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15:30: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实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实用[15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老课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我希望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就好像自己有看到课文中真实画面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到课文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但是在试上时,却碰到了一些问题,学生看到图片后,就没有再去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我先出示文字,再出示图片等。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一些意见以及自己的反思,我认为这堂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效率低。一节课,着重处理了“鱼”这一段,学生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现在“鱼”的身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尤其是后面几个小节花的时间明显不足。

  2、朗读形式的单一化。这一节课在朗读上的形式还是不够多,齐读的次数明显太多了,个性化朗读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没有在读的形式上有所创新。

  3、评价不到位以及不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这一点也是平时的课堂中困扰我的地方,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能好地给予评价,往往使一些精彩之处或者说疑难处进行深入地剖析,课堂造成课堂资源的流失。

  总之,一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我会在课堂上继续研究探索,让自己的课堂能带给孩子更多。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2

  最近,我执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感受很深。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

  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组图片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

  正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这一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紧接着提出要求:“这么好的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中,孩子们开始兴趣高昂地读起课文来,有的同学读完一遍,还情不自禁地读第二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兑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国小语理事会理事长崔峦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听读、初读、速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做到将课文读对;在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朗读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读。

  当然,我的这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没有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讲授完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情况把握的不准,导致这一课时的个别环节用时较长,特别是请两个人单独读写鱼儿的段落,太浪费时间了。

  其次,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3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底”几个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具体感受、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了解文章构段上的一些特点。本文所描写的南国风光虽然很吸引人,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可能缺乏实际的感受。课前我就准备了中国地图,西沙群岛的图片等等,边授课边让学生感知学文。

  课上完了,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1、教学环节连接自然顺畅,师生配合默契。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带领学生去游西沙群岛,学生通过读、说、议体会到西沙群岛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2、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有关群岛景象和海产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文中所描写的海龟、贝壳、鱼类、海鸟等生物,作为远离海洋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他们又对这些充满了好奇,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对这些生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对课文抓住生物特点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本篇课文,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如,学习内容的选择:你最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段读一读,读出喜爱的感情。

  4、课堂上,能够与学生互动,演绎课堂,教学内容有渐进的过程。

  课已经结束,但留给我思索的地方仍有许多,下面是我在教学时欠缺的方面:

  1、要加强词在句中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找,作为教者不应在课件上已经把一些重点词语显示出来,直接让学生理解词语。以后在这点上我要注意了,应该大胆放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词语的妙用。

  2、缺乏个性化的朗读。其实课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准确,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教师范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3、迁移写法,读写结合方面做得不完整。本课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怎样把中心句写具体。在前面学过的课文《赵州桥》、《秋天的雨》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中心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先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再用几句话集体说明这个特点。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是布置了,但没有完成。只好留到课后去完成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4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写海面主要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海水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是教给学生写作的很好的凭借。

  一、抓住构段方式,教给写作的方法。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本堂课我凭借本篇课文句群种类多,结构典型的有利条件,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文时,采用各种句群的表意功能,写好片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总分句群是表达一个意思时,采用总结概括和分开具体写相结合。总结句概括本段中心意思,分开说的句子都是对准总说的句子展开的,其形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等,分句间用分号隔开。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并列句群有时虽然是分别写了不同的事物,但必须有一条暗线串着,即要同属一定的意义范围。如第三自然段,分别写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些动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贝壳和海龟,它们同在海滩上。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其结构顺序先果后因。

  二、抓住构段方式,引导学生仿写。

  1、围绕一句话把句子写具体、写清楚。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也让我们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引导学生围绕“公园里百花盛开,美丽极了。”进行仿写,将这句话写具体,写清楚。孩子们纷纷围绕公园里花的颜色、香味、姿态以及种类进行叙述,将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美丽。

  2、抓住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会用

  (1)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要引导学生认清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使比喻句能够运用恰当。

  (2)理解运用夸张句。“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5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围绕题眼“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教学本课应充分抓住以上有利因素,做到两个突破:突破句群语段中句子之间的结构特色和逻辑关系,使题眼具体化;突破句型句式的修辞特色和表意功能,揭示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性。同时,又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大纲”要求的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突出语文教学以语言训练为重点。

  一、横向抓句群,悟出规律。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凭借本课句群种类多,结构典型的有利条件,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文时,采用各种句群的表意功能,写好片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中的第四自然段是总——分——总句群,属总分句群的一种。总分句群是表达一个意思时,采用总解说和分开说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总解说给人整体印象,分开说让人信服,加深印象。这种句群,总说句是句群中心意思所在,分开说的句子都是对准总说的句子展开的,其形式有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分总分等,分句间用分号隔开。全文的段落安排也是总分总结构,是总分句群的放大和拓展。文中第三、五自然段是并列句群。并列句群有时虽然是分别写了不同的事物,但必须有一条暗线串着,即要同属一定的意义范围。如第一自然段,分别写珊瑚、海参、大龙虾,这些动物生活的地方同在海底。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贝壳和海龟,它们同在海滩上。文中第二、六自然段是因果句群,因果句群是用来表达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或消失的原因和结果的,两部分必须是对应和统一的,要符合科学、逻辑、常理、客观。其结构顺序有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句群有的有关联词在句首。运用因果句群说明道理、观点、现象、情况,能让人信服、清楚、明白。

  二、点上抓语句,引导迁移。

  1.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1)“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大小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句中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就具体、形象得多了。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

  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6

  通读课文纵观全文。重点讲解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同学们理解后知道“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所以“可爱”为总起部分。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分述,二自然段是写风景优美,三至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就文章的结构脉络而言,这部分是按进入群岛的地点的变换,从海面——海底——海中——海滩——岛上五方面进行说明的。就对总起概述的具体分述而言,这一部分的每一自然段都各自围绕着一个意思细说。文章的最后自然段,从内容上看,是顺着前面具体的内容即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延伸性总结,从结构上看,也就是首位呼应,是作为文章的总结。

  1、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句,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从珊瑚的形状的相似点而作比喻的,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这个比喻句是意义和作用的角度出发的。

  2、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达。“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理解起来易懂。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7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并从文本具体的词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我对本课的处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情趣导入,激发兴趣。西沙群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十分诱人,开课采用欣赏美丽的西沙群岛风光及在地图上找一找她所在的位置入课,短时间之内即将学生的注意力收拢。

  2、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本课的结构简单,文字优美但内容浅显,教师设计了几个简单却又能激发学生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大胆交流,教师点拨方法,强化朗读,深刻领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强视觉享受。学生在重点学习第三段过后,掌握了基本方法,在放手让学生自学剩下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检测形式反馈,侧重以读促理解,达到人人学习、人人朗读、人人个性理解的目的。

  3、相信学生、调动学生、发展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分层次、分梯度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探讨交流、展示汇报,互相补充。

  二、虽然想尽力上好,但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导学设计不科学

  对课文的学习在没有让学生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将完整的、有机的语文学习变成纯粹理解文字的机械训练。学生只关心自己选择的段落,当别的小组汇报展示时变成彻彻底底的旁听者,使整篇课文的学习支离破碎。

  2、朗读指导不突出

  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美,适合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本的美。一篇很美很美的文章却没有上出美来,为何?就是因为教者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去感悟文章的美。学生朗读时没精打采,教师指导时蜻蜓点水,避重就轻,因小失大。

  3、教者的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也设计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但学生没有掌握方法,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如一潭死水,没有激起一点点浪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者本身缺乏激情,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所处学段的水平把握不准,平时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还有就是教师在训练学生朗读时侧重于学生掌握教条似的'技巧,比如:哪个字应该读重一些,哪个词应该读轻一些,哪句话应该读得慢一些……这样的训练方式早就不提倡了。学生得通过真真实实的朗读,通过扎扎实实的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学生自己对话,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去感悟、去体会文字的优美,而不是机械地训练朗读技巧,这样的训练与文本完全隔离开来,无法体会语言文字真正的美。另外,这样的训练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符合,学生还不能真正把握哪些词语、哪些句子、那些段落应该重读轻读,语速应该如何把握。

  总之,“361”快乐课堂在我校推进已有六年多,本人对它的学习很不够,在平时的实践中没有扎实进行研究,需要这样的同课异构形式,让我拨开迷雾,动脑筋想办法快速跟上教研教改的步伐,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富饶、有趣、堆积、肥料、事业、必将、海防前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背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词语,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

  2、认识并初步运用读段方法,抓住重点句的意思,进行读段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投影片。

  2、其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朗读一、二自然段,思考: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

  2、教师引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斜线表示停顿,斜线多表示停顿时间长)

  随即插问: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要求学生接读:“有……的,有………,交错着。”

  3、提问: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为什么这样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呢:

  问后引读:“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所以----要求学生接读“海水有深有浅”;教师再引读,因为“海水有深有浅”,所以----要求学生接读“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并思考:这个自然段写了大海的什么地方?介绍了哪些物产?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如下板书:

  珊瑚——像……像……

  海底海参——懒洋洋地

  大龙虾——全身披甲

  (2)、结合图片或投影片认识三种海产。

  看图,观察,启发学生抓住“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体会珊瑚的美丽、多种多样;海参懒洋洋;大龙虾威武的特点。

  (3)、课文在写海参和大龙虾时,用了一些本来形容人的词语,能不能找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总结段意:

  这一自然段写了大海的什么地方?那里有些什么物产?

  (5)、小结本段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先了解写了哪个地方,在看具体写了什么,再通过阅读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读:

  请你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海水中的鱼有什么特点?(多、姿态各异)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鱼的数量多?哪些词可以看出鱼的种类多?(引导学生抓住“成群接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体会。

  (3)学生再读第二句,填表,体味鱼的特点:

  鱼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表示动作的词语与动作有关的词语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

  有的身上长满刺儿

  3、总结:这一自然段那一句概括了整段的'内容?

  4、朗读训练,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了解课文是怎样写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的。

  (1)、自学提纲:

  A、以“写贝壳”和“写海龟”为依据把第5自然段分为两层,并朗读。

  B、哪些词写出了贝壳的特点,哪些词写出了海龟的特点,你对哪些词感兴趣,请你划出来?

  (2)、学生分层朗读。

  (3)、交流画出的词语,教师板书:

  贝壳:拣不完、颜色不一、千奇百怪

  海龟:有趣、庞大

  5、西沙群岛不仅是鱼的乐园,是贝壳、海龟的家,他还是鸟的天下,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看一看其余4句话围绕中心句分别讲了什么?

  (1)、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四句话之间的联系。

  “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3)、指导感情朗读。

  6、学习了2~6自然段,请你谈一谈西沙群岛给你的印象。

  三、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学生质疑。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9

  外出学习汇报课,讲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们听了四节苏教版的课,来校让我根据诸向阳老师的《九寨沟》讲三年级的课文。于是挑中了这节。

  讲之前信心满满,想着一定不能搞砸了。要大展拳脚,但因为自己把方向搞错了,目标定高了,于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违反常态,没有看任何教学视频。照着诸向阳老师的教学实录一步步往西沙群岛上扒,没有考虑到学生学情。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可能和四年级的孩子相比较呢?于是第一次试讲砸了,意料之中。但是打击真的很大。一度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而且沛树的课讲的幽默、流畅。给我压力甚大。但是无论如何是不能放弃的,毕竟离正式讲还有些日子。经过来校长的引导,将我设计的不符合的.地方进行了整改。我又拾回了一些自信。第二次试讲还是有问题。来校交给我的方法贯彻落实的不够好。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反正课堂上有点闷,我觉得我和孩子们没有共鸣。紧张感更甚,但能发现问题就是还有改正的机会。虽有点气馁,但继续付出是必须的。给一班留了预习,但我觉得我背的还不是很熟。万一出现断片的情况,那对于下午即将讲课的自己会是很大的打击。

  后来在反思这节课时想到,既然孩子们能做小导游,那一定是把课文掌握的扎扎实实的了。于是我留了一项作业,写一篇小文章,向大家介绍西沙群岛。用你的语言感染大家。而这一课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在文字中游览西沙群岛,体会文字的美,让学生自己写一写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课文。

  第二天一直默默在脑子里过课的步骤,我也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高级的,不是成熟的。但我现在只能给孩子设套。我感到挫败,我这种课堂根本不是生本课堂,只是我的演出。边主任的话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拔高。我这种课其实是有些肤浅的。我必须转变,这也是阻碍孩子们说话能力提升障碍。今后要锻炼自己,更得锻炼孩子。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0

  20xx年度我参加了国培,在上周学校举行的微课大赛中,我展示了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下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在教学一开始,我就带学生进入到西沙群岛优美风光中游览、体会,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各教学环节中,我也利用了各种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如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通过录像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珊瑚的各种各样。

  二、抓住语言训练的点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观察了各种各样的珊瑚后,用“有的像……有的像……”句式训练比喻句。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想这对于每位上课的老师来说找出缺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这堂课中的重头戏应该是描写鱼的.这一自然段。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了这段,你从哪里感受到了鱼多?”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又怕学生不明白“西沙群岛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告诉学生这是夸张。还有学生对题目富饶一词的理解,应该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来让学生理解。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和因思考而散发出的火花。

  二)语文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以读促悟。而由于自己整个教学安排时间不够合理,以至于到后来有些朗读内容只能一步带过,没有真正起到读的作用。

  三)心灵的交融才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一堂好课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捕捉到激发孩子兴趣的激发点,才能找到牵引孩子进入想象空间的捷径,一潭静水才能被激活。在这节课中自觉没有进入状态,前后文内容的衔接不够自然。这让课堂减少了些许活力,也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1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写海面主要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海水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我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全文,就是围绕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感受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先让孩子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交流自己找到的表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句子。最后全班交流,交流的时候,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让孩子们介绍,介绍的时候,引导孩子读句子、抓关键词、谈体会、再读句子。在读中感受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在读文感受时让学生欣赏形声同步的课文多媒体课件,视听结合,眼界大开。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心中也油然升腾起对西沙群岛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堂效果非常好。如在第四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借助图片和视频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

  教学时我选择海面和海底为重点,多种形式读,借助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的感受海面的五光十色和海底丰富的物产,海滩和海岛相对用时较少。

  本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紧张的情绪,讲完海面时没有转到中心句上,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忘记说了。教师表扬性的话语不够丰富,还需要加强教育机智。最后结束的有点仓促,没有进行拓展,播放一些祖国风光图。

  也许效果更好。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有些孩子一节课始终都没有举手发言。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2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介绍了祖国南疆海防前哨美丽的热带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读懂每一节的意思”,这个教学目标不仅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而这篇课文各段的段式结构非常典型,有并列、因果和总分关系。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把训练归纳节意作为这一堂课的重点,以朗读作为主要训练手段。

  通过反复推敲,我们进行了三次实践。第一次实践中,我们错误地将教学目标单一化,纯粹地以训练学生概括节意为教学目标,因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知识教学枯燥。将语文课上成了基本技能的训练课,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上。一堂课中,学生没有任何的语言积累和运用。

  第二次实践中我们虽然补充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但学生反复无效的朗读与没有估计学生的学情而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没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预定目标。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我们做了第三次修改。

  1、为了解决课堂气氛沉闷,机械地进行节意训练这一问题。我们从课题进入后,请同学默读课文,说说写了哪些地点的景物。找到4个地点后,老师把所有的景物随意地摆出来,让学生按地点归类。这样做既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又能整体进入课堂教学,不像第一次备课那样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为了更有效地阅读,我们将第二次实践中设计的三次自由读,前二次改为快速默读,因为学生已有了预习的基础,可以让学生一目十行地快速读,按要求找到相关内容即可。第三次让学生看着黑板上凌乱的小卡片默读,一边读,一边归类。这样的三次读只须5分钟,比原来减少一半时间,而且,读的方式不同,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我们觉得课文的第三小节结构清晰,语句优美,在整篇课文中具有代表性,学生也容易概括,因此把概括节意训练这个教学重点放在第3小节,其它小节的节意我们决定放在其他课文中有机渗透。这样做就避免了一堂课中面面俱到,结果反而什么也学不好的弊病,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目标单一的问题,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字、词的指导与积累运用。如在第2小节的教学时,我们觉得学生理解“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这句话是个难点。于是,我们画了三幅图,通过直观图片,使学生明白海水交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在一起的交错。又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懒”字学生极易写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强调了这个字的字形。

  3、除此以外,我们重新设计了两次语言实践活动,把第一次由原来让学生以“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句话作为总起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美丽的贝壳,改为有坡度的说话训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用些修饰词,能力差的同学说得简单些也行,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言实践者。第二次是学完了课文,我们在黑板上贴了一幅海底世界图,还将一些海底动物图片贴出,让学生作小导游,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介绍画面内容,学生兴趣倍增。通过介绍,不但使学生积累的语言得以运用,更使他们自主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这次的三课二反思活动,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得到了几点启示: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不能以老师自己的想像来替代事实。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如果教师把上课作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计来作出回答,那么学生就成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谈不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了。因此,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尊重那些个性特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其成长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在三十五分钟内都能受益。

  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多元化,而不能过于单一、片面。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过程,不能只注重知识上的分析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各条具体目标的达成,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整体。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大都以课目标的形式体现。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为一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一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整体性。我们知道,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载体,但却不是字词句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听说读写训练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一堂语文课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的逻辑性、高度的和谐一致的整体。

  3、应关注突发问题的调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够在备课时预测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其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发挥。因此,我们觉得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不能紧张害怕,不能设法去防止问题的出现,而要积极灵活地去控制。先要去衡量一下这是个什么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需要解决的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教学任务,解决到位;不必花时间的可以一笔带过,避免在课堂上没了主意,跟着学生越走越远。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而是通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重视积累逐步形成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3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写景的文章,用词非常优美,生动,鲜明。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说明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及物产的丰富,学习优美的句子,积累好词佳句。

  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课以朗读和学生理解为主,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海面美丽的风光和海底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西沙群岛海水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感叹美的同时,引出海水为何五光十色的原因。然后出示海底海洋生物的图片,根据学生喜好,逐个讲解珊瑚,海参,大龙虾,鱼的美及多,请全班女同学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出珊瑚的美,男同学展示大龙虾的勇猛,威武,全班一起做懒洋洋的海参的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西沙群岛丰富的物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领读,学生自渎,个别读,同位互相读,男女生结合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让大家感觉自己仿佛身处西沙群岛那么美的地方,引出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延伸出为什么喜爱,拓展出自己的感叹之情,增加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都是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给学生自由感受与发挥的空间。

  在讲课过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失误。

  第一,在设计"鱼"和"渔"的区别时,感觉没有讲透彻,讲明白,只是让学生看了解释,然后找学生填了空,没有及时把学生的反馈再加以解释,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讲完区别后,没有把查字典的好习惯告诉同学,希望同学以后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可以先查字典解决,自己当个小老师。

  第二,领读设计比较少,领读时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洪亮,语调抑扬顿挫不明显,无法引起全体同学的共鸣。

  第三,在讲第四段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时,应该找出比较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齐读,让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累好句。

  第四,板书前没有很好的预设,致使板书有些拥挤,不够美观,而且字体有些小。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留给自己的思索却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课前就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字词,并给学生创造展示搜集资料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和珊瑚的各种各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阅读中。课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中心句,让全班学生尝试把这句话表达具体,学生很有成就感,都想当个小老师考一考别人。这样,处处创设情境,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也就真正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巩固生字、正确读文、在读中熟悉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前以闯关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生字的认读、四字词语的积累以及“参、划”两个多音字的区分情况,并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从而让学生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字词的意思,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迁移写法、读写结合

  本课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怎样把中心句写具体。在前面学过课文《赵州桥》《秋天的雨》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中心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此基础上,由体会全篇中心句的写法到了解段落中心句的写法,由课文的理解到阅读资料的分析,由教师举出的例句再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出例子,一环扣一环,教师由扶到放,虽然看似难度逐渐加大,但是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已经能很轻松地把句子写具体。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四、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质疑,读书有所疑才能有所思,继而才能有所得。质疑已成为现代化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在本课教学中就重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自主读文时,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四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学生喜欢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学习目标提升到:

  ①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②学习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总——分——总或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写一段话。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方面,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第二方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做到了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写一段话时,大多学生学会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一段话写通顺、具体、生动。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能用配乐配画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又如读 “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时,如能边朗读边伴有动作,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就会更深,背诵课文就会更快。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详实的课文。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课文的主旨是要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作者为了生动描述神秘的西沙,大量运用了书面语言,如: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交错、五光十色、绽开、蠕动、威武、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庞大、成群结队、栖息等。这些文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西沙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

  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在指导学生浏览西沙群岛图片的同时,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西沙群岛感知认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并制作课件,先让学生欣赏海水的奇妙,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后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产物,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林其境,感受深,有话可讲。多次在结合多媒体演示的帮助下,让学生在视觉上提前感知到了事物的特征,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更全面。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如在第3自然段介绍西沙群岛海底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张张图片的出示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在此基础上,我再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本身的有利因素:抓重点语句,引导迁移。

  1、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把“因为海底高低不同,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作为第2自然段的`重点句,进行反复练习,让孩子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要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

  3、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

  也许,就像人们常说的想象总是完美的,现实总是残缺的。我们能在说课时,畅谈我们美好的教学设想,但要娴熟地驾驭课堂,完美地展现预设,是不容易的。

  一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既然孩子们对课件画面产生那么大的兴趣,老师却不能捕捉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探讨西沙群岛的富饶,而只是会跟着自己的教案走,错失教学良机,导致课堂效率低。一节课,着重处理了“海底”这一段,学生能够背诵,能够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写法,但课堂容量太少,西沙群岛的富饶不仅仅体现在“海底”一个片段上。所以,留给学生感悟其它方面的时间还是显得少了。如评价不到位以及不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这一点也是平时的课堂中困扰我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给予评价,往往使一些精彩之处或者说疑难处进行深入地剖析,课堂造成课堂资源的流失。

  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只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

  虽然也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经常被当成一种形式,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虽然平时非常注重学生自信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不敢或者说不愿谈自己。

  确实,教学设计可以是预设的,但课堂教学却是无法预测。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种种“无法预测”变成自己的教学亮点,才能让自己的教学目标很好达成。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老师应该从关注设计转变成关注学生,相信到那时,教学才是“完美”的。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6-10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5-16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2-22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4-08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4篇02-24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15篇07-03

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04-19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03-24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11-08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