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书笔记>《青春》读书笔记

《青春》读书笔记

时间:2023-11-24 07:26:0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春》读书笔记[实用]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春》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春》读书笔记[实用]

  《青春》读书笔记 篇1

  我一般不大去读校园青春爱情小说,总感觉大部分都是一个套路,很浅俗的东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它不像铁凝的文字那样在深深地痛里流淌着深沉而又崇高的大爱,也不似路遥手笔那样酣畅淋漓,在平凡的世界中孕育着伟大的灵魂,读过之后荡气回肠。它是小温馨的,很多情节让我们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

  读的过程中,字里行间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抹不去的'惆怅,这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呢。我觉得文中有句话很经典,“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那只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当初他给过怎样的承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永远比女人现实而理性。

  在男人的世界里,女人其实只是一片点缀的白云,他偶尔会赞叹它的无暇和美好,也会对它留恋,但决不会为了它而放弃浩瀚的天空。当然,还有更聪明一些的男人,可以踏着云彩叠成的阶梯一步登天,又或者在风雨来临之前,希望在云下得有片刻安身之地。”是的,林静和陈孝正为了事业可以弃郑微而去,让她品够了爱情的苦酒,郑微的青春里有太多的眼泪是为他们而流,每一次她都真心付出,每一次都逃不过他们给她的劫难。她就像只受伤的的小鸟,躲在僻静的角落黯然泪流。在她生命最重要最美好的年华里,他们两个都玩起了缺席,他们从未考虑她的感受,或许是太高估于她的能力。对女生而言,的确很残酷,却也很现实。阮菀,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曾受到众多男孩子的追捧,把爱情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最后还是死在了追寻爱人的路上。

  不管怎样,辛夷坞还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了小说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局。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情节吸引人,语言充满魅力,更应该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有共鸣,在大悲大喜中能够超脱,获得升华。亦能在平淡中体会到简单的幸福,一种温馨。所以推荐大家看一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起感受青春年华里的泪雨伤痕。

  《青春》读书笔记 篇2

  《青春》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角青豆与渡边在废弃工厂里偶然相遇,两人不打不相识,很快成为好友。不久,青豆开始与同居中的女孩豆豆和渡边分手,但豆豆却对青豆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青春的主题贯穿始终,展示了青春期的困惑、挫折、迷茫和成长。作者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心理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核心主题是青春的探索和成长。青豆在小说中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少年,他试图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同时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与豆豆的复杂情感,以及与渡边的友谊,都成为他成长的催化剂。他的.成长历程中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青春期的孤独和疏离感。青豆和豆豆的关系充满了孤独和疏离感,他们试图通过彼此来寻找认同和理解,但最终却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属感。这种孤独和疏离感在青春期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深被青豆的坚韧和勇气所打动。他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坚韧和勇气不仅体现在青豆身上,也体现在每一个读者身上。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信念,勇敢面对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

  总的来说,《青春》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示了青春期的困惑、挫折、迷茫和成长。通过青豆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青春》读书笔记 篇3

  一、王子公主的童话

  每个女孩子的心中,都曾把自己幻想成童话里的“公主”,怀揣着七彩梦想,等待着那个宿命中的“白马王子”。但,我们往往只能猜中开头,却猜不中那结局……郑微是幸运的,她少女时的梦想最终成为了现实,她期望嫁给的那个人最终成为了她的丈夫。正如她送给林静的那本《安徒生童话》,她真的成了童话世界里那个令人艳羡的公主!但尽管如此,她从十七岁少女怀春到达到自己的心愿,其间所经历的波折也是她不可能猜中的。

  二、美好的“公主时代”

  大学时代应该是一个女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吧,青春在这个时期肆意地绽放!就如文中的郑微,她美丽、年轻,不解愁滋味,身边还围绕着一群把她视为“公主”的好朋友。追求者中,许开阳是物质条件最好的,但是,郑微却不爱他。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太容易得到的,反而不会去珍惜。她视许开阳为“哥们”,其实女孩子能有个“蓝颜知己”是幸运的,只是,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尺度并不好把握。就像是尽管郑微是多么想和许开阳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她能做到,许开阳却做不到。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爱她!一个人,怎么能和自己爱的人成为朋友呢?如果可以的话,也只有一个原因——还不够爱!

  三、大胆说出”爱“

  陈孝正,是第一个敢“漠视”公主的人,正因为郑微平日被“宠坏”了,所以反而敢于漠视她的人才能够引起她的注意,也许,少女时代的女孩子就是喜欢这种“坏坏的酷男孩”吧。是什么能够使一个无忧无虑的公主变得惆怅满怀、泪流满面?是爱情。是的,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不是你了。当郑微爱上陈孝正的时候,她再也不是单纯的小公主了。有人可能会说,郑微是幸运的,陈孝正最终接受了她。但我却想说,不是因为她幸运,而是因为她够勇敢!她心里清楚她爱他,于是,她大胆说出了”爱!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对的!郑微在她人生最灿烂的时候邂逅了一场浪漫而美好的爱情,这是多少女孩心驰神往的。但,由于青春年少,由于意气用事,往往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却不懂珍惜,直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大学时代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不问房子、票子,不问父母、资产,只关乎爱与不爱!

  青春年少时,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勇气!这就是青春的颜色,纯净,而不失绚烂!

  四、“爱他”还是爱上“他爱你的'感觉”

  如果说郑微最爱的人是陈孝正,那林静呢?郑微爱林静之于郑微爱陈孝正,孰多孰少?林静,七年之后出现在郑微面前的林静,成熟而优雅,对郑微爱得无可挑剔。陈孝正能给郑微的,他都能给;陈孝正不能给的,他也能给!郑微到底是又一次爱上了林静,还是爱上了林静爱她的感觉?随着年岁的增加,女人对“安全感”的要求会逐日增加,这一点,林静能给,陈孝正却给不了,他连自己都没有安全感,何况他心爱的女人呢?

  五、患得患失

  当郑微把自己和感情全然交给林静的那一刻, 她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直到此刻,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公主了,她也和普通的女子一样,心中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因为林静太过于理智和冷静了,她害怕,发自内心的害怕!

  “你爱我吗?”当这句话从郑微的嘴里脱口而出的时候, 那一刻,郑微的眼神一定不是当年的骄傲和光亮,而是充满了忧郁和伤感。也是在这一刻,郑微彻底和她的懵懂的少女时代说“再见”了,她完成了一个少女到一个女人的华丽转身。

  六、完美的结局

  小说里的结局是完美的,女主人公最终嫁给了她少女时就想嫁的人,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 林静给了她一个完美的家——也许小说的作者是那么渴望完美,但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小说里的后部分对陈孝正的描写我也不是很喜欢,经历了出国之后回来的陈孝正不仅依然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反而比以前更加的令人无法理解,也许是作者太想郑微和林静在一起了吧。

  七、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什么,是痴,是傻?是累,是痛?它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抹不去的那道最亮的色彩,是我们回忆时不易觉察的嘴边浅浅的笑,是我们午夜梦回时枕边的泪痕,是我们用尽所有力气也留不住的手中的流沙……

  年轻的朋友们,请珍惜青春,把握青春。

  《青春》读书笔记 篇4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在公司开展的“担当?奋斗”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中,我阅读了俞敏洪老师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本书,我也仿佛和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进行了一次谈话。同样是农村长大的我,和俞老师有许多共鸣。读这本书,不仅让我获得了启发,增长了智慧,而且让我忆起了自己曾经奋斗的青春,不禁感慨万分。

  在书中,俞老师说到,有两件事情带着他走到了今天。一件事情是他始终为了进步而努力,另一件事情就是他始终有阶段性目标。掩卷回忆我的成长经历,似乎也是如此。

  据妈妈说,我小时候如果看到妹妹不好好学习,就会说她,“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挑大粪。”“不好好学习,将来就穿不起皮鞋,只能穿布鞋。”不知道是妈妈的杜撰,还是小小的我真有那样“先进思想”。小学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好朋友送我的日记本扉页上写着“祝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自此,意识里植入了上大学的理想。

  上初中后,自己更加努力。常常是学到深夜,妈妈睡醒了一觉,发现我房间的灯还亮着,于是心疼地督促我,“早点睡吧!”尽管那时候升学率很低,我不仅当年考上了高中,而且以全校第四的好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

  上高中后,距离考大学的目标也更加近了。“无须扬鞭自奋蹄”,我算得上是全校较早看到初升太阳的几个学生之一。进入高中后,课业量的增多,难度的加深,让我的学习一度处于困境。一幅漫画激励了我,画中一个人在挖井,可是许多时候都是只差那么一点点,他就放弃了,虽然挖了许多,却始终没有挖出水。我告诉自己:我要坚持不懈一直挖,直到出水为止。咬牙走过那段最黑暗的阶段后,我的成绩也不断提高了。

  九十年代初,邮电事业方兴未艾,邮电的各个专业成了高考报考的热门专业。我的高考其它志愿都没有报“服从分配”。“背水一战”、“不成功则成仁”,是那时候脑袋里强烈的想法。好在,最后成功考上了北邮。

  俞老师说:“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老天不经意加在我们身上的困难,以及面对这种困难我们所采取的态度。”

  进入大学后,我又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在许多同学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甚至可以编出简单小程序时,我甚至都找不到电脑的“power”;体育课选修健美操,别人能够轻松舞动,我却连鼓点都听不出;在别人自由活动在乒乓球台前,我却连乒乓球的玩法都不清楚,以为和羽毛球一样,球过来就要打过去。在高中,一切以成绩论英雄,而在大学里,则要看学习、体育、文艺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我强烈的意识到,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和别人的'差距太大了。这时候的我,并没有因为自卑而退缩,而是尽可能的参与、参加各种活动。令人欣慰的是,从最初的丢人,丢着丢着,就不丢了。大学生活,让曾经土里土气的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里有地域文化的原因,更是我不断自我努力,自我提高的结果。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20几年来,我一直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期间,我从事过技术员、综合员、报账员、项目经理、分公司副经理、工程建设部副主任等多个岗位工作。每个岗位,我都认真对待。在从事报账员、综合员、项目经理工作期间,我认真记录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在财务部尚未出结果前,按照公司奖金分配办法,我提早计算出了部门的奖金,让部门人员当年就领到了奖金;我总结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同事自主研发了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在担任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期间,分管经营管理工作后,我多方协调,校正工程结算中安全生产费的取费基数,公司每年因此多获利超百万元;与省公司结算工程款,项目多而杂,需要足够的耐心及细心。涉及工程公司项目结算问题,各市若有什么问题,省公司甚至会让他们找我解释。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为提高履职能力,我也一直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获得了吉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通过国家一级建造师考试,具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

  回首四十几年的漫漫人生路,虽然自己并没有多么宏大的目标。但是,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时刻没有放松自己,始终在奋斗并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青春》读书笔记 篇5

  因为学校的特别要求,我和妈妈来到书店购买一本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读书笔记1000字。在书架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青春之歌》这本书,也许是因为自己也处于“青春”的阶段,就把它买回了家,花了两天的时间,我把《青春之歌》读完了。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写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红色经典小说。这部书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林红、江华、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一批年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当时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母是一个农民,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她憎恨害死她母亲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这本书通过描写林道静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业的`艰辛,展现了一段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风貌,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革命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在《青春之歌》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林静道对党真挚的依赖,像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了她的像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爱国之情,领略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这种炙热的情感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她的成长表明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

  我们听惯了很多关于爱党的吹嘘和豪言壮语,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屈指可数。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远离了革命时代。有些人甚至认为聚会与他无关。现在我们有钱了,不在乎任何一方,但他这么想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我们和平富足的生活是我们党奋斗的结果。没有党,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

  《青春》读书笔记 篇6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那是一种莫名的共鸣。七堇年用她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了一段每一个学生必然经过的心情。我想,那必是心中经历过许多的人才能那么有感情的写字,写每一个少年心中透彻的疼痛。

  如今,想着寻一本再写青春的书。郭敬明有太多的儿女情长,韩寒与现实逼得太近,并且他已然结婚生子,青春早已不再适合他,80后的代表,唯独七堇年让我不忍心的一读再读,找寻那段看似消逝的青春。

  记得那是高三,为了学习整日不知所谓的忙碌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早已习惯,早上早早的起床,到操场上排队跑操,然后是食堂人山人海的拥挤。不过这些都是些不值一提的过程,重要的还是趴在教室里一整天都不舍得动一动,哪怕是上趟厕所都可以简单的省略。老师总是不知疲倦的提醒着这是重点这是难点,而这是去年刚考的知识点。我们都是为了那个夏天而没日没夜的所谓奋斗着,毕竟那场考试关系了你的未来你的前途,至少当时的我们是那么想。时间就像沙漏,无论沙子再多,也终有漏完的一天。不知不觉的冬天已过,夏天在春天的滋润下悄无声息的走进了课堂。孩子们开始脱掉重重的棉衣,然而,脱不掉的是对考试的期盼与恐惧,与其说是恐惧倒不如说成是对于未知的神秘的好奇。那时的我们对于高考总是有着好多好多的好奇,每每听到老师提及高考任何的信息,总是抬头仔细的听着,就连听课也没那么认真过。

  或许人就是这样,对于未知总是有着不竭的探寻动力。那天终究来了。考试前几天下雨,以为那天会好心的凉快些,没想到还是那样的酷暑。三天很快就过去了,好像没什么感觉的就这样过去了,现在想想,之前那么久那么久的准备好似没了作用。

  三天,一生中再也不会有的三天。 一路走来,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小学到初中。我们的人生就这样像被规划一样毫无差别的拷贝着,观念在那,传统在那,我是农村孩子,逃脱不了传统的观念。你上了大学,你就有了出息,好像很简单。

  从小学就开始,自己的意识里就被灌输了一个理念,你前18年的努力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上一个好的大学。至今我仍不解,当时所谓的好,到底怎么样的大学才算好?

  而今,再读《被窝……》,那时只为有人理解的心情还那么清晰,历历在目。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这是多少学生曾有过的经历啊。把自己无处倾诉的话写一本本厚厚的日记,上面写满了苦痛麻木,还有当时青涩的感情。没办法,找谁说都觉得有些不应该,只好自己默默的写了一本又一本。

  其实我们正在用自己切肤的经历书写着自己的青春。青春不可替代,但,我们都有同感。 “看,在这个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这么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

  以这样的年纪来谈生命,有些不可信。我们总有那么的多的话想说,有时却不知从哪里说起。就像生命,一个大到无从下口的话题。

  生命是一个整体,青春是生命中不可或缺不得不经历却早晚要漫过的阶段,而长大,将一段又一段的`生命连接,充实了整个人生。

  而我们,正在长大…… 我不喜欢《远镇》中的十禾。她有着同龄人的叛逆,但这叛逆却有些极端,我想她是开心的,她终于了却了尘世繁杂的乱与内心无法平息的孤独,唯一舍不得也只有堇年。但生命于我们真的有些珍贵,那是从无到有,从来生到未知的轮回。一个生命的诞生必有其诞生的意义,了却了尘凡,却平添了其他人无辜的眷恋。我欣喜,十禾抢救了过来。或许小七真的不舍得让人那么伤感,让故事的情节多少有了些庆幸。而后,便没了十禾的消息。

  一个人原来可以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如此简单的过去。只留下回忆。 我喜欢《蓝颜》中的兰子君。很好听的名字,君子兰。 那时,堇年早已把情节推到了大学,像极了我们的生活。子君常常逃课,以各种想不到的理由逃着可有可无的课。或许老师看到这不免有些不乐意了,怎么能逃课呢。但这就是青春,懵懂冲动的青春。

  子君会轻易的爱上一个跟她相处不久的男生,会忍住痛苦的做一次一次的人流。然后会和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逃着自己不想上的课。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一种坚强,一种敢于面对生命敢于面对冷眼风语而毫无顾忌的勇敢。

  “很多年之后,她说,耀辉,你是唯一一个与我一起吃饭却是我付账的男人。就凭这,我们一开始就玩的不是那种游戏。”

  文中耀辉觉得自己爱上了这样一个女人,那种打心底起来的爱恋是任何世俗都不可阻挡的。然而子君是明智的,她委婉的拒绝,她说他跟别人不一样。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横扫了一切无知无畏的遐想。题目或许早已告知了你这篇文字的大概---蓝颜。 “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这是一种游离与爱情与普通友情之间暗淡荒芜却又不能丢失的情感,他们不会相恋却从不会背叛,这便是蓝颜。或许,这世间因为有了太多的背叛,所以才多了那么多遥远简单却又朴实的梦。

  青春时代的梦总有些单纯干净。少了些世俗,金钱的异味,却也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怕艰险。曾写了些许不能称之为文字的文字,也曾伤春悲秋把自己的小情调附之笔端,毕竟那是一种诉说的冲动,我不想把它放在心里真的做一个遥远的梦。我执拗的相信着,生活会改变。 因为,我们在路上,在成长这段不容分说的路上……

  《青春》读书笔记 篇7

  《青春》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一个青年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饱满,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残酷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主人公的坚韧和毅力深深打动。他在困境中寻找机会,不断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他的人性光辉也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善良、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青春》不仅是一部关于青年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生活和人生态度的探索。它让我更加明白,人生的道路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比较这本书和其他作品时,我发现《青春》更注重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的描绘。这种写法使得人物更加真实、立体,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青春》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会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了解人性、寻找自我、理解生活的人们。

  《青春》读书笔记 篇8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自己身无分文同时内心迷茫地徘徊于学校书店的某一个角落,好像置身于那样一个看起来无比神圣的地方就能找回当初那个无知且努力的自己。

  徘徊之间被《谁的青春不迷茫》书名吸引了,翻看封面“一个奋斗小青年的逆袭人生”,这不正符合我现在的情况吗?自己是以优秀的分数考入高中的重点班,可由于过于放松不够努力,成绩一落千丈。巨大的落差让自己无所适从,只是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

  就这样,我买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

  书的内容是刘同从大学时代到进入职场,从北漂到职场达人期间十年的自我对话。在父母亲的反对下,他报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每天绞尽脑汁,努力写作,投稿。只想有一天告诉父亲,你的儿子并不差劲。想要证明自己没错,想让父母觉得骄傲,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理由支撑着他坚持不懈努力着。试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开始,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习,考的分数名次也都是给他们看的。直到后来,我们发现周围的朋友们也在不停的努力着,不为别人,为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因为暂时看不到成绩,或许是真的没有成绩,但总之,我们缺乏与自己的沟通,所谓心灵的自问自答。作者刘同在进入大学时,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去通宵玩电脑游戏,他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每一张相似的脸庞,心里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适时的自我对话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趁我们还年轻,趁一切还来得及。生命太渺小,幸福却太触手可及,但是没有谁能够去好好珍惜。年轻时没来得及向自己骗过的人道歉,没来得及向暗恋的姑娘表白,没来得及……,一切都是遗憾,病入膏肓,想的恐惧远远大于做的恐惧。犯错和失败是年轻的资本,但我们要在这短暂的青春里尽量减少犯错,减少失败。趁一切还来得及,看上了就追,相中了就买,喜欢就立刻做。因为心甘情愿,所以理所当然。宁肯作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地回忆。同时,在这短暂的青春里,我们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蹉跎,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多多与家人团聚沟通,好好相处。

  关于命运。冯唐说:“姑娘站在那,我在这,姑娘迟迟不过来,这就是命。我收拾好自己,带着玫瑰和电脑走过去,这就是认命。”刘同说:“喜欢上一个作家,这就是命。发现他的书不能打折还坚持买就是认命。如果找到其它的方式来优惠自己,这就是和命运作斗争。”所谓认命,不过是看清现实,不再固执,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于这红尘之中。无疑,我也是靠理想生活着的人类。现如今,反鸡汤盛行,所谓的鸡汤脱离了治愈系。一些人不再相信鸡汤,可我们终究是要面对生活,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顾城说:“一个人,必须有太阳。”能鼓励你的人,只有自己。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光和热。

  友谊就像尿裤子,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但唯有你自己才能感受得到尿裤子带来的暖意。听起来好笑,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歌词写的那样“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人生短暂,知己难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志趣相投的事情。我就有这样的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去了刘同在郑州的签售会。相反,刘同也告诉我,冷漠和淡薄是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反击。你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你,那就尽量不让喜欢自己的人对自己失望。

  看这本书时,莫名被一首小诗所感动。“或者是明天,或者是梦里。我重新念起我最爱的诗。我独自一人,感动了所有的风和日丽。”——宫傲《或者明天》。说是矫情也好,说是做作也罢,就是莫名的喜欢。

  每次写一些东西,总是会背离原来的中心。好比这个读书笔记,一开始,我是想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突出这本书在我生命最合适的时间出现于某方面拯救了我的人生。现在看来,这是一篇完完全全的散杂文。人生也是如此,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每一个小小的人,都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最美丽的邂逅,是遇见一个个有故事的人,从他们那里看见未知的世界,还有,发现自己内心未曾见过的力量之光。我很幸运。遇见了写故事的刘同,从他那里看到了未知的世界,发现了自己内心未曾见过的力量之光,学会了好好去成长。很多人闯进你的生命里,只是为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匆匆就走。感谢我们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教会我们的那些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遇之人,皆有取舍。希望下次我们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相遇,你说你很好,我说我也是。

  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我们都一样。向着光亮那方,变得不一样,学着坚强。

  《青春》读书笔记 篇9

  《青春》一书,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青春的主题,让我们对青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到青春并非只是一段年龄,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永不言败的生活态度。

  书中详细阐述了青春的精神面貌,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同时也揭示了青春的矛盾和迷茫。青春是充满热情的,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正是青春的真实写照。

  我对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青春的描述。青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挑战的接受。青春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这本书提醒我们,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不是桃面丹唇而是深沉意志,是炽热的`感情,是执着的追求。

  书中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内容深入人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青春的价值,并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在书中,我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那些与我有共鸣的人。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我对青春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生活的新视角。

  书中的一些关键点让我印象深刻:青春不是指年龄,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青春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青春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青春是一种执着追求的态度。这些关键点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

  总的来说,《青春》这本书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青春的主题,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以及对青春深入浅出的理解。但我认为,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在论述中可以更具体地展示青春的各种面向。我给出的总体评分是4.5分。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寻求对青春有更深理解的人,我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青春》读书笔记 篇10

  《青春》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角德语教师古斯塔夫在保加利亚旅行时与青年水野博接触,逐渐发现水野的秘密,并最终揭开了一个庞大的跨国犯罪组织的故事。

  水野博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存在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他的身份神秘,行动诡秘,而他的动机和目的更是让人捉摸不透。作者通过他的'角色塑造,展现了青春期的迷茫、孤独、探索和成长。

  古斯塔夫的角色则是一个观察者,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水野博的行为,他的疑惑和困惑反映了青春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古斯塔夫的困惑不仅来自于对水野博行为的困惑,更来自于对自身青春的回忆和反思。

  在《青春》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水野博的秘密和他的行为,象征着青春期面临的复杂和混乱。而古斯塔夫的观察和反思,则象征着青春期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村上春树通过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青春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面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问题。他以古斯塔夫的观察和反思为切入点,引导读者思考青春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青春》是一部深刻探讨青春期主题的小说,它不仅展示了青春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更展示了青春期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和成长来克服这些困境和挑战。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春期,更好地面对我们自己的青春期。

  《青春》读书笔记 篇11

  活在当下,这样的说法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但是却很少有人去真正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它真正的意义。我也是其中一个。我总是在下决心,在做着与自身的实际行动相悖的无用功。我总是在幻想,似乎我的生活就是存在于我给自己设定的期望值之中的。但是我的行动却只是基本停留在幻想中,没有实际的行动,好高骛远。这一直是我难以改变的自身最大的弱点。我总是在责怪自己、抱怨自己为何这么懒惰,但却没有改正。但就如同金兰都先生在《因为痛,所以青春》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一样的,我正在享受这一懒惰的过程!这太可怕了,对于一个正处在大好青春期的我,可能还有很多一部分人来说。

  懒惰,是一个习惯。正如同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这样的`说法很可怕,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这只是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没必要殃及到别人。”但是我们之中确实有人正在像我一样这么做啊!非常遗憾地表示,我很为这些我浪费掉的不能再生的时间感到可惜和唏嘘。我想做的事,一直没有做到的原因就是我认为自己有无数个明天去拖延,而这些“明天”不正是我正在虚度的今天吗!读一本有益的书,让我现在正视自己的缺点,我感到非常庆幸。书籍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它可以让你懂得或者更好地去诠释你所迷惑的、混乱的一切人生观,从而使一个人成长。金兰都教授的这本书,对每个像我一样的刚成年的人所给予的启示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改变我的习惯,让我向更正确、更明朗的路上前进。

  我经常认为自己的人生跑道比起同龄人已经晚了太多,但是书中所指出的“人生时间”却与我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它是这样描述的:假如一个人能够活到80岁,将这一生设定为24小时,那么刚刚大学毕业的24岁的人,将处在一天中的什么阶段呢?是温和煦暖的早晨,还是无限好的夕阳西下呢?答案是,正处在一天当中的早晨7点12分!神奇吧。我们可以以此类推,一位刚刚退休的60岁老人,正处在傍晚6点。正是美好的夜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刻。这样的话,按人能活到80岁来说,一年相当于一天中的18分钟。这样看的话,我们的人生时间确实变得比我们预期的宽松不少。所以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追逐,去学习。

  看过书后对我的启示真的非常大。几乎全部内容都是我所经历的、困惑的。教授也给了非常得益的指示。例如把生活中的时间调整利用,把上网的时间改为读报,把鸡肋时间好好利用起来,把已经成为习惯的那些恶劣的习惯统统改掉或者尽量减少,从而做些对自己说能力提高有用的事......那些人生经验和告诫会一直提醒我激励我将自己时刻管理好,也对以后的人生有更加形象和生动的认识和准备。

  我想这本书这么令全世界的年轻人都为之感动的原因就在于,金兰都教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的问题,并给予我们更明确的解答,使我们更正确的看待我们的人生,并更加努力地去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不为任何人。他比我们都更加了解我们的青春,也比我们都更加会去省察自身。更重要的就在于,他并不是一味地去以一个师长或者一个长者的身份去对我们进行说教,而是通过诉说这样的方式来使我们更加印象深刻。并且会在书中不断反省自身的缺点,毫不避讳。也许正如书中写到----正确利用屈辱,有一天它会为你保驾护航。

  《青春》读书笔记 篇12

  春节小假,读了韩寒同志的《青春》,对韩寒有了全新的认识。还记得在青春懵懂的岁月里,“韩寒”对于我来说,是我们80后那一代人中一个特立独行的符号。

  我所知道的他因考试不及格留级而最终主动退学;也是他,中学时代发表了个人小说《三重门》……这样的一个“神人”在我们这代人中口耳相传,对于他的作品也是顶礼膜拜。在这个一切以标准化制度为模板的教育体制中,他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异类”,是标准化流水线以外的产品。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似乎读过他的《三重门》,但是对于这部作品印象不深。而如今当捧起他的杂文《青春》时,不禁被他文章中不拘一格的文笔与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所感染。他的杂文比小说更佳,或许是杂文这种形式使得他的观点更易表达,情感更易释放。

  我想这就是杂文的魅力,它使得人们在一个没有太多藩篱的空间中可以以“自我”为本体进行较为自由的表达。但是在自由的表达中如何把自我的观点进行透彻的阐释这是不容易的,韩寒无疑做到了这点。

  一、内容:他不仅仅是一个愤青

  最近韩寒与方舟子的代笔之争闹得轰轰烈烈,以“打假”霸主闻名的方先生最近质疑起了“文学天才”韩寒的才华来,两人你来我往战火不断升级。一位是坚定地要把文学青年“拼爹”的不羁才华公布于众,另一位则是要坚决地捍卫自己的个人权利……这场战争不知以何种场面结束?

  不论这场战争以何种结局落幕,我不免有些悲哀。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再相信什么了。衣、食、住、行哪一个不被打假?甚至于一个人的才华也被质疑。我想任何一个读过韩寒作品的人来说,都不太愿意相信他的作品是代笔完成的,特别是对于80后的我们。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迷茫、挣扎、希望都在他的文字中,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正如《青春》序言中的结尾所写的那样:“这里没有末路,你从不曾孤独”。

  《青春》是一个青年人对生活点滴小事所作的注解,是对周遭社会的感知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疲惫不堪的生活状态,为房子车子的每日奔波,以及点缀我们生活大大小小的热点问题。

  它确实是作者的青春,也是我们所经历的青春。

  《青春》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于他自己以及同龄人的生活短篇,更是对社会众多问题的剖析与反思。我认为这种反思不是仅仅是停留于一般意义上的“愤青”,而更多的是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我在读这部杂文时,总是会有一种“我想说的话被说了出来”的感觉,可见在作者的文笔下我们基于某一共同体验的事件或经历得到了共鸣。不仅如此,我又常常为作者如此透彻地剖析一个问题而感到由衷地折服,他往往比我想说的话还要多一层意义在里面。

  这层意义是什么?我想就是他超脱出了一般“愤青”撕心裂肺的呼喊,而是更为精准地看到了事情的根,看到了本质。在这层本质的意义上他的文字多了一份内敛,少了一些浮躁,文章的思想多了一份深度,少了一些感慨与惋惜。

  比如:他在杂记中的第一篇文章《青春》里这样写道:“这个世界没有第三者,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表达,但他不仅仅停留在这里,他在后面继续写道:“也许唯独是在跳楼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才有所体现,那就是被当作一个生命被提起和记起,可惜现在又变成数字了。”这简简单单52个字包含了什么?包含了作者对于富士康员工的价值在哪里的探究,在哪里?在跳楼的一瞬间,但是转瞬即逝又都化为虚空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被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的生产流水线的挤压,从另一层意义上也是当下众多年轻人在整个社会的现状。他们都是一个个数字,他们也都为着一个个数字忙碌奔波。

  诸如上述的文章在韩寒同志的博客里还有很多,这些文章总能引发群众的积极响应并引起一系列的热议。为什么?我想,大概是他总能从一个微小具象的事情中看到更多,想到更多,而我们这些忙碌的人借由他的文字不仅仅是寻找感情上的共鸣,更多地是寻找到我们已经逐渐丧失的存在感,寻找我们没有看到而被他一一捡起的生活的“真谛”。

  二、表达: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记录者

  对于《青春》里韩寒的表达我是非常喜欢的。因为对于一件事情他总会从一个你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解读,这样在阅读时常会使人或忍俊不止或会心一笑,而更多的时候我则是捧着书为他的比喻,为他的形容暗暗叫绝。

  人们常常将韩寒文字里的讽刺与鲁迅先生放在一起,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战斗士”的形象。但是他的讽刺里多了一丝幽默,多了一些看客的心态。他在记录,他在体验,只是在看客的记录中发了一些无伤大雅的牢骚。这些牢骚或动人,或诙谐,或激昂,就这样一路前行,一路记载,最终结集成册。

  《青春》这一册中,他的特有表达可谓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一册是一系列小杂文的集合,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他自然不用去考虑完整的情节布置,故事的人物设计,整个故事的张力等等。他的插科打诨,诙谐反讽遍地皆是,读起来还真如一支前行的部队一路高歌,坦荡而行。就一个字形容“爽”!

  对于国人抵制家乐福的举动,他用到了“爱国难耐”、“义愤填膺”;对于儿童行乞,他用到了“儿女绕膝”,这些词语使人发笑,但是笑过后又有些许沉重。因为初始你会觉得这些词语用的贴切生动,而后又会觉得与其说贴切还不如说是赤裸裸的表达。

  这样的表达就如同裹在棉里的针,如果你对事件本身看的透彻,你会觉得好笑,但更觉悲恸。是讽刺幽默吗?我觉得更多的也是一种沉痛之感,一种无力之感,以及一种冲破天际的呐喊不得而堵塞在喉部的呜呼声。

  在他整本文集中,这种呜呼声时常环绕左右。他在表述“通货膨胀”时是这样表达:“不过通过乞讨者,我知道最近的确通货膨胀了,几年前给一块钱和现在给一块钱,得到的回馈眼神都不同了。”犀利透彻如此,可谓笔锋尖锐,一针见血。

  我们提到“通货膨胀”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从本体出发进行解释,很少人会从人们的现实感触出发进行表述,更别提会有人会从乞讨者的角度进行演绎。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寒是一位生活的践行者,更是一位成功的情感表达者。他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从体验入手,既细致入微又能另辟蹊径直指人们内心。所以,人们喜欢他的表达,有感于他的表达,更为他的表达方式着迷。

  三、形式:他不仅仅是一位书写者

  《青春》的版面设计非常简洁,颜色的搭配也非常的清爽。白色封面之上青春二字被一条绿色的线条划过。“青春”是一个人的少壮时期,应该是最为青春洋溢,朝气蓬勃之时,这时光犹如一年四季中的夏季,葱葱郁郁,绿色的一切疯狂地生长着。“绿色”象征着年轻人怀揣的梦想,隐含着对世界本能的探索欲望,青春正如那一抹绿色,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蜿蜒曲折而过,留下不同的印记,记载着我们走过的点滴。

  本书大篇幅地运用“绿色”为主色调进行版面设计,无疑与书本内容相暗合。进一步臆想,这可能与作者对青春的`界定有关。它应该就是绿色,它应该就如那一道线条简洁有力,或许这就是所有年轻人想要的走过的青春之路,是我们共同的渴望。

  翻到目录,其设计的新颖独特使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沿袭旧套路,按照章节进来内容的划分,而是以四篇文章集结为一个小集合,再把这个集合中比较重要文章中的观点置于最上方。

  这样的目录设计在我们阅读的一般书籍中是不常见的,它完全按照杂文的内容进行区隔划分,观点是灵魂,置于最高层。从一个观点衍生至一段话,再扩展至几篇文章,合情合理又能把把作者的观点在显目位置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

  杂文的灵魂就是其犀利的观点,短小精悍的论述,作者无疑在目录检索中采用的此种形式使得它的精神内核显露在外,灵动犀利的语言风格是韩寒的利器,以简短一二短句权当提纲挈领跃然于目录之上,其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此,不得不说,韩寒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知道如何最大限度表达的媒体人。起码,在运用“书籍”这一媒体上他是游刃有余,旗开得胜。

  四、情感: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堆砌者

  韩寒同学在《青春》这本杂文的序言中对于本书起名为《青春》有他自己的解释:“这本书名太大,其实不太恰当”。但是,等你读完以后,似乎也只有这么一个词汇能够囊括作者所有的篇章,所有的表达以及所有的情感。

  情感对于写作非常重要。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情感”的表达之于写作有点类似“语感”对于我们考四六级考试。这样的比方似乎不太合适,但是我却从这两样事情中有着大致相同的体悟。

  有时,当你有着不得不抒发的观点时,情感是最好的引导者。在你情感喷涌而发时,语句段落的安排,词汇的选择似乎都不是难题,自然的抒发中灵感也伴之左右,头脑中精妙词汇时常闪现,绝妙的表达似乎使之天然,这不着痕迹的妙语连珠并不是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就可以有的。同样,我们时常在四六级考试客观选择题的作答中,依靠的并不是理性的判断而是语感。许多同学说“我就是读了一下,觉得填这个词最好,这答案纯粹是读出来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感觉,人们在进行阅读时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最为自然恰当的词语。

  其实,说到底,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是一种语言的试炼,中文的写作是一种语言的表达,两者同为语言只不过目的不同而已。既然同为语言,那么在表达上就都要依托于情感与感觉。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在这两件事情中我对“跟着感觉走”的偏执。

  韩寒同学在《青春》中洒脱不羁、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从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情感的自然抒发。一个人无论其写作功底如何的深厚,如果没有情感,那么写作对于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儿;即便是“创新”也只是写作技巧上的升级换代,但绝不能成为一部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佳作。

  作者选择“青春”,正是源于“青春”是他走过的路,也是许许多多80后走过的路。他对于自己的青春,对于周遭朋友走过的道路有着太多的感触,也有着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这也是触发一位作者提笔的最大动机。这情感或许是“悲凉”;或许是“愤慨”;又或者是“无奈”,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情感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而他的表达则是基于这样一种全体的表达欲望。

  所以,他的文字才有如此影响力。

  《青春》读书笔记 篇13

  今天终于读完了《青春》这篇文章,它主要讲述了青春的短暂和珍贵,以及作者对青春的无限感慨和怀念。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和短暂。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那样,“青春是一首美丽的歌,它充满了希望和梦想,却又短暂而短暂”。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它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是我们追求梦想和实现理想的时期。但是,青春也是最短暂的,它就像一首美丽的歌,很快就唱完了。

  文章中还提到了作者对青春的怀念和感慨。作者写道:“回首往事,我才发现,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美好。青春是美好的,但它也是残酷的。它让我们尝尽了成长的痛苦和艰辛,但却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惜。”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岁月。

  除了作者对青春的怀念和感慨,文章中还提到了青春的.三个阶段:少年、青年和中年。少年时期的我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青年时期的我们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中年时期的我们则更加成熟和稳重。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最后,文章中还提到了青春的代价。作者写道:“青春是美好的,但它也是残酷的。它让我们尝尽了成长的痛苦和艰辛,但却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惜。”这句话提醒了我,青春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也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的。只有经历了这些代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生命的意义。

  总之,《青春》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我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每一个读者都产生深刻的启示和触动。

【《青春》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青春》读书笔记11-18

韩寒《青春》读书笔记03-09

《青春之歌》读书笔记08-15

《青春之歌》读书笔记范文10-29

《青春之歌》读书笔记(优选)10-03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书笔记02-1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读书笔记10-11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书笔记5篇02-12

经典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