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时间:2024-06-16 09:56: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实践论》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实践论》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实践论》有感1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读《实践论》有感2

  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实践论。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当然,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读《实践论》有感3

  作为文科生的我对于实践和认识是统一的这一观点是在熟悉不过了,邓小平就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的重要性。齐白石出身寒门,但自小酷爱画画,每天抽空临摹或写生,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时常在野外认真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在用手指画草稿,经过十年的实践磨练,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司马迁写到魏国历史时,听说秦为了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来淹魏都城大梁,为了弄清史实,他亲自到大梁的城墙上,爬高走低,寻找当年的痕迹,又找当地的老人耐心调查,终于掌握了大量资料,证实当年秦国确实水淹大梁,才把这一史实计入《史记》。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实践的重要性。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进行了实践,搜寻了许多例子,当然也少不了用来说服大家的反面例子。英国人亚克敦一生爱读书,他所读过的书多达7万卷,却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一位学者很是惋惜:“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事实看来,反面例子似乎更能比正面例子令人信服。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需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做出任何结论。

  文章以认识和实践即“行”与“知”的辩证关系为中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阐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获得成功!

读《实践论》有感4

  写这篇读后感是在读了两次《实践论》之后,即使如此,我也不觉得,得其十分之一。因为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夸张的说,我甚至有些眼含热泪。文中的一些观点很好地解答了困扰我许久的问题,另一些则警示了我的缺点。以下列举几则发人深思之处。

  如何用“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理解“在舍友休息的情况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坏?

  文中对真理的论述,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过程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长期以来,我一直陷于“相对”的怪圈,一面是由于自身哲学素养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是被外界“相对性”观点谬论所影响。举个例子,前几天和某一同学讨论某一社会现象的好与坏,或者说是正确与否,具体化来说,如“在舍友休息的情况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坏?我持的`观点是: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当然是在长期如此的情形下),而此同学则坚持不持有立场,只围绕着“凡事没有对错之分展开论述”。结果是,我们的讨论逐步升华到是否存在绝对真理这一问题。

  每每到此,我便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在我的知识体系中“相对”这一概念是认知事物的原则。这带来的就是,不怀疑自己的观点,又无法反驳此同学的论断,以至矛盾困惑的境地。在《实践论》中我得到了答案,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相对真理是对于某一个过程而言的,如牛顿运动定律是适用于低速场景的,高速场景我们又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总之,离了具体的进程而谈真理,以此来论断没有绝对的真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再让我们回到开头的例子,回宿舍晚而影响到舍友休息是有悖当今社会相对真理。这里当今社会的相对真理是指:你有晚回的自由,但前提是不能妨碍别人休息的权利。此处的社会良俗公知即是一种相对真理。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新解

  我们再来看有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两点。“‘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直接地认识某种或者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对于“秀才不出门”一事,我想说一个社会现象,信息社会中的新闻传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成为“不出门的秀才”,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提供的便捷,另一方面我们被动地接受海量信息的轰炸。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间接经验,更确切说,应该为间接信息。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一定会引入噪声,类比于社会科学,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势必会被误解、扭曲,甚至篡改。你得到的信息可能是两手、三手的,以至于是假的。所以在此,我不得不提到自媒体。我是不大相信自媒体的,相对于,我宁愿相信官媒。这时,就有许多人跳出来说,官方媒体不可信,都是掩盖事实的。那么我想问,对于成功之道,你是愿意听取成绩优异的学长的忠告,还是游戏人生、风花雪月的宿舍同仁的建议?这就如同,在获取间接经验时,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权威、可信、成功者的经验。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地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这句话是对我最当头一击的。反思一下自己,确实多半个是“知识里手”。时常以自己多几分历史的政治的积累,便不假思索地抨击别人的见解,没有一点谦逊的态度,而往往会“只知皮毛,不知其义”。如此下去,贻笑大方是小,误人子弟是大,想想也是惭愧!思而不学则殆,务必要谦逊而多读书,多实践!

  放下傲慢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最后,我想讨论一个思考良久的问题:人可能大多是傲慢的,如同一个恶性循环,傲慢往往使人带有偏见情绪,偏见也增长着人傲慢态度。就拿《实践论》来说,我不知道为何许多人对此类文章或书籍,抱有排斥心理,至少那么一丝。究其原因,与其说是“敬畏”,我倒觉得是傲慢,傲慢又大多源于嫉妒。它们客观的、逻辑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普适性,让人惊讶至疑惑。就像人性的弱点所展示那样,我们往往会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嫉妒心理,却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傲慢之态,总试着去发现对方的弱点,以此来寻找平衡感,达到毫无意义的安慰。一开始,我并非不是这种态度,直到我认真读这些书籍文章,不论马克思主义原理还是《实践论》,它们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我许许多多的困惑,让我认识到当初的偏见是如何的愚蠢、肤浅。

  书籍不应该被傲慢地对待,如果不去读,我们有什么资格说喜欢,不喜欢,亦或一般般?人生也如此,在这个渐崇尚自我的时代,适时低下那“高贵的头颅”,踩踩眼前的路。放下傲慢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读《实践论》有感5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 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读《实践论》有感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普遍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之紧密和互相依存。无论在哪个领域,理论总是服务于实践,而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最终结果。正因为如此,实践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各种事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关于实践论读后感的资料,其中最深刻、最具让我启发的是对于实践论主体的分析和评价。实践论的主体是“人”的概念,而“人”又包括了“自我”和“他者”两个概念。自我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本质的内涵。他者可以说是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必要性。实践论主张人的完整性和自由性,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即是自己实践的结果,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人可以说是一个与世界速递互动的主体,实践则是这种互动的基础。

  对于我来说,实践论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行为方式和态度。实践论的主张中,重视行动、注重实践,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获得自由,实现人生价值。换句话说,学习实践论,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联系,达到更深的自我认知,进而塑造出更加完整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我也从实践论中认识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受到实践论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输,更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实践论主张,个体的社会学习应该以自我实践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实现来实践学习,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更有利于成功实现自我价值。

  如今,社会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只有紧紧把握实践论的主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不断适应和迎接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将积极践行实践论,坚持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行动、勇于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读《实践论》有感7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过去的十几年学习时光,我们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但是我们是否有去真正地实践一下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认识?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然后,毛泽东在文章中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唯理论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基础,天赋观念不仅表现为数学的和逻辑的命题,而且也表现为某些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就如毛泽东文中所写到的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要坚决反对这些错误理论,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认识和选择。

读《实践论》有感8

  1937年是中国革命重要的一年,然而在这期间中国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一篇文章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时隔几十年仍然闪耀着思辨的哲学光芒。现在读来还是会有很多对我们有用的道理,它并没有随时代变迁而丧失它的价值。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有这样的感悟,下面和大家一起来谈一谈。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需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所以说我们要理性判断各种事情,别被经验主义牵着走。

  在这篇文章里我还领悟到实践需要总结的`道理。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

  这就是我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所领悟到的道理。

读《实践论》有感9

  毛泽东第一次到陕北公学讲哲学课时,一开头就说:“今天跟你们讲一个翻天覆地的大问题。”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哲学问题,说成是“翻天覆地”的大问题,学员们真是闻所未闻。毛泽东先讲唯物论和唯心论,后讲反映论和辩证法。这个讲稿后来整理出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了。这两篇文章都是毛泽东的代表著作,今天重点就《实践论》谈谈自己的三点读后体会。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论》指出,“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其实,从我们嘤嘤学语到长大成人,我们的认识无不都是源自实践,不同的实践让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对不同事物的认识,也就构成了我们不同人的性格,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包括当前人们对生产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科学艺术活动的认识,都是源自实践,源自于自身思想与客观事物规律的契合过程。

  2.实践才能出真知

  《实践论》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联想到最近的云南“孙小果”案,对于孙小果是如何逃离死刑,“死”而复生的,外界舆论一度认为其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家族背景,但最终他的家庭背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经办人”因为熟悉体制懂得如何“运作”最终帮助孙小果“死”里逃生的.,也可以说是司法系统的体制漏洞造成的。这个结果出乎舆论的意外,也正是因为大众凭借臆测代替了实际调查这个“实践”。

  3.知行合一是循序渐进的反复过程

  知行合一最早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而毛泽东是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知与行进行阐述的中国人。《实践论》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充分反映出知行合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最终知和行才能在实践的运动中达成合一。

读《实践论》有感10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毛主席曾说过:“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毛主席在文章中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⑷,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脑子里都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有亲自动手去实践的时候,等有了实践机会的时候,又对自己缺乏勇气与信心。为什么缺乏勇气与信心,或许毛主席一语中的就是因为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因此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正如我们学英语一样,为什么我们汉语学的那么快,因为我们天天都在用汉语进行交流,而出了上英语课之外,我们很少尝试用英语去进行交流,毕竟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的英语提升的很慢。另外,人们在实践中经常会失败,现在我们许多人经历了很小的挫折后,就会一蹶不振,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人因为公司破产而跳楼自杀。或许古人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做到这一点,一道数学题我们往往是一错再错,现实中我们犯下的错误不止一遍,这使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坎坷。善于总结是成功的基础。及时总结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得失成败,是保持强劲动力的有效途径。成功的人士不是不走弯路与错路,而是少走弯路与错路,特别是在走弯路与错路后懂得及时回头,纠正错误,以利再战。所以我们在经过失败之后,应该从失败取得教训,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并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我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就是“失败者成功之母”。而毛主席在文中又提到了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然后再去实践。我们不应该对现有的认识感到满足,因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哲学升华。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篇实践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依然会在党内生存下去,依然阻挡着我们继续前进。因此,可以说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我觉的这篇文章不止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读《实践论》有感11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能够浅层次思考到毛主席的对于一些关系的认解。也对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了一些的见解。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我们一切缩影坚持的真理。

读《实践论》有感12

  最近我有幸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一文,虽然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深刻和难懂,但是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觉我还是体会到了一些道理,有一了些关于自身的收获,体会到了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提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对于某些事明明并没有自己做过,却在那大谈其说,但是他们说的时候确实没有根据的,没有底气的,有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说的是不是对的,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说了事情的一二,就开始将这种见解传授给更多人。总之,这种做法具有错误性。作为一名学生,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学习,比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光光只是对书上的总结性知识点进行背记,或者光光只是听老师所说的知识点或者记住同学口头教你的结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肯定不能很好的就将这些知识运用到题目的解决之中。只有在我们自己亲自动手,对这些总结性的结论进行证明,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在作业或者考试的过程中更好的应用这个知识。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还提到所谓“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认知”。感性的认知就是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联系,看到更加深一层次的东西。就比如数学上我看到limx→∞(1+1/X)x=e不应该只是看到这么一个极限的表象,而是应该看到这个极限的本质是无穷小的无穷大次方的极限是e这么一个事实。这样在我们在作业和考试遇到这样类似的形式,就可以联想到“无穷小的无穷大次方的极限是e”这个知识点,然后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不管它的形式做出怎么样的变化,它的本质就在这里。

  毛主席在《实践论》也提到说:“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对这句话我具有很深刻的感想。一个理论在一个阶段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到了另一个阶段,这个理论可能就是错误的了,如果我们不能即使的根据实践对这种理论进行新的改进,而是还将这种理论生搬硬套的运用到实践中,那么我们就会尝到一些失败的经历。这种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情是常有的,就连毛主席自己也犯过,毛主席在秋收起义中企图学习前苏联运用城市包围农村的形式以武装夺取政权,但是经过分析总结得出,我国的当时国情和前苏联时期不同。我们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在广大的农村。要想取得政权,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所以就有后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所以我们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形式不断地根据实践改变思想策略。

  《实践论》一文,让我受益匪浅。

读《实践论》有感13

  在偶然之下读到一本哲理性较强的书给予我较大的思考与启发,书名为《实践论》。在我阅读及搜集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就实践一词而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称之为最基本是因为人类的衣食冷暖都取决于生产活动,而经过生产活动,人类可以以此最方便地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果失去生产活动,实践活动无法解决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阻碍了人类获取知识,得到认识。

  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得到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的认识,并进一步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神农以身试毒,尝遍百草得到植物的药理知识,并且证明哪几种药植可以混合达到更好的效用;李时珍通过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这些名人无不是通过实践得知真理,通过实践真理再进一步扩宽认识。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注重暑假打暑假工的原因。

  同样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例如一道数学难题,只有在纸上不断的演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一杯无色无味的液体,只有在亲口品尝之后,才能知道是白开水还是加盐之后的盐水;一朵路边的无名小花,只有亲自闻过,才能知道它的芬芳。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得到真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说明真理年近八旬,不顾体弱多病,他亲率助手们到京郊做实地试验。他措绝了助手们的劝阻,亲自上机器,握着冰冷的铁手把,屏住呼吸,紧攥铁把感受着力的大小,密切注视仪表数值的变化。最终证明了地应力的存在,实验成功了。扩大点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做的道路探索,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最终通过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影响力的增强都验证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才能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实践论》有感14

  《实践论》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在三十八岁时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里面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又应该怎样的去实践呢?

  自高中时我们开始了解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论》向我们解释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认识并了解事物。我们想要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逐渐的去挖掘、去深入、去剖析,由局部到整体,注重其客观性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不要想着走捷径,通往真理的路程往往是曲折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是非对错,每当这时我们就会疑惑如何去辨别。然而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呢?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判断方法,二是由于在这个时代,眼见未必为实,耳听也不一定是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这些是非对错呢?去实践吧。用你的亲身经历来判断,用你的所知所感来抉择,冷静的思考尤为重要。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照骗”和“见光死”。人们在网络上交友,凭着对方的照片就敢于义无反顾。有人说颜值就是实力,颜值就是资本。相由心生这个概念让人们容易对容貌姣好的人产生好感,又或者谁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但如此种种都抵不过“丑媳妇终究是要见公婆的”。你我相见之时便是分道扬镳之日,网友见面打破了他们对对方的幻想。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当然,并不是每个网友的会面感受都是糟糕的,其中也不乏美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论》告诉我们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在变化发展着。用政治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实践论》提供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方法。时间和实践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实践需要时间,时间能够证明实践的正确与否。故当你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停滞不前的时候,不要焦急,时间会给你答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呢?老人们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实则反映了被岁月洗礼过了的他们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不愿意听从老人们的话的,他们往往要拼的个头破血流,通过实践来得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谁不曾有过一段青葱岁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中的话,这样一位满怀爱国情的前辈直至生命临近终点仍不忘国家、不忘民族,鼓励人们通过革命去为人民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大师们通过实践证明出来的。

  读完《实践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读《实践论》有感15

  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它是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凝结了社会意识,能反映社会的现实,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阅读红色经典,汲取红色营养与智慧,让我们前行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成功。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造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说空话;付诸行动,不做空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读《实践论》有感】相关文章:

读实践论有感11-07

实践论读后感05-09

实践论读后感02-26

《实践论》读后感03-24

《实践论》读后感4篇04-27

实践论读后感2篇03-21

实践论读书笔记02-15

【优】《实践论》读后感7篇01-25

毛概社会实践论文02-14

[推荐]实践论读书笔记13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