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时间:2023-11-09 07:03: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

  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所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作者通过20余年的研究对金融得出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使我深刻理解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引起我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首先,金融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紧密相联的。在现代金融架构中,金融交易是一种信用契约交易,买卖的是一纸票据合约,支持契线执行的架构必须以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和现代政治制度作为基础。从社会角度来看,现代金融的发展以个体的自由、责任和诚信为基础,使个体摆脱了对“血缘”经济互助关系的束缚。因此,在现代金融结构背后也隐含着社会文化道德变迁的脚步,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保障。作者认为经济交易感情交流是相互融合共生,无法简单割裂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化制度的变革也会与时俱进,支撑现代金融的社会契约精神也会随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进步;

  其次,当前金融市场正在发生转变。金融交易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人际价值交换,信用和交易安全是核心基础。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孝道"体系下,人们主要依靠以缘建立的家庭、家族为跨时空利益交易的场地,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被牺牲太多。而现代金融场提供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社团组织的非人格化的实现形式,使压在家庭、家族之上的经济交易功能逐步从家庭家族剥离。从社会角度理解金融、从金融的角度理解社会变迁之后,当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要,社会秩序必然会做相应调整。这也是当前我国的经历,即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家庭结构、追求个人自由和经济独立等价值观变化,原来靠缘、亲情实现的隐性金融交易正在由金融市场以显性金融交易的形式取而代之。

  最后,金融创新对国家兴衰起关键作用。这种金融创新主要是指对未来财富的预支使用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美国金融业发展的百年历史,认为以证券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是美国自19世纪后半期开始崛起的.核心基础。正是证券市场给创新者、创业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将未来收入预期提前变现的器,这种提前变现亦即”退出机制"催化创业、创新,所以,才有微软、戴尔、英特尔、谷歌等科技传奇,正是这一个个传奇故事激发了一代代的创新者、创业者,以至于让创新、创业精神内化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知识普及性,让我对金融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全融的逻辑,我有以下感悟:对于"以史为镜”有了深刻具体的感受。《金融的逻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金融的作用,深刻地理解了良好的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悟。其次,作者强调金融的绝对作用,认为国家发展完全创新。金融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引导人的行为,一种好的制度安排效激励和引导了人的创造价值的行为,才引起企业和国家财富的增加。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2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特别是有关专业的书籍,都只是浅尝辄止,闲时翻翻。但对这本秘书长荐书的阅读,我一开始就把它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抛却闲散的阅读习惯,一鼓作气,用几天时间通读一遍,果然有很多感受,但也仅仅是收获一些金融的表层知识,金融这门学问高深,理论复杂,对于我来说,完全弄懂还是有相当难度,其中的感受也仅仅触及皮毛。

  这本书分为五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小说一环扣一环,也没有涉及太多专业的学术讨论,在了解本书大致框架之后,我首先认真研读了作者所写的新版后记,通过后记,我重新定义了金融的概念,更新了之前错误且片面的认知。这应该是我读此书的'最基本的一个收获。

  在20xx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社会上有了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虚拟经济是泡沫,实体经济才是重点,只有制造生产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产出,才能创造价值。实话说,由于被现象迷住了双眼,对金融的相对陌生,也让我在这种错误的观念里沉沦,直到陈教授一翻对症下药的疏导,才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对立予以否决,陈教授认为,没有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的金融业,金融也是实体经济,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生活得更加幸福。因此,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只要能给他人增加幸福感,就是在创造价值。对于价值创造,应该以人的效用增加来定义价值、定位价值,而不是以是否生产实物来判断价值创造,譬如医生虽然没有生产实物,但是能治好病给人带来健康,使人的效用增加,所以也在创造价值。

  在这里,增加人的效用是一个新鲜提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金融虽然不直接增加物质的总产出,但是通过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平滑风险(譬如保险)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冲击工具,让人们不至于一时饿得难有生路、一时收入多得无处可花,使每个人一辈子的总体效用达到最高,金融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生产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却使人类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整体效用大大增加。因此只要是在从事增加人类效用的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只有工业和农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等服务行业是虚拟经济。

  基于社会大众以及主流政策对金融的定位,陈教授希望本书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对金融的误解,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消毒、清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他还认为真正理解经济学、理解金融逻辑的决策人,应该说的是“重点发展金融经济,放缓发展实物经济”,当然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孰轻孰重,这绝非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绝非是这么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

  大学时在学校附近的图书超市看到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阅读之后感觉作者实在是非常优秀,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些书籍,我就按着作者的推荐,开始了阅读,作者推荐了一本金融类书籍《金融的逻辑》,我就在当当网上买了这本书开始看,因为图书超市当时找不到这本书。阅读之后感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深受启发。

  在分析英国崛起的原因时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在18世纪开始远远超过法国,并最终在世纪末战胜法国,其关键之一就在于英国有更发达的金融技术让它更能将未来收入提前变现,正因为英国有着比法国远为发达的证券市场,是英国不仅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融到更多国债资金发展国力,而且需要支付的融资成本也比法国低一半。更强的证券化能力使英国可以筹到更多的'钱用于发展国家实力,使英国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都一直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让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主宰世界两个世纪。正是由于金融的发达,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反观中国,当时落后的金融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苦难,分析的很深刻。

  作者另外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是一种保险,因为在古代社会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间、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因为西方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保险就可以用市场来取代,市场使个人更加自由,不再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母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选择自愿去照顾父母。但是没有了压力,人会更加的轻松。

  作者在分析公司时提出,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西方之所以强大,在于他们有汇集大量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创业风险的方式,亦即公司。因为公司的强大,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作者从经济角度对于国家发展的分析非常到位。

  在谈到创新创业时,作者说到创新、创业成就的实现是由于资本市场培植、催化的结果。尤其是股市,股市给社会提供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融资,更重要的是提前估价创业者的成功,并加速实现创新者的成果,给社会贡献活生生的创新榜样。没有金融市场,就没有股市,没有股市,就没有风投、PE投资,那么创业、创新风险就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这本书使我对于金融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个金融小白,这本书算是金融的启蒙教材,其中的以上观点使我深受启发,影响了我以后的决策,也许一本好书的作用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往好的方向改变,而这本《金融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相关文章:

逻辑思维读后感09-18

逻辑学读书心得(通用17篇)05-30

财经学金融系金融自我介绍03-13

逻辑学学习心得体会最新11-07

金融实习报告08-11

金融实习总结06-09

金融的实习报告06-09

金融品牌口号12-09

金融实践报告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