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8 14:31: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1

  《燕子》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明快,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给早春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插图范画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教学开始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时,学生通过观察范画展示的燕子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再通过合理的想象,一下子就领悟到了作者为什么说像五线谱,为什么说它们就像唱着春天的歌。这样,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读懂了课文。

  二、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读时,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如:在观赏了春天美景以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学的方式,从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烂漫的词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的勃勃生机。

  不足之处:

  一、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得不够。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

  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课堂中,教学春光美那一部分若能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会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打开。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二、教学语言运用不够精准。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富有感召力、吸引力。课堂中,教学语言运用的好,能不断丰富学生想象,促教学的形象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语文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通过打节拍的方法,记住基本节奏,培养学生乐感。课堂注重音准与节奏,能够完成每一首歌曲。

语文教学反思3

  《灰雀》这篇文章我已经讲过,但实事求是的说很失败。确实需要反思。

  首先说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老师需要做的则是正确的引导。然而,回想起来当时讲课的`情景,我所重视的不过是课文某些具体部分的处理,而且自己为学生总结了学过本篇课文应受的启发—护鸟意识。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

语文教学反思4

  今天,自己要为全校教师讲汇报课《小英雄于连》,说句心里话,自己真的是连课都觉得没备好,只是心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而已。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小导游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依据我的设想,也就是找一个孩子当小导游,介绍介绍于连铜像的来历也就算了。谁知上课时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进行完其他的环节,就要进入小导游这一环节了,我让孩子们自己准备准备,我就边观察孩子们边思考,这时,我想到了在讲《地球的清洁工》这一课时陈主任给我提的'意见:教师应参与学生当中,还应让学生多数参与。与是,我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想,自己也参与到其中,再找几个同学和自己一起当游客。孩子们准备好了,我对孩子们说:“谁愿意当小游客,一起与老师去布鲁塞尔旅游?”没想到,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我选了几个小同学和我一起去游览,又选了一名小导游。表演开始了,我说了一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布鲁塞尔。”一个小游客就指着于连的铜像课件对小导游说:“喂,他是谁?”这种情况可是我没想到的,这个孩子可真没礼貌。我对他说:“孩子,说话可要有礼貌呀。”可这孩子还是说:“喂,这是谁的塑像?”我正着急,小导游说话了:“你这个人这么没礼貌,我不告诉你。”那就来一个有礼貌的吧。又一个小游客说了:“你好,小导游,这是谁的塑像?”小导游说:“他呀,叫于连。500多年前,布鲁塞尔市民打败了残暴的国王……?听完她的讲解,表演也许就该这样结束了,但我又想到了布鲁塞尔美丽的风光,我难为难为这个小导游:“小导游,听说布鲁塞尔的其他地方也很美丽,你能带我们去看看吗?”没想到这个小导游还真机灵,竟脱口而出:“天色已晚,请大家先回宾馆休息,明天我们再去吧。”听课的老师都笑了,面对这位出色的小导游,我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她的手说:“谢谢你,可爱的小导游。”顺着小导游的思路,我还顺利的布置了课下作业。

  课后,回忆这一教学片段,我觉得值得反思的有许多。

语文教学反思5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这节课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多媒体教室。一幅幅精美图片的出现,使学生都忍不住啧啧赞叹。相信这人些画面一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是多媒体毋庸置疑的优势。但是可能是我在欣赏图片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课来不及上。在借助多媒体上课的时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效率我得好好思索。

语文教学反思6

  本课是一首简短的小诗,全文共有四节,每一节都配有一幅插图,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展开。诗句的语言浅显而流畅,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只要你用心去听,一定会听见“丁冬、丁冬”,那是春天的溪水在歌唱;“知了、知了”,那是夏天的金蝉在唱歌;“沙沙、沙沙”,那是秋天的红叶在歌唱;“呼啦、呼啦”,那是冬天的北风在歌唱。啊,大自然的音乐是那么美妙!快看,春天,人们春耕春种忙;夏天,园里瓜果香;秋天,粮食堆满仓;冬天,瑞雪兆丰年,新年好风光。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小语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本课时,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生活看到的'情景说出来,再结合小诗来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语文教学反思7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

  我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引导学生了解形容词的作用,比喻句的作用,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中导入部分过长,使得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加之对教材把握不够,没能更好地突出写作手法,以后应该对教材多熟练,多分析,并且多多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反思8

  这是在课文快结束的时候:

  师: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1:为什么小壁虎要把自己的尾巴挣断呢?它不疼吗?为什么不叫其他动物帮忙?

  生2:为什么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呢?~~~~~~~~~

  孩子们的话音未落,有几只小手已经举起,“老师老师,让我来告诉他们!”还有一些孩子正在下面嘀咕,看来对问题孩子们的兴趣蛮大的。本想就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是妈妈对孩子的昵称,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何不借此机会,开展一次小小辩论会呢,看看时间也还充裕。于是,亮亮嗓子,“孩子们,你们说说小壁虎是个傻孩子吗?”是!不是!声音嘈杂。“这么说谁也说服不了谁,咱们就来辩论辩论,拿出你的理由说服大家,行吗?”“行!”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小小辩论赛。孩子们又新鲜又激动。经过几分钟的准备之后,小辩论开始了:

  生1:我觉得小壁虎是个傻孩子,因为它在向牛伯伯,小鱼姐姐、燕子阿姨借尾巴时,都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尾巴到底怎么样了。

  生2:我不同意,因为小壁虎在蛇咬住尾巴是会挣断逃走,多聪明啊!

  生3:小壁虎不傻,你们看,它在尾巴断了之后会向朋友们去借呢!

  生4:我也觉得小壁虎不傻,它向小伙伴借尾巴是很有礼貌,叫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

  生5:我跟你们说,小壁虎有点傻的,那尾巴本来就会断的,可小壁虎爬了这么多地方都没发现自己的尾巴在长?

  生6:可能它断了尾巴心里难受,就没看。

  生7:可能它觉得没有尾巴太难看了,不想看~~~~~~~~~

  【反思】:

  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我在旁一边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一边点头微笑着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看着我鼓励的模样,他们说得更起劲了,我几乎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尽管没有宣布辩论的结果,但是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的是热情。

  一个本来几句话结束的`问题,却几乎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值得吗?其实,很庆幸自己没有滔滔不决地讲述,而是顺沿孩子们的兴趣,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话题,并创设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让它成为学习的新起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教师也以学习伙伴的身份来到学习中。

  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甚至我想,要是在课一开始就准备这个辩论会,相信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不应该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语文教学反思9

  “看雪”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师生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子过统一的期盼。

  本科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台湾孩子对北京的向往,所以我采用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对读,师生接读,小组接读。希望通过朗读,感受台湾孩子的期盼之情。在整个第一课时,我将重点放在识字和写字上。识字通过带拼音词语朗读,去拼音词语朗读,带拼音字朗读并组词,去拼音字的组词病记住字形,在写字教学上,这次我主要讲解和范写了“候”和“接”两个字,让他们自己告诉我该注意什么。很多孩子都知道了注意点:“候”的一竖不要忘记,“候”的最下面是矢不是失。“接”的右边是“立”加“女”,立小女大。所以这次的识字教学,我觉得还是满成功的。

  本解读上,我还是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第一点,我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还是不够,在中间的教学中,我存在着中断,忘记该讲解到哪个环节,这是由于自己准备不足造成的。第二点,课堂的纪律不是很好,第二课时是在下午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思维都有些疲劳,所以注意力很不集中,课堂习惯也有点松散。在教学中,我几乎平均10分钟要求一下纪律,是不是地“杀鸡儆猴”,导致教学的不连贯,自己的思维也时常被打断。多以感觉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第三点,在教学内容上,第9自然段过度到第10和11自然段很不自然,我是直接让他们读课文第10和11自然段的,很生硬,下次教学中要好好思考。第四点,有两句话比较长,我只是让他们齐读了几遍,可以指名朗读,这样更容易残生效果。句子是这样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今天的班主任工作中,也有一点应该进行反思。1.怎样让孩子少打小报告?这个难题从开学初就一直困扰着我,我明确告诉他们,办公室的老师休息的地方,吴老师也特别不喜欢那些爱打小报告的孩子,特别不喜欢每天惹事的孩子,可是每天“xxx打我!”“xxx骂我!”接二连三,真的是屡试不爽啊!2.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上,班级最顽皮的孩子用别人的书扔向另一个人,数学老师就让那个书本的主人将那个顽皮孩子的书扔进了垃圾桶,说实话,很爽!可是,这又让我不得不思考,对于那些特别顽皮的问题学生,我怎么才能教育好他们呢?远的不说,只要上课少捣乱就行了。可是每次骂,人家根本就不理睬你~就算当时他听进去了,准头就忘了!总不能一直跟着他吧?这个孩子已经惹出很多的事情了!

  今天数学老师对我说:“你得多向xxx学习学习穿衣打扮!”囧~~~为什么我最近一直在接受批评和建议呢?做人难啊?穿衣打扮也要好好反思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语文教学反思11

  学习《氓》,学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关。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据《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从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应是掌握汉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单纯掌握汉字,难免有割裂诗歌内容之嫌。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离学习目标。所以,要精选汉字,并以此为线索,联系课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重点汉字有:氓、蚩、愆、耽、筮、咎、咥、爱。

  氓,《说文》:“氓,民也。”民,“众萌也。”萌,同“氓”。“氓”“民”互训。民,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这样的家庭条件,曾经与氓有着“总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来艰难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预料,然而,她仍然痴心不改。——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的姑娘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遗弃!”氓啊,你这个可鄙可憎的小人!

  那么,这个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们来看:

  “蚩”。《说文》“蚩,虫也。”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蚩蚩”,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氓在和我谈恋爱的时候,是那么的傻得可爱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为终身的依靠。造成我终身的痛苦。这就告戒年轻的人们,要睁开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

  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

  “愆”《说文》:“愆,过也。”甲骨文字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交覆深屋下,躲在草丛中,把良心踩在了脚下。——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罪过吗?犯了错就要失掉、错过一些好机会,故可引申为“失掉错过”,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为“拖延”。愆期,即拖延时间。但她陷得太深了,在爱河中,她迷失了自己了!这就是“耽”。

  “耽”。《说文》:“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主人公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可说也”。况且,我怎么就相信了那个女巫的鬼话了呢?

  “筮”和“咎”。“筮”《一切经音义》中说,“筮者,揲蓍取卦,折竹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两袖展开成舞形,很显然是占卜问卦。“咎”,《说文》:“灾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联系起来,可以想见,氓请来一个女巫,锣鼓声中跳起了大神,一番祷告之后,求得大吉大利的上上签,巧舌如簧之下,“以耳车来,以我贿迁”,诱使我上了当,——是女巫与氓合伙把我骗了呀,至此,除去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外,造成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氓这个感情骗子的蒙蔽;二是女巫的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女主人公相信了,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之中,离婚以后也受到了兄弟们的“咥”笑。

  “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欢畅啊!“我”遭遗弃之后,整天生活在兄弟们的咥笑之中。这一切,都是那个负心汉造成的。顺便问一句,你们知道那个氓姓什么吗?我敢说,他姓陈,要不后世怎么有了陈世美了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又何必为你痛苦呢?“亦以焉哉”还是算了吧!

  “爱”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从“愛”到“爱”的形体演变,就传达出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愛,从字型上看,是一只手伸过去,把覆盖物拿去,然后取走心。爱一个人,不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心被别人拿走了吗?但这种拿,有两种可能,一是一个人伸出手来,强行把对方的心拿走,占有对方的爱;一是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心捧出来,奉上自己的爱,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两种爱都不是健康的。前者是剥削阶级的爱,后者是带有一点自虐性质的爱,即常说的“单相思”。应破除旧“愛”,树立新“爱”。去掉“心”而改为“一”。一即“专一纯正”。就爱而言,如果用手掀开重重覆盖之后,得到的是纯正专一的感情,这不正是真爱的应有之意吗?——从感情风波中走出来的我将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

  借助字型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字意。在讲解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歌的原貌,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老师有诲人不倦之风,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

语文教学反思12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语文教学反思13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习。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语文教学反思14

  《藏戏》一文浅显易懂,是适合学生自学的文本。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文本让学生形成自学的能力。

  由地方戏剧猜一猜,谈一谈,导入到藏戏。给出导学案让学生自学交流。导学案如下:

  1、读熟课文,弄清藏戏的由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从文本中体会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的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到一定的时候下,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时老师只起个学习者,引领者的作用,说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去展示,去质疑,去补充。如有学生在展示说藏戏的由来时,说得有点啰嗦,学生就敢于质疑,可以这样说就简练了,他就说上了。说到藏戏的特点,学生更是兴趣十足纷纷展示着,仿佛自己就是藏戏的'研究者。在交流展示中我分明感受到藏戏就在班上开演着,学生就是藏戏的主人。

  多热闹的展示啊,老师有疑问,文章开头三个文句,是什么文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读一读,就展示说出,是反问句,起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没错的。

语文教学反思15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误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误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误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7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6-13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6-13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03-29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3-29

语文试卷教学反思03-26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03-26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30

语文《鲸》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