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8 10:38:2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集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处理思路: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略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展示铁索桥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师描述:大渡河气势磅礴,极其险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不要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就是看上一眼也会不寒而战。可我们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踏着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向桥对岸,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前占领了对岸的泸定城。这首诗就是作者来到铁索桥上心潮澎湃地写下的。大家想读吗?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诗,对照生字表争取读通读顺,想一想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生自由学习

  3、全班交流: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读读作者看到的部分、想到的部分。相机板书。

  三、课堂练习

  写生字词

  第2课时执教时间:年月日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细读诗句

  1、练习读一、二节:

  全班交流: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仿佛回到了几十年以前,他的眼中除了二郎山的白雾大渡河的白浪,似乎还看到了当年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谁愿意读一读作者的想象?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点拨: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朗读

  2、练习读三、四节: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课堂、梨花……

  练读这一节:这一节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和上一节有什么区别吗?

  对和平的向往、喜悦

  谁能把你心中的喜悦表达出来?指名读一读

  师:看到当年的战场成为课堂、战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开遍了梨花,你还能想到什么?

  高楼平地起、宽阔的马路、人们的笑脸……

  再读第二节

  师点拨:没有英雄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幸福宁静的生活,让我们一同高声歌唱!

  齐读最后一节

  二、课堂练习:

  1、组词

  楼()撒()

  数()洒()

  2、你能写几句吗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当年(),

  如今( )。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办、同、两、更、找、法、根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把课文演一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像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从中懂得爱听好话不会有好下场的。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些动物能够在天上飞吗?

  2.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你们认识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3.今天呀,青蛙要搬家啦。(教师板书课题)

  4.指导读题,认读生字“蛙”。

  (1)学生看拼音读。

  (2)试着齐读。

  (3)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蛙”,指名读。

  (5)学生读,自由说怎样记。

  5.再次齐读课题。

  6.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教师归纳梳理。

  (1)青蛙为什么要搬家?

  (2)它把家搬到哪里去?

  (3)结果怎样?

  二、读文,按要求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把生字拼一拼,读一读。读给的小朋友听,看谁读得更好。

  (3)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集体纠错,集体读。

  (2)全部开火车读。

  (3)学生自由的说说识记这些生字。

  3.检查读文的情况。

  (1)教师范读后,学生评议。

  (2)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3)小组读。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学第一自然段

  1.刚才,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读得可认真了,这回你们一定比刚才读得好!再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好吗?

  2.指名反馈刚才提出的问题。

  (1)青蛙为什么要搬家?

  (2)它搬到哪里去?

  (3)结果怎样?

  3.再读课文,找找哪里告诉我们青蛙要搬家,它要搬到有水的地方去。

  4.指名反馈。

  5.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大家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2)指名说说“相亲相爱”、“舍不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雁想带青蛙一块走,可是青蛙不会飞,你们想想办法看怎样能让青蛙飞上天空和大雁一起到有水的地方。

  (4)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学生读文,了解故事的发展。

  四、读文,巩固认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文演一演。

  3.继续学生课文,理解内容,知道青蛙为什么会掉下来,并想像青蛙掉下来后的结果。从中懂得爱听好话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导入,继续学文。

  二、继续学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反馈:青蛙想出了什么办法?

  3.集体朗读相关的段落。

  4.引导想像:小朋友们,当青蛙飞上高高的蓝天时,它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5.是呀,青蛙想出的办法还真行,在课文中找一找,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用线画出来。

  6.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应的句子。

  7.引导学生想一想,当青蛙听到越来越多的人称赞它想出的办法时,心里怎么想?

  8.指名反馈后,说说自己对青蛙这么做的看法。

  9.集体朗读课文。

  三、总结,整体感悟

  1.指名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讨论:青蛙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

  3.集体反馈。

  4.你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引导学生想像,续编这个故事。

  6.指名说一说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呢?

  7.同桌间互相交流。

  四、读一读,演一演

  1.学生自由分角色读课文。

  2.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3.动员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把课文演一演。

  4.反馈小组表演课文的情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指名反馈。

  3.教师强调书写时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完成写好铅笔字、九九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写生字“小、水”。

  ①指名读。

  ②指名按笔顺书空。

  ③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④观察“小、水”两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中间高,两边低,右边比左边高。)

  ⑤教师范写“小”和“水”各一个,并讲解要点。

  ⑥学生复习书写要领。

  ⑦学生描红、仿影并注意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2)按上面的学习过程学写生字“厅、同”。

  3.练习。

  (1)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在书上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3)指名上黑板写这4个字,并集体评议。

  (4)展示优秀作品,提出存在问题。

  二、读读背背。

  1.审题,读题。

  弄清本题有两个要求:朗读与背诵。

  2.教师简要介绍。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叫冬至。从冬至那天起,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一直到第九个九天叫九九。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一首九九歌。

  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这九个九中的气候变化。

  3.学生借助拼音白读儿歌,要求读准读顺。

  4.指名读。分组读。

  5.教师范读。学生听清该如何停顿,并作好记号,同时练习读好它。

  6.简单理解儿歌内容。

  (1)小组讨论解疑。

  (2)教师点拨“不出手……‘冰上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从哪个九开始天气转暖?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练习背诵,可自由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板书设计:

  小 水 厅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了解西柏坡及其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柏坡这个地方的特点和变化。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5)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能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家乡吗?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小朋友的家乡,他的家乡叫什么名字呢?(教师板书课题)

  4.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课题。

  5.指名读课题,然后齐读课题。

  6.现在,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的家乡在哪儿吗?

  7.导入:西柏坡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了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15)

  1.教师范读,学生装一边听一边找生字。

  2.反馈找生字的情况。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自主学习生字。

  (2)指名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

  (4)游戏巩固。

  4.朗读课文。

  5.学生自由读,把课文读通顺。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10)

  1.教师出示体现西柏坡这一地方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这个地方的什么特点。

  2.指名看图反馈。

  3.教师导读:那么课文是臬介绍的呢?请小朋友们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西柏坡这一地方特点的语句。

  4.指名反馈句子,集体读一读。

  5.深入理解句子的内容。

  (1)指名读,其它学生评议。

  (2)指名说一说,读了这些句子后,你对西柏坡有什么了解。

  (3)教师小结并板书:

  石头多

  山窝窝用石磨、石碾

  (4)教师出示石磨、石碾图,让学生感知石磨、石碾的样子。

  (5)让学生说说石磨、石碾可以用来做什么?

  (6)反复读中感知,指导学生读出热爱、自豪的思想感情。

  6.理解含义深的句子。

  (1)教师出示句子:“石磨边走出了新中国”指名读,集体评议。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讨论、交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集体反馈,教师适当引导。

  7.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熟读课文,复习生字(5)

  1.自由大声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出示课后第二题,学生读一读。

  4.要求学生照样子组词。

  5.熟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

  五、布置作业(5)

  1.认读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西柏坡

  bǎi柏 pō坡 xínɡ行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2-27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2-0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05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22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9-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31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24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