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2 08:27:0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三打白骨精》一文节选自吴承恩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自然段)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文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是一篇进行讲读教学的好范例。

  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与其他三部名著相比,学生们对《西游记》所熟悉和了解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另外几部,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没有在影视作品上看过,对故事中的情节和剧情的安排基本上已心中有数。因此教师不需要对文章的作者及人物做多的介绍,可以直接进入课文,按“三变------三识------三打------三责”的思路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对重点词句和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深刻理解、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西游记》视频、音乐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形式有许多种,如: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时代就演变成为小说,其代表就是“四大名著”,你知道是哪四部吗?都有哪些人物?

  引出: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举个例子来说,欣赏视频《西游记》片断,你脑海中会出现谁?为什么?

  人物:师徒四人、白骨精

  《西游记》三要素:情节:三变----三识----三打----三责

  环境: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3、对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有什么要问的问题吗?

  4.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根据《西游记》有关内容改写而来的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生字及新词,自己读一读。

  2.出示本课生字词新词,指名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描红,做到一看二练三对照,一遍更比一遍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又变成(),最后变成(),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2、学生读课文。

  四、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山坡上闪出一个……哭着走来”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2、再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贪婪、狡猾

  (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2、齐读这三个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坚定

  其实,不仅从课文中三变、三打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白骨精的狡猾,文中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地方也能看出来。在哪里?找出来

  3、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白骨精扔下……”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

  着重体会“扔、丢”两词,体会白骨精逃跑的非常快,还故意留下假象,欺骗唐僧,体现它的狡猾。

  过渡: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三)追溯三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

  善良、愚钝

  五、课文小结

  在今天的这一节课中,我们大家一齐探讨了白骨精的“三变”和孙悟空的“三识”、“三打”及唐僧对孙悟空的三次责备,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白骨精的贪婪、狡猾,孙悟空的坚定、勇敢,唐僧的善良、愚钝。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探讨在这看似普通的“三变”、“三打”中,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

  三打三责

  三变

  白骨精唐僧

  六、作业

  1.说故事(任选一题)

  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里人听。

  说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家里人听。

  2.小练笔:

  第三次怒打白骨精后,课文没有写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 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 《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 人气喘吁吁的情形 ,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三课时

  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四、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五、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 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说明: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用“不是……就是……”,“要是……就……”造句。

  4.熟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背诵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度自然,逻辑性很强,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谈养花的乐趣的,逐段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每段的意思。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其余的内容都比较易读易懂。应强化学生自读体味。

  四、教学过程:

  指名分节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思考:找出能概括本文中心的句子。这中心句是从哪几方面来说养花的乐趣的?

  明确:中心句是课文最后一节: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练习背诵第七节。

  1.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养花的乐趣,每一方面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

  学生发言后明确: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第五、六自然段。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第一、二自然段。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第三、四自然段。学习五、六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思考:作者为什么“喜”和“笑”?画出句子来读一读。又为什么“忧”和“泪”?

  画出句子来读一读。为什么把“忧”和“泪”也当作是养花的乐趣?发言后归纳:因为与别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从中得到乐趣。

  (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和朋友们一起赏花,把花分给朋友们);养花也有忧伤,(菊秧被砸死了,全家几天没有笑容)。从养花中体味到“忧伤”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乐趣。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几层意思?第五、六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五自然段可分为三层意思。夸花赏花赠花第五、六自然段之间,侧重在内容上的承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这一句中“当然,也有----”与下面内容衔接起来。这样写,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⑷指名读课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Ⅰ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句子。

  Ⅱ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作者爱养花,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读语句谈感受。归纳:句子

  ①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②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③我只养一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因为爱花,所以爱养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平凡的花也有乐趣。

  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Ⅳ指导造句:不是……就是……读原句:北京的气候……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会忽然闹霜冻。

  了解: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同时存在好几种情况,从中选择两种情况。

  讨论,口头造句:学生互平互议。学习三四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思考:

  ①第三自然短与第一、二自然段是怎样紧密连接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作者是怎样养花的?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③“如此循环……胜于吃药”指的是什么?

  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分别是对什么来讲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小组讨论汇报,明确:

  1)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不过”一词承接上文,然后用“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一句进一步加以补充说明,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句,使上下文紧密的连接起来。

  2)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好朋友——关切)它们;浇浇这颗,搬搬那盆;天气突变时抢救花草。养花能增长知识,从获取知识中得到乐趣;养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从劳动中获得乐趣。

  3)作者有腿病,不利于行和久座,于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颗,搬搬那盆,然后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胜于吃药。

  4)“多么有意思呀!”是指“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这多么有意思呀!”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身心,天气突变,抢救花草,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花的思想感情。

  2.齐读课问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造句:要是……就……读原句: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了解: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假设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那种结果。学生讨论,口头造句评议。

  4.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学习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明确: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全文层次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逻辑性强。过渡自然而巧妙,语言间洁、准确。开头讲“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接着从不同方面讲述养花的 乐趣,最后概括起来总述,点名中心。全文条例十分清楚。

  (3)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①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②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③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④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⑤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⑥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⑦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总结全文

  1.读中心句。

  2.概括中心: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业: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四、五、六、七自然段。

  4.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语文教学的“强势领域”──阅读教学中,已倍受关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落实。而在“弱势领域”,特别是“语文园地”中,人们还是深受“强化训练、专项集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知识与能力上,把手段锁定在反复训练上,师生根据语文园地原有的板块,按图索骥,就题解题,语文园地还是应试“练”狱──毫无情趣。要落实新教材改革的精神,让丰富、有趣、具有人文内涵的园地绽放魅力,教师要肯动脑筋,善于分析园地中的各种题型特点,巧妙整合三维B标,变以往枯燥机械的练习为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基于此,笔者认真钻研“语文园地六”,从以下三方面整体规划,让三维目标在语文园地里“结义”。①顺路径──根据题型特点,重新调整练习板块。由“我的发现”中词语重叠的特点引到“读读记记”,再由词语──对应的特点引到“日积月累”,最后由诗句描绘的自然风光引到“宽带网”。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顺畅,情趣便暗含其中。②新刺激──围绕练习的重点,变换实践方式,新的刺激给学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③巧渗透──在练习中渗透人文体验,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上有不同的意思,认识到词的意思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积累有一定结构规律的词语和优美的古诗句,交流宽带网信息。

  2.过程和方法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区分字义,交流资料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富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相信学生,给予发现。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到语文园地里走一走。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开第98页,读一读第一题中的句子,结合学习伙伴的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2.自选方法,区分字义。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深”与“封”在这些句子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用语言概括,可以用画画表示可以造句,可以组词。只要你们有办法区别出词语的意思,就是好办法。开始!

  3.集体交流,明晰字义。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和原有认知都存在差异,提出多种辨别方法,有助于学生展露自己的长处,同时在集体交流中,又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聆听学习伙伴的意见中积累了方法,明确了字义。]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好”和“火”字在不同的语句中也有不同的意思,大家想一些词语来区分一下。

  5.巧借漫画,人文渗透。

  一个字有这么多的意思,看明白还好,看不明白可要闹笑话了。出示漫画《早点》。(漫画大意:清晨,一位外国人上街,看到沿街店铺前挂满了“早点”二字,由衷地感叹到:中国人真勤快。)

  同学们看了这幅漫画,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按惯例,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相似题型的适度拓展即止。从文本的“深”与“封”到课外补充的“好”与“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这里已被兼顾,而情感、态度和价值现却难以凸现。我从平常的阅读记忆库中搜出这张漫画,让学生解读,花费时间不多,却能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一个形象的人文印记──中国字很有讲究。]

  二、读读记记

  1.顺水推舟,自然过渡。

  刚才同学们从句子的对比中有了新发现,那么就这个句子,你们还发现哪些有意思的词语?出示句子: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2.自由读词,一次识记。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记一记第三题的`词语。

  3.指名读词,二次识记。

  4.雪地呼词,三次识记。

  这几个词很调皮,都藏到这片雪地里了,(课件出示填空)快来跟它们打招呼:

  清晨,推开关得(严严实实)的窗户,眼前一片雪白。我赶紧出门,一脚踏在(又松又软)的雪地上,(舒舒服服)好像踩在厚厚的毛毯上。放眼望去,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正在用身子与雪花亲密接触。树下,有的孩子(又唱又跳),有的孩子(又说又笑),有的嘴里吃着(又香又脆)的小酥饼……我静静地站在雪地上,对旁边的一切(不闻不问),(不知不觉)我成了一个小雪人。(确确实实)我沉浸在雪的世界里。

  5.抄写词语,四次识记。

  你看,这些词语在雪地里一滚真生动,它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形象。请你们拿出笔写写你喜欢的词语,把它们从雪地里请出来。

  [“读读记记”四个字已明示着学习方法和目的,我们在把握其根本的同时,要精心构思每一次读记的训练方式,尽可能使每次的呈现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引进一些如“雪景图”的“文字游戏”,能使学生乐得其所。]

  6.发现特点,迁移应用。

  你们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能仿照样子说几个吗?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不进行过多的讲解,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构词规律,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再进行迁移应用,一切便瓜熟蒂落。]

  三、读读背背

  1.顺水推舟,自然过渡。

  这些词语,—一对应。古诗中上下句也是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请你们自由读读第二题中的诗句,同桌可各读一句。

  2.看图猜诗,情趣识记。

  现在请你们给这些画配上合适的诗句,这叫诗情画意。(出示彩图,学生看图猜诗句)

  3.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4.交流名句,丰厚积累。

  你们在课内外读过很多诗,还记得描写自然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句吗?

  [“同桌互读”→“诗情画意”叶“尝试背诵”→“交流名句”,体现的是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路径,教师在其中只不过是向学生提供诗画对应的机会,增强他们对诗句的感性认识。]

  四、走进“宽带网”

  1.顺水推舟,自然过渡。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不仅有精美的诗歌,还有迷人的风景和富饶的物产。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资料搜集,现在就请你们做一回导游,带我们一起走进宽带网。可以介绍书上的,也可以介绍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2.利用素材,自主介绍。

  学生手拿课前准备的图片介绍景点或物产。

  3.同桌互通,拓宽界面。

  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祖国富饶的物产或美丽的风光(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4.整理材料,课后延伸。

  同学们精彩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富饶。课后请同学们整理好交流的材料,准备办一期展览。

  [“宽带网”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不必在这儿牵涉过多的语言文字训练,鼓励学生多交流应属首选。对于交流素材的来源,教师不应包办,而是引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素材,自制交流学具,课内先自主介绍,再同伴互通,最后课后延伸。拓展学习时空。这样,学习的意义就不再由课堂学习所涵盖了。]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准备、表演、评价、练写四个环节,达到课内外的沟通及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运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

  2.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商量活动内容

  1.孩子们,你们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日子吗?(“六一”儿童节)

  2.“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的节日,我们举办一个联欢会好吗?

  3.请你们自己准备节目,可以自由组合。都想准备哪些节目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二、课外学生自由组合准备节目。

三、庆祝“六一”联欢会。

  1.表演节目:

  (1)合唱《快乐的节日》(学生伴奏、伴舞)。

  (2)讲故事《一个字》。

  (3)讲笑话《写万字》。

  (4)配乐古诗联诵。

  朗读《早发白帝城》、《华山》;齐唱《春晓》、《风》;

  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行》;齐唱《出塞》。

  (5)配乐诗朗读《雨后》(并展示配画)。

  (6)课本剧《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2.重点评价。

  参加了今天的'联欢会,我觉得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呀!那我们来评一评,那些同学的节目演得好?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啊?(自由发言)

  一会儿回到教室,我们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四、指导写话。

  刚才同学们的节目表演得很精彩,大家看得也都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就把联欢会上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一写。

  课件出示要求:*什么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开了庆祝“六一”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节目?

  *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学生写完以后,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大家点评。

五、展示交流。

  将学生的写话展示在“学习园地”中,大家观看、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8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