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4-18 07:14: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通过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感受大海的富饶,感受劳动者的快乐、幸福,懂得劳动创造财富。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信息及问题板贴。

  教学过程:

  课前:

  1.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

  2.交流看到了什么。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到海水养殖场去看看,帮助渔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看大屏幕,渔民伯伯、阿姨们在干什么?

  生1:种植海带,放养螃蟹。

  生2: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

  师: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生:每条绳上夹29根海带苗,已夹好3条绳子。

  师:根据这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夹了多少根海带苗?

  师:还有别的'信息吗?

  生1:一笼养8只螃蟹,共112笼。

  生2:可以求112笼共多少只螃蟹?

  生3:虾饲料每袋414千克,4袋多少千克?

  生4:每笼装125只扇贝,5笼共装多少只?

  师:船上有几笼呢?

  生:船上3笼,另外2笼正往海里放。

  二、解决问题

  师: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板贴海带的信息和问题)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题,课件出示海带的信息图。

  师:怎样列式?

  生:293

  师:你想怎样算?

  生1:估算。

  生2:我想口算。

  生3:还可以列竖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估算的,29≈30,303=90,所以293≈90。

  师:293的准确结果比90大还是比90小呢?为什么?

  生:因为29比30小,所以293的准确结果比90小。

  师:同学们同意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60-P6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筷子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昨天,杏北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美食节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小朋友们要学会分享,在分东西时,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分筷子: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筷子吗?(小朋友平时在家,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分给同桌两个孩子,每人一捆小棒。里面分别有6支,7支小棒。请同学们分一分,你手中有几双筷子?

  (2)生操作,师巡视(其中一人会出现有多余的)

  (3)汇报展示(先请没有剩余的)

  摆一摆,说一说,你手中有几双筷子,你是怎们分的?

  生:6支筷子,两支一双放在一起,一共有3双。

  师:你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分筷子的过程么?

  生:6÷2=3(双)

  师:你为什么用6÷2来计算?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能具体说说吗?(让孩子具体说说6表示有6支筷子,2表示每份分2支,6÷2表示6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摆一摆,教学“余数”。

  师:有一些同学好像在分筷子的时候,遇到麻烦了?(有剩余)请你上来摆一摆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不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摆1双吗?

  师:那么剩下的1支筷子怎么办?(放在一边)

  小结:这7支筷子,平均每2支为一双,一共是几双?(3双)还剩下了几支?(剩下了一支)

  (板书:3双,还剩1支。)

  师:对比这两次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摆完了,第二次没有摆完,还剩下1支。

  生2:左边有6支筷子,右边有7支筷子。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每2支为一双。

  师引导:每2支为一双我们说这种分法是?

  生2:都是平均分。

  师:既然是平均分,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7支筷子,2支为一双,生:7÷2=3(双)

  师:这里的3表示?(3双)他把刚才摆筷子的过程表示完整了吗?

  生:没有,1没有表示出来。

  师:那剩下的“1个”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谁来想想办法?

  生1:剩1,多1。

  生2: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数学是一种很简洁的语言,在数学上,我们用6个实心的小圆点把“1”和“3”隔开,写上“1个”,表示刚才剩余的1支筷子。数学上把剩下“1”叫做余数,表示平均分后还剩下的.数。

  板书:7÷2=3(盘)……1(个)

  余数

  (2)说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在这个算式中,7表示的是?(有7支筷子)2表示的是?(平均每2支为一双)3表示的是?(3双)1表示?(还剩下1支)

  师:谁能结合图,完整的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有7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摆了3双,还剩下了1支。

  (收小棒)

  (3)教学读法。

  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听老师读读看:7除以2等于3双余1支。一起读(学生齐读除法算式)。点名生来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2)对比得出“有余数的除法”。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师:对!这个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来好好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1)师:分完筷子,大家最关心吃的了。瞧,这里有苹果,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分一分,师读题:圈一圈,圈什么呢?(23表苹果,3个3个地圈)还要?(填一填)你们能不能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这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PPT展示正确做法):你是怎么圈的?(3个3个圈)圈了7组,剩下2个,算式:23÷3=7(组)……2(个),同意他的请举手。

  提问:你能说说23÷3表示什么意思吗?7表示的是?(圈了7组)2表示?(剩下2个苹果)。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有了大家的帮忙,小朋友们吃得心满意足。瞧,他们现在做起了游戏。

  (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正方形之间不连结在一起,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2个)到底是不是2个,看老师在黑板上摆一摆。(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正方形)

  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回答:8÷4=2(个))

  师追问:为什么要除以4?

  生:每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所以要除以4。

  师:我们用8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那么用9根小棒呢?师在黑板上摆,提问:摆了?还剩下?所以算式是?(9÷4=2(个)……1(根))

  追问:这里的2表示?(摆2个正方形)1表示?(还剩1根小棒)

  (2)10、11、12根的情况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能摆几个?有没有剩余?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摆,右边的同学列式记录下来。记录完把小棒收回信封里。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的特点,除数都是一样的,都是4。

  师: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

  生1:如果是其他数的话,可能是4,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还有谁想说,为什么余数不是4?(生2回答:如果是4,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师演示16根小棒的情况。

  师:余数不可能是4,那可不可以比4大呢?比如说余数可以是5吗?

  生:如果余数是5,那么其中的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是4,也不能比4大,那么余数只能比4?(小)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多媒体出示图)师:咱们还是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生:余数可能是1、2、3、4,因为除数是5,所以余数

  (多媒体出示图)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四、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1.师:真不错,同学们会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多个学生反馈)

  2.利用评星栏,渗透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附: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图形的旋转

  教材分析:

  旋转也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旋转图形,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和学生的操作活动,体会旋转的特征。例如:通过制作陀螺并使之转动,感受旋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钟表,旋转门等,使学生感受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并辨别旋转图形,并能判断旋转点或线以及旋转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移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关于平移的知识。(播放课件PPT,展示图片复习平移)

  老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的平移现象吗?

  同学:观光电梯,推拉窗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看来大家对平移的内容掌握的都很好。那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几幅图是什么现象呢?

  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不是平移,因为方向发生了改变。)

  老师:既然这些图片不属于平移,那应该叫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这种特别的运动方式。(PPT翻页)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的娱乐项目,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待会儿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求新知,感受旋转

  同学:他们都是围绕中心运动,都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列式

  课题练习课共2课时 第2课时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混合运算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 信息窗3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 第 9 页

  教学过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 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 第 10 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 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1、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消化系统必须的粗纤维等,多吃蔬菜有益人体健康。这是新星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调查表,(出示调查表)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1、(出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这是胜利商场手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二数 第 11 页

  教学过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 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4)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5)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

  (6)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有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2、如果把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或10份,每份分别是( )盒。

  练习二第1题。

  (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3、拓展延伸:妈妈买回5个饼分给兄弟4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合理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 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观察和讨论,学生会整理简单的数据。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会填写。

  教学重点:

  数据在工农业生产及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学习用品(多种)、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场景,进入角色

  1.先看我们学校的男、女生人数及全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投影出示)

  2.动手计算各段(指低、中、高三段)的学生总数,算出后填人表内。

  3.进行小组比赛,算出全校的学生总人数。 (每个小组以2人为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总人数。不事先指定,由学生自发上来书写答案,快而对者为优胜者)。

  二、自学例1,指名解释

  1.仔细观察画面的意图并设问:

  (1)画面所呈示的`事由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正”字来记数?

  (3)“正”字的数据转换用的乘法口诀是哪几句?

  2.依照要求,填人数据。

  (1)看仔细,填正确,把数字填上去以前应当先再次看一遍数据是否正确。

  (2)先请中等学生说出最多、最少的车属哪类车。

  (3)平均每分钟开过多少辆?

  三、设计活动,选出队长

  1.教师布置去林场帮助植树,分男、女生两个队;要选出男生和女生中各2名队长。(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在教室里当场投票) 男生面向黑板(讲台)由一名培训过的学生唱票。 女生背朝黑板(讲台)由一名培训过的学生唱票。 其余同学都作记录。

  2.选出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表示决心,其余同学拍手表示祝贺。并且教师在最后予以小结。类似这样的选法,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

  四、课内练习,独立完成

  1.做第“练一练”中的第一题。

  (1)先明事,再理数。 试问有几种学习用品?

  (2)先检查,再填数。

  2.补充本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表。 (以小小组为宜)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从生活中引人的好方法,必须掌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除法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对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2.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小组讨论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含义。

  3.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讲述发生在森林里招聘会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二、引入新知

  ㈠ 问题1:把6颗糖分成3粉,你会怎么分?

  设计3个回答:

  第一种分法:1 2 3

  第二种分法:1 1 4

  第三种分法:2 2 2

  思考:哪种分法最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得出只有每一份都是同样多,才是公平的。引出平均分的含义,每份都是同样的,叫做平均分。

  ㈡ 问题2:谁没有说谎?

  斑马:“我把3个气球平均分给了小牛和小马。”

  狮子:“我把4颗糖平均分给了3个小动物。”

  小猴:“我把6个洋娃娃平均分给了小羊和松鼠。”

  小组讨论,谁没有说谎,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么样才叫“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㈠ 判断下面哪一组是平均分。

  ⑴ ★★ ★★ ★★ ★★★

  ⑵ ●●● ●●● ●●

  ⑶ ▲▲▲▲ ▲▲▲▲

  ⑷ ◆ ◆ ◆ ◆

  ㈡ 把6个苹果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3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有括号的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有括号的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有括号的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说说下列运算的顺序。

  (1)出示:56-8+9= 49÷7×4=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两题是同一级的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出示:7×7-5 77-42÷7 15-6×2

  说说这两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小敏更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在计算15-6×2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是18,你知道他在计算时犯了什么错误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15-6×2是既有乘又有减的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小明得出的结果是18,说明他是先运算的减法,后运算的乘法,他的运算顺序是错误的。

  追问:那么,15-6×2,如果要先算减法,有办法吗?怎么办呢?

  预设:添上小括号。

  3.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互动新授——括号问题

  1.出示15-6×2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算式里添上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面是加减还是乘除,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师填上小括号:(15-6)×2

  现在这道题,变成先算什么?(小括号里的15-6),再算什么?

  你能计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生共同交流。

  (15-6)×2

  =9 × 2

  =18

  提问:如果小明解决的是这道题,他算得对不对?(对)因此,我们再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不要像小明一样粗心,一定要先分析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以免计算错误。像这样,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教学例3.

  谈话:7×7-5、77-42÷7,这两道题,老师给他们加上小括号,7×(7-5)、(77-42)÷7,计算的顺序有没有变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例题,让学生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寻找错例。

  计算完,集体交流。

  交流时,请学生说是他们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计算的对吗?翻开课本第49页,核对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校对。

  3.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拿出练习本,学生计算,划出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变式后和原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学生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提示交流内容包括: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每一步列式的含义,列综合算式时因注意什么。

  教师适时评析错例。

  教师强调并追问:说一说列出的综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和数量关系。这样列式,第一步求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算式里有小括号,我们应先算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学生能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1、口算:

  40+30= 62—40= 25+30= 32—8=

  86—50= 56—38= 35+25= 7+15=

  2、口答:

  8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300是由()百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64。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家今年建了一栋新房子,今天要给家里买电器。爷爷说,我想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冰箱。

  爷爷去家电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

  (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

  爷爷说:你能帮我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计算并汇报是怎么想的。

  板书算式:20xx+1000=()

  想一想:()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出示课件总结。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你知道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板书算式是:20xx-1000=()

  想一想:()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拆数游戏

  把下面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80,50,130,360,480,520,790,210,630,1200,2600,4800

  拼数游戏

  把文字描述的数学写在括号里。

  7个十();

  6个百();

  13个十();

  24个百();

  4个千5个十();

  5个千6个百8个十()。

  3、出示:80+50 = 130-50=

  你是怎样想的呢?

  8个十加5个十就是13个十,也就是130。

  4、出示900+600=

  1500-60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320 + 40 =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四、展性练习

  知识城堡

  5个百和2个千组成的数是()。

  A:5200 B:2500 C:20xx

  比最小的四位数少250的数是()。

  A:1200 B:1250 C:750

  算一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80+510=1200+500=

  3000+400=870-70=

  700-300=140+60=

  1500-800=1000-200=

  口算,课件出示。开火车口算。

  出示购物广场,解决问题,指生列式计算。

  (1)一辆自行车多少钱?

  (2)买这两辆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1)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

  (2)洗衣机比VCD机贵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 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9=54 30÷5=6

  4×7=28 31-7=24

  32÷4=8 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42÷3=14

  (2)15+9=24

  24-8=16

  答:(1)6×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 ×

  改:35-26+4

  =9+4

  =13

  (2)56÷7×2

  =8×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4-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3-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30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范文11-2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15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单元教案03-01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