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时间:2023-07-31 18:15: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品(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品(3篇)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1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着空话、套话的教育也不是好教育。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它能让我们的人生宽阔而又有所坚守,丰富而又清纯,富有而又淡薄,有情趣并有境界。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秉有渊深的学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那么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最后用怀特海的话来收尾:“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

  尊重鲜活的生命,徐徐前行,用心探索,是对学生的成全,更是师者自我价值的成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受,以至我必需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行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学问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承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学问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当使学问保持活力和防止学问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日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学问同实际脱节,是今日的学校突出而严峻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竭力主见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退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峻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退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退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始终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竭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日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阅历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肯定重量的无活力的学问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把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答复是:熬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答复虽有局部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责备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急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承受性、对刺激反响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削减教学过程中的铺张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预备小小的一套考试,肯定要受到消灭的苦痛。”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详细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铺张以外,不行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呢?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提醒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才智发生在自由所赐予的制造时机与学生学习学问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嬉戏)、准确(把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嬉戏为主,准确和把握的进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规划,将违反学习的自然韵律。明显,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长,它有益于教师熟悉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许多是指向着将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晰地熟悉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肯定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知我们,教育改革,应当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进展和规划纲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很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3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书中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剖析了关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主要观点来自于实践经验、教育反思和理论批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生气勃勃的学生自我发展。

  书中有几个说法或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一是"惰性思维",二是"教育的实用性".

  "惰性思维":只是通过大脑去接收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了使其通俗易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那些聪慧的妇女虽未受过什么教育,但阅历丰富、涵养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群体——原因在于她们摆脱了惰性思维的枷锁。我想,这里的惰性思维不单单指向学生,可以说指向任何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

  我想避免让自己陷入"惰性思维"的最好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课,在班级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同时让自己的长处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这一过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维"的阻碍。

  而对于学生,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这种思维,有的学生上课不声不响,也在认真听讲,作业也是认真完成,但就是考试不出成绩,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孩子懒惰,不勤奋,因为他向我们展示的现象,给我们的感觉是认真踏实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往往认为他们是没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我想,找到正确的也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如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自己的性格特点等,二是,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信息接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要进行吸收和消化,将课堂上课下所听到看到的信息、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只是简单盲目的接收信息,却不动脑经加以思考,就像机器人听从指令完成任务一样简单机械,但学习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学生或许是被"惰性思维"控制着,行动上不懒惰,但思想上却并不勤快,学生自己也并未意识到,所以学习效率不高不出成绩。若不及时改变思维,久而久之,他们或许会一次次被这样看上去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结果打击,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变成头脑简单,做事鲁莽之人。所以,我在课上和课下,经常告诉学生学习要动脑筋,多思考。不仅要求自己反思,也时常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思。

  另外一个就是"教育的实用性",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学习到的东西却藏而不用是不应该的。书中还说到"理解即宽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应服务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发现和应用,而不是与生活相脱离。如果所学的知识缺乏实用性,不能解决思想和生活中的问题,那这样的学习也就毫无意义可谈,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这就让我想到,之所以反对和制止学生看那些言情武侠小说、漫画等,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倡导"看好书",也就是看有思想内涵,有实际意义的书籍。

  另外,结合自己所教的科目来说,并不是就课本讲课本,而是要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学得活灵活现,也才能够更加凸显出学习课本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被调动起来。

  无论如何,理论指导总是与亲身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这条道路上,我需借助这些正确思想,在其指导下大胆采取行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11-09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5-05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04-25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05-01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04-18

【荐】《教育的目的》读后感01-08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范文05-12

教育目的心得体会范文05-08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4篇05-22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14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