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说课稿>《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时间:2024-01-20 10:13: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1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本节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的重要内容。而第六章《溶解现象》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前几章中就经常遇到像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尤其像为什么常常用水作为溶剂、以及对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含义比较含糊。所以让学生集中地、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是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且溶液的浓、稀常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要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就必须很好地掌握有关溶液浓、稀,是否饱和等相关知识。因此本节的内容既为学生解决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又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也要用到溶液。综上所述,学生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溶液是否饱和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更是引导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关学科中的过程体验。

  本节涉及化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化学思想、化学意识和化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力求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形成。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能用学到的溶液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品质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影响事物的发展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提高他们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所以本节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个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溶解度的掌握,所以这两个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里面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多彩的道理。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是否能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否进一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可塑性、互补性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所以,进行教学时,我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课堂上,学生是在我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交流,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知规律,易于接受知识、不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溶解性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我就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切入,如:

  (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碱面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渍用水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洗掉?

  (2)请学生用圆珠笔在手掌上画上几条短线,然后用棉布条分别沾自来水、酒精涂于短线上,看哪一种溶剂容易除掉笔迹。

  通过事实和实验引出溶解性的概念,并板书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思考、讨论、合作、实验期待寻找结论的过程。

  这样让学生依据以上两个情景,交流讨论,猜想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然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这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学以致用,及时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我是通过蔗糖能不能不断溶解于水这一生活常识设置情境的。

  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根据探究实验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明确概念以后,增加做两个实验。

  1、通过实验判断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2、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根据实验请学生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加深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最后的课时总结,我主要是从知识性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强化认识的。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化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双重目的。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节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2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溶解性》,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蒸馏水各5克、 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老师再次强调: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壳的物质循环说课稿08-08

生物说课稿-《体内物质运输-心脏》07-19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说课稿02-21

物质溶解的量说课稿(通用13篇)12-18

物质的溶解教案11-24

物质的量的教案02-24

物质的量教案02-26

物质的分类教案03-03

物质的量教案优秀07-07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