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3-05-05 10:14: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1

  隐者在人们眼中好像是独居山林,远离尘嚣之人,然而一个真正的影视不应当只是避开门前的车马喧嚣,而应当在心里修篱种菊。

  说到隐士人们往往会想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人们总是觉得他避世脱俗超然世外,然而在李泽厚先生的探讨中,陶公却有一种不一样的形象“超然事外”。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应当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在朝堂动荡担心的魏晋时期,这天人合一的“志向”在社会冲突冲击中,早已被很多人遗忘了这个时代涌现出:二王,竹林七贤,王谢等等名士。这类名士都在探究生命的意义,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陶潜。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到“寄情自然,爱恋简朴生活的隐士”陶潜讲真别出心裁,虽然同样是实行这种所谓“政治性退隐”,但它与阮籍的“忧愤无端,任性终日”是不同的,陶渊明做到了真正退隐。他在权利倾轧后留下的伤痛,他在迷失惆怅之后的伤痕。这一切都足以打倒他,但他选择凤凰涅磐。他选择专心灵的清澈来对抗迷茫的现实。他在山水之中给予他的美学思想无尽的生命力。他在其中寻求“真意”,寻求美学哲思,他尽自己所能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他,让后世的探讨者们为之痴狂。在陶渊明眼中自然景物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景物并不只是一堆仅供欣赏,满意五官感受的死物,而是安慰心灵的有灵之物,他并没有真正的脱离世界,而是通过避过喧嚣之事,在尘世中找到他的华蜜。他借《山海经》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他不仅仅是一个天人合一的隐者,更是一个大自然的崇拜者。 陶渊明的隐避,美在他用超然世外远避尘嚣的志气,美在他将自然内化于心外化于情留给后世文学的珍宝,他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给中国美学历史一个新的打开方式。中国传统的意境可以理解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恰恰是“天人合一”的点缀。历史上还有一位隐者,他是唐代的寒山。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他没有陶渊明那般动荡熬煎,却又这般相像,他们归于山林,成就“天人合一”这颇有殊同归之感。 寒山诗云;:“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寒山的潇洒是看清了尘世喧嚣,而后选择在心里修篱种菊,他也许早已把环境和佛道融于内心了。寒山浪游天下,最终选择皈依佛门,隐居天台,和高僧畅谈,隐修于世。在大唐盛世,他为何要做隐者?因为他无法在尘世中求得荣耀,在三十岁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条与流俗文人不同的道路。这期间,他要经验多少熬煎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独自为自己找寻一个生存的依托。 寒山之道不仅美在冰未释雾朦胧的山林幽景,而且还美在与促进了佛学、哲学与自然的合一。他用他通俗易懂,机趣昂然的诗作,陈述自己的境遇为世人指引迷津。他以超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只有在唐朝这样的盛世年华才能孕育。

  不同的时代背景却成了美学发展的催化剂,每个时代的隐者都有着自己的风范,他们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路上留下艺术,缔造了美,描绘了历史。他们交给自己的这张答卷,也带给了后世的人们丰富的宝藏。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范文2

  《美的历程》是一部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李泽厚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美学发展的看法。虽然只是对中国美学史的简洁概括,但其内容却是供应给了我们更多能够了解、读懂中国美学史的引申学问。该书按中国历史的时间依次,从远古到明清分别绽开叙述,赐予了我们对时间轴更清楚的辨别。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美,那是那时的人民的才智,是我们能仿照却不行超越的美。中国美学,自出现以来,它的改变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精神世界。 《美的历程》把中国美学史分成十个部分,分别是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以及明清文字思潮。十个简短的词句,却能概括出那一时期美的最大特点。纵观美学之历程,中国的美学发展无不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思想的更新,美学艺术中也表现着深厚的中国特色。例如龙飞凤舞时代的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红粉,这一行为不再是对显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起先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美的历程》原句)中国自古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神明的故事,而从巫术礼仪的产生发展到后来美学中所表现的关于神明的产物,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在神明这一方面的历史的神奇莫测。

  对于中国美学历史的讲解并描述,作者延长到了器物、青铜、文学和书法等领域,在与中国历史的结合下探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改变,少不了实践生活的因素对其审美意识的变更。龙飞凤舞时代的远古图腾、符号和标记,或许是当时氏族部落的一个共同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记,那些图腾符号可能是当时他们对龙蛇以及巫术礼仪的想象、做法。再到青铜饕餮,青铜本身以及它身上所绘制的图案,庄重肃穆,带有恐怖且不能侵扰的感觉,美学到这一时代的发展,显现着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重视以及自己位高权重的地位。先秦国家尚未统一,兵荒马乱、不得安静的中国大地上,各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的美妙憧憬也在促使着这一时期美的发展。先秦理性精神,人们对美妙生活的渴望,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百家争鸣发生了,宗教也得到了发展传播。可见,这时的中国美学会带有儒家及宗教的特点。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诗人,那时社会渐渐摆脱了巫术宗教的束缚,礼仪旧制也得到突破,所以思想也得到了肯定的解放,也更加憧憬自己构造的浪漫主义世界。正如《离骚》中屈原所述——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国从魏晋到明清的发展历程,经济不断得到提高,特殊是在唐朝出现了盛唐时期的旺盛景象,各方的沟通沟通渐渐亲密,文化与宗教也得到了碰撞、传播,消遣文化、文学艺术等也不断发展至民间。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美学史上都少不了佛教的美学因素,敦煌莫高窟算是一个中国美学有关佛教这一特点的代表性建筑。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妙,也给了人们更多对于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思索的机会。正如宋元时期出现的“非无舟人,止于行人”志向与审美。宋元时期的诗词更多的是对自然的赞美与憧憬,表现了美妙生活变更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美的追求已下至民间,人们对于美的表达更加精细美丽,美的形式也丰富多样,文学、建筑、器物等等,都是美的体现。从古至今,中国美学都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且融合体现着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中国美学史,从古至今的美。

【学生《美的历程》读后感】相关文章: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04-19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2-2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优选)12-28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1-04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篇06-09

美的历程读后感04-12

《美的历程》读后感02-05

读《美的历程》有感04-19

(精华)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