述性段落的朗读指导。

  如第一自然段。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

  然后再请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蝌蚪的,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和自己观察点的不同,作者的表达与自己的表达有何不同。这个环节就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也就是进行对比阅读的训练。在对比后,再次对课文第一段进行欣赏性阅读,这时有个别读,小组读,老师范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逐渐达到会背诵。第一段的学习顺利完成。

  2、对话的朗读指导

  对话朗读的指导更多的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来完成。课文中小蝌蚪和鲤鱼阿姨、乌龟先生的两次对话,我分别和孩子们进行了分角色的朗读,在角色的扮演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中,使朗读的训练得到了提升:例如:小蝌蚪与鲤鱼阿姨的对话:我直接就请孩子们来扮演角色,我读旁白,然后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读的优点和不足。比如,两次对话中旁白中动词的运用,“迎上去”和“追过去”,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心情,体现不同的情景,我引导孩子体会“迎”“追”的不同。追字的感受相对容易,迎的难度就大了,迎字孩子仅仅感受到了小蝌蚪的礼貌和客气,没人能理解到他们的方位是怎样的。我就和坐在前排的李祖庭来表演“迎”。我扮演小蝌蚪,祖庭扮演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吃食物。”我故意站在“鲤鱼阿姨”的后边问孩子们:“小朋友们,我是小蝌蚪,我应该在鲤鱼阿姨的什么地方游啊?”孩子们思考一下,说:“在鲤鱼阿姨的前面。”我马上游过去,停在鲤鱼阿姨的前面,并热情的游到阿姨的跟前问她:“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用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迎,是小蝌蚪主动积极的游过去,表现出了他们急切想找到妈妈的心情。就这样,在表演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后分角色朗读。几次的体验后,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好。

  二、说话写话

  课堂上,关于说话的练习无处不在。每篇课文我都做到一课一得,精心的寻找语用点,一般是根据文字表达到额特点来设计,以据此来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孩子的积累,巩固孩子的表达。再有就是文中的看图说话,比如这篇课文:课始,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后,出示谜底小蝌蚪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再引导孩子看着板书看着图片说成一段话。本节课就是这样,在学习第一段“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之外,我就引导孩子尝试着描写“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外貌描写。课件显示小动物金鱼,引导观察,进行仿写。训练完后,布置作业,再次进行仿写,小白兔或者小乌龟,或者小鸭子等等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讲读和写、说和写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训练真正的做到扎实有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始质疑和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能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的参与率达到80%。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一部分学生更能运用想象力,提出独创性见解。拓展延伸的文学欣赏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效果很好。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关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想全面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多,而学生积极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时间很紧张。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个凭借,应学会取舍,精讲精练,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促使他们有效地学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5-18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05-1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5-22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1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1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秀08-26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3-0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篇06-13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4-0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