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读后感>《思维方式》读后感

《思维方式》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09:29: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思维方式》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维方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维方式》读后感

《思维方式》读后感1

  勤能让你走向卓越很多人看多了一夜暴富的故事,骨子里就不再相信勤奋致富的真理,却一直也找不到致富的秘诀是什么?稻盛和夫说:“为了使事业成功、人生充实,勤奋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样的勤奋,人们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和厚重的人格。”在稻盛和夫看来,我们应该用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来对待工作,他认为,勤奋能使我们达到“精进”的境界。

  勤奋是一种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在日常生活中,靠勤奋能做到很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俗语说:“勤能补拙、勤能致富。”天道酬勤,命运往往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唯有依靠勤奋的美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成功。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想使自己脱颖而出,你就必须付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勤奋和努力,拥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否则你只能由平凡转为平庸,最后变成一个毫无价值和没有出路的人。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努力更新你的思维方式,生命就在你的进取中生生不息,人生就在你的进取中超越自我,创造卓越。如果一个人只想着如何少干点工作多玩一会儿,那么他迟早会被职场所淘汰。

  勤奋是走向成功所必备的.美德。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靠勤奋走向辉煌的。例如,任正非、雷军、柳传志、马云等等,他们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现在已经是身家上百亿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勤奋的工作习惯。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你更要相信,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即使你才智一般,只要勤奋工作,主动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终究你将会成为一名成功者。

《思维方式》读后感2

  《风中的木桶》这篇文章,大家应该不是太熟悉吧!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明白许多道理,走,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孩子,到他爸爸的厂里去管一些木桶,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小孩都把木桶擦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整齐地摆在那里,可是一到第二天早上,小孩起来一看,木桶已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上面沾满了灰尘。小男孩并没有气馁,这一次他把木桶放在平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木桶还是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木桶里装满了水,这下风就吹不倒木桶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使我们站在风雨中时,可以不为所动,可以笑傲于世。

  记得又一次,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电风扇,还给了我们做电风扇的材料,我回家后,就做了起来,在做的时候,我一不小心把好不容易做的扇叶弄烂了,我一生气,撕坏了扇叶。比起文中的小孩,我就差的.太远了。其实我当时完全可以换一种方法,把扇叶粘上。可是我却没有。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不要老是抓住一个方法去做,要试一试别的方法。

  还有一次,我做了一个纸气球,可是怎么也吹不起来,我一把火把它给烧了,如果我当时把口子给剪开,就可以吹起来了,我应该学习文中的小孩,做什么事情坚持不懈,不能放弃。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个方法不行,就要想一想别的办法,换一种方法去试一试,做事还要坚持不懈,不要动不动就放弃。

  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遇到挫折应该用勇气和乐观的心情去面对,不要被挫折打倒,有时换一种方法去面对可能会更好一些。

《思维方式》读后感3

  52岁前创立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把成功的因素总结为一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在稻盛和夫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比拥有高智商、强健体魄更重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成功的必要性因素,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让人生开挂的思维方式。

  1、绿灯思维

  职场中经常流传这样一句话,拥有绿灯思维的人,是社会上成长最快的一批人。甚至有人说,如果没学会绿灯思维,再怎么努力都是瞎忙活。简单来说绿灯思维是一种开放心态,能够接受不同,拥抱多元。当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绿灯思维的第一反应是:“嗯,这个观点很不错,一定有某些方面对我有用”。

  与之相对的是红灯思维,它不能接受不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典型的闭关锁国状态。遇到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红灯思维的第一反应会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只要和我的观点不一样,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个观点是你不认可的人提出的,这种效应尤其明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红灯思维,这是人性的一种常态,很正常,却也很危险。因为这种思维会屏蔽世界其它存在的可能性,就像沉锚效应一样,把我们的眼光和思想固定在某处,拒绝吸收新知识,让我们与空杯心态无缘。

  红灯思维固化的人,会有以下两种状态:

  一、你以为你听懂了,其实你根本就没听懂。你一直生活在自己筑造的铜墙铁壁的围城之中,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那些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鲜的事物,完全无法穿过围墙,进入你的世界。你只相信自己的认知,不相信事实。

  你拒绝进步,盲目自信,一切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得出结论。一旦超过你认知范围的事实,你就会选择忽视。

  二、当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你的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习惯性防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一旦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我们第一反应会认为自己尊严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奋起反抗,而不是去考虑对方说的是否合理。长此以往,会使思维固化,听不进劝谏,甚至与朋友反目成仇。

  那如何才能摆脱红灯思维,建立绿灯思维呢?

  首先,要亮起绿灯思维。

  也就是当你听到别人有和你不一样言论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虽然这个观点和我之前所认知的不太一样,但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可能是有用的呢”,也就是我们要学会允许并接受有不一样声音的存在。也许这对刚开始做转变的你来说有点困难,那你至少要刻意保持冷静,先不要反驳,也许听别人阐述完后,你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第二,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乔布斯曾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吗?其实不然,只是聪明人把“我”和“我的观点”分的很清楚。

  其实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当别人在提出建议和指出问题的时候,把关注点转移到问题本身,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玻璃心,认为别人反对你,就是不尊重你。记住,尊严不是靠反驳来获取的,而是需要你不断去成长去进步,靠自己去争取的,当你有一定的实力后,尊严自然而然就有了。

  2、长板思维

  木桶思维曾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

  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在如今分工明确的社会情况下,我们实在没必要做到面面俱到。

  当代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管理者,就可以通过互相协作的方式搭建一个完整“桶”。所以如今的企业发展从短板原理,变成长板原理——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就能赚到利润。如果你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你就可以用合作、购买的方式,补足你其他的短板,获取更大利益。

  当今社会,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长板。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战略就是这样:他们把所有的制作、渠道、发货、物流全部外包,只保留市场部的寥寥几个人运营百事可乐的品牌。仅仅做好品牌这个长板就好。

  你今天喝到的青岛啤酒,都来自你附近方圆100公里的啤酒厂,瓶子和盖子来自另外一家专门做瓶盖的厂家,而青岛啤酒做的仅仅是拿出自己的配方,贴上自己的标签。

  Google在20xx年初宣布以29。1亿美金把摩托罗拉移动出售给联想,出售一周,Google股价上涨8%,理由也基于长板理论。

  伟大的公司也没必要每块板都强,而是把一块板做到极致——淘宝做好了交易平台,小米做好了粉丝互动,新东方做好了精神建设,腾讯则抓住了几乎8成的中国网民。与其非得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巴菲特在一个纪录片中说:

  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呆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情。

  古典老师也说:

  高手都在持续做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他们一旦找到高价值区,就专注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

  是的,更大的优势来源于在重要的事上做好,而不是出处做得好。就像现在职场上流行的职业生涯策略:一专多能零缺陷。

  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专长非常非常强直至才干;“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可以搭配着使用;“零缺陷”指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

  当然,多能和零缺陷是在你具备一专的技能后,再横向发展的。

《思维方式》读后感4

  在今年6月22日,泉州举办的一次《活法》分享会上,认识了东方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许剑秋老师,他推荐我去认真读一下稻盛和夫先生的《思维方式》。他认为《思维方式》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活法》,是稻盛先生非常重要的著作。

  自己向来读书比较慢,一直到昨天,时隔一个月,我才陆陆续续读完了《思维方式》,这的确是一本不错的好书,至少很适合我,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和反省。

  打开书的第一页就赫然写着

  为了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结出丰硕的成果

  这本书的推荐序也是由曹岫云老师所作。曹岫云老师是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和塾中国事务局的核心负责人,稻盛先生大部分著作的中文版都是由他翻译的。他为稻盛经营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稻盛哲学的核心可以用下述方程式表达: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努力)×能力

  稻盛和夫称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读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才能解读京瓷和KDDI的顺利发展,以及日本航空的成功重建。这个方程式中,他将思维方式放在了首位,而将能力放在了第三位。

  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的价值观或者人的思想品格。因为它有正负之分,所以它决定了方程式中其他两个要素的发挥方向,决定了方程式的结果,所以它是方程式的灵魂。

《思维方式》读后感5

  稻盛和夫的"活法"里的一段话"我在实际的工作、经营中学到的真理、经验法则——人们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每一条都平凡无奇,都可以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但我想,正因为平凡、单纯,才与"普遍性"相通"。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在于它用乘法,比如,某人头脑聪明能力可得90分,但此人自恃有才不肯努力,热情只发挥30分,两者乘积不过2700分。相反,另个人才平庸只够60分,但他有自知之明以勤补拙,以90分的饱满热情投身工作,结果乘积为5400分,比那位有才能五干劲的人高出整整一倍。

  这让我联系到现在的学生,一个班,一个学校,头脑聪敏的学生特别多,但是大都不努力学习,对学习没有热情,更有很多人想走捷径,认为挣钱是人生的目标,这是大多学生存在的`思想,也许是社会太浮躁,孩子们的心更容易被动摇,却是现在的教育和老师们该努力的方向,学科知识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定义,但是每一种路都会向努力的人敞开。班里有一个男生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反应都很快,最初数学只能考五六十分,我很纳闷儿,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找他了解情况,才知道,他是上课认真听了,可以没有做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吸收转化,很多都停留在对知识的浅显得理解,题目难度加深就不会思考了,后来我告诉他这个人生方程式,用到学习上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聪明与否远没有努力程度重要,课后还是要多下功大,期中考试考了108分,很不错了,我鼓励他继续努力,一定会更好的!教育孩子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可塑性,看见他们一天天成长,就是最大的欣慰,加油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思维方式》读后感6

  驾驭才能的是心。秉持人应有的正向思维方式,努力提高心性,是第一要务

  强烈愿望

  要想实现计划,关键在于不屈不挠的那一颗心。因此,必须抱定信念,志气高昂,坚韧不拔,一个劲干到底。

  不论遭遇任何困难,都要一心不乱,持续思考。

  在人生的旅途中,哪怕你被抛入了命运的涛涛浊流之中,哪怕你遭遇不幸,病魔缠身,也绝不能有一丝的烦闷、一毫的恐惧。

  坚定的信念

  「利他」的美好愿望:为客户创造价值

  我参与资产管理事业,真的是出于「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纯粹的动机吗?有没有自己想赚钱、想出名、想哗众取宠的私心呢?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原因和结果法则

  与心地肮脏的`人相比,心灵纯净的人更容易达成眼前的目标和人生的目的

  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净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

  坚韧不拔,持续奋斗。

  诚聘男性船员,旅程至难,报酬很低,天气极冷,黑暗的天日久长,危险不断,不保证生还。如若成功,将获荣誉和赞赏-欧内斯特·沙克尔顿。

  拼命

  在逼入绝境,痛苦挣扎时,仍然以真挚的态度处世待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专注于一件事。

  与其事后追悔,不如事先抓紧

  制定计划时,留出足够的时间

  真诚

  坚守正道,以至诚之心做事。不讨好,不迎合,不圆滑,不丧失原则,无论如何,坚持正直。

  爱能产生最大的勇气。舍弃自己,不顾得失,全力为对方付出。

  将困难和逆境视为磨练心智的绝佳机会,积极面对

  如果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就不要一再烦恼,避免再犯。以新思维投入新行动。

  对已经发生对事深刻反思,但不要在感情和感性层面伤害自己

  运用理性,迅速将精力放在新的思考和新对行动上

  灾难是过去的「业」的结果。结果是活着的证明。结果既然呈现,「业」就随之消失了。

  知足感恩

  对身边对任何一切表达感谢

  消除「欲望」、「愚痴」、「恼怒」三毒

  通过「持戒」,抑制利己心,抑制三毒

  培养一颗感受幸福对心灵,放下贪得无厌,放下怒火中烧,放下牢骚满腹,培育仁厚之心。

  不断反省

  人的心灵就像庭院,既可智慧地耕耘,也可任它荒芜。不管是耕耘还是荒芜,庭院一定会长出植物。如果自己的庭院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那么无数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院。

  每日日课

  有没有让人觉得不愉快?

  是不是不够亲切?

  有没有傲慢的举止?

  人格=先天性格+后天的哲学

  经过历史考验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传承的精华

  反复学习「圣人之道」,反复实践,融入自己的性格之中,形成人格

  像运动员一般,每天坚持锻炼,坚持修行。

  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无私

  领导者必须是能将自身置之度外,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对无私之人。

  同家人建立一体感,让家人对我们所做对事感同身受。

《思维方式》读后感7

  常常都会听到身边的同事说公司如何如何,自己怎样怎样的不满。学完这课以后,我学到更多的是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谨以此篇勉励自己。

  课中有一个观点,就是正确认识工作背后的财富,以下4点对我尤其有启发:

  1.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

  每个人新进一家公司或者新任一个岗位,总是有一些空白区域,而这个时候公司提供了平台、时间、人力资源区帮你成长,使得你能够最终胜任岗位。

  2.拓展人际关系

  这里的人际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公司的同事,从一线员工到顶头上司,全都是你的人际网,如果处理得当,对你在公司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一种是客户,给与客户良好的服务态度,处事得当,渐渐地就发现客户也成了朋友,成了人际圈中的一员,在关键时刻,可以成为你的贵人。

  3.建立个人品牌

  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晋升,亦或是能让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征服别人时,无形间等于建立了个人的品牌,拥有大家的信任和个人的威信。

  4.拓展个人能力

  在你从事的工作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状况。而在面对这些状况时,自己的解决方式往往能够很好地反映自己的优缺点。在每次的得失过后,仔细剖析自身,扬长避短,让自己变更好。

  有个老师说过,企业就是那个你买教训还收钱的地方,回想自己一路走来,身上的所有成长点滴,与公司提供的平台和领导的培养真的息息相关。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结果,如果我们每个职员在处理工作中,都能站在主人翁的角度,以老板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那么工作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值得你去投入身心完成的事业,带着这样的心态,你的职业生涯必然比别人精彩。

《思维方式》读后感8

  读到这本书的纸质版本对我而言,存在一种偶然性。原因在于这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一般而言我是兴趣不大,去花钱买它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不过,因为在某论坛上有个抽签赠书活动,所以我偶尔也会漫不经心地去尝试一下,不料想抽到这本书了。

  保罗.海恩,此书的作者之一,在看到这本书之前对于这个人没有多少了解。不过他是任职于华盛顿大学。对于这个学校我还是比较熟悉的。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诺斯就在此学校任教,也为这本书作了序言。彼特克这个名字,我在米赛斯经济研究中心的主页之上曾经看过他的文章。大卫·普雷契特科虽然没有听说过,不过从对他的著作的介绍以及任职于乔治.梅森大学的经历,可以感觉出来他和彼特克一样,都是属于受奥地利学派思想影响很深的人物。没有看这本书,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奥地利学派的气息。

  虽然到目前为止,才刚刚读完这本书的微观部分(这本书包括微观,宏观等方面的内容)。不过,基本上也摸清楚了这本书的大概脉络。这本书总体而言,回避了高深的数学模型,语言运用的比较浅显易懂。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希望能够让这些学生在一学期内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似乎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有所相似,但是就其内容广度而言,《经济学原理》似乎无法与之媲美。个人觉得,这本书在国际上的流行程度必然会超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从开篇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谈到“需求定律”的时候,就引出了“市场出清”的真实存在:这种结果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并非人为设计的结果。也许我们这时可以想象到当初的“科学的理性的计划经济”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原因就是在于它无法获得真实的反映信息的价格。当谈到成本的时候,似乎存在着某种因素,使得我搞清楚了以前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成本”往往是与剩余索偿权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会关注某种事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为之支付了成本费用,并且自己的行为决策与自己最终从中获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当然,在微观部分最精彩的还是“利润”的部分。”不确定性是利润的源泉,这句话我在弗兰克.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就已经知晓。不过奈特的书是我读过的书当中最难读懂的书籍之一。在读过保罗.海恩等人的描述之后,似乎对于不确定性的`认识比以前有所加深:“企业家" 的作用似乎与海纳83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表述的”制度“的含义有相似之处。当然,这本书当中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宏观的部分我还没有读完,就不先作评论了。不过似乎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微观部分。

  这本书也许和其他书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的难易程度是个“变量”。如果只是为了对于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有所了解的话,姑且只读正文部分即可。如果想对经济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把握,可以对于每章后的习题进行思考。习题所涉及的领域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广的,有涉及行为经济学方面的“公平概念”以及“讨价还价理论”等等。当然,与正文相关的参考文献也都是一些经典文献,要想搞清楚这些文献的学术内涵,还是需要有比较高的学术造诣的。

《思维方式》读后感9

  年纪越长,越喜欢读“鸡汤”。

  曾几何时,“鸡汤文”被广为诟病,许多人指责“鸡汤文”作者盲目乐观、过于天真,或者是只画大饼、不教方法,是一种不负责任只图过瘾的“耍流氓”。然而,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却打破了这一点。

  稻盛和夫,无论是本人,还是他的著作,简直是充满燃点的“鸡汤”典范。从《活法》、《干法》,再到《思维方式》,论点和论述都越来越“虚”,干货和实例越来越少,但却依然阻挡不住读者对它的信奉与喜爱。

  长久以来,我的办公桌上都摆着一本《思维方式》。每当工作遇到瓶颈,或是思维身体倦怠,都会拿出来翻看上一两篇,然后便又能瞬间满血,全情投入工作。无疑,稻盛和夫的著作,真的是一剂灵丹妙药,百试百灵。

  在《思维方式》中,稻盛和夫一直崇尚“善的思维方式”,并将度过美好人生所必须的“思维方式”分成了“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越挫越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和“利人利世”九章。

  坦白讲,稻盛和夫的理论,并没有什么神秘与新颖之处,许多道理也都是自孩童起,父母老师一直谆谆教导我们的。但是,正是这些老生常谈却被日常忽视的朴实道理,却指引着真正相信它们的人走向美好人生。

  稻盛哲学的核心,可以用下述方程式表达:

  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是指人的价值观或者人的思想品格。因为它有正负之分,所以它决定了方程式中其他两个要素“能力”和“热情(努力)”发挥的方向,决定了方程式的结果,所以也是这个方程式的灵魂。

  其实,人与人在热情(努力)和能力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很多时候,能够真正区分人与人的`正是思维方式之别。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如果在一开始就出现错误,那么再怎么努力,再如何能干,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稻盛和夫曾说:“神灵分别赋予了每个人神奇且无限的可能性。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发挥了这种可能性,有的人却没有发挥。”然而,能否发挥无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核心在于掌握优秀的思维方式。

  因此,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可以成为一本“航标书”,给予你不断的提醒和参考,确保你能够在积极、乐观、正向的航道上行驶。至于具体的方法、实际的操作?那是每一个阅读者自己的责任和挑战。

  相信真善美的力量。

  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

《思维方式》读后感10

  在我浏览完世界七大宗教,梳理了东西方哲学、伊斯兰哲学与印度哲学,再抛弃各种说法争论独立理解了儒家道家与佛家,以及管理学大师们的著作,伟大企业家们的传记,理解日本文化之后,再回头看下稻盛的成功方程式:活法、心法与干法。其实,不能简单地去概括稻盛和夫因为出家为僧而说其深受佛家思想影响了。

  从稻盛的各种书,演讲及行为来看,稻盛和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性善是他的内心世界,他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宇宙的他力量。同时,稻盛先生也一再说:相信相信的力量,专注于工作和事业,持续不断的'努力。倡议追求事业的精进。

  因此,再看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道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同时,作为佛教徒,他坚信利己利他以及贪嗔痴三毒。他相信内心的力量,又深受王阳明的心学影响。

  同时,他充满普世的大爱,辛勤的工作,节俭地生活又与新教精神相符。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他在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教堂,同样双手合十,南无,南无,谢谢。所有的都是相通的。

  相对于印度的原始佛教,传入中国的佛教与儒道融合,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思想正契合大乘佛教,而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突出贡献。

  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在日本又融入了新的内涵,具有了积极入世的特征,更适应现代化与商业化世俗化的社会。

  日本这个被根植了东方文化基因的国家,能够在近代快速转向学习西方文化,并在甲午海战后成为当年的老师-中国的学习榜样。

  在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既能融入现代化,又能保持和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而犹太人亦如此,虽经千年磨难,但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传统,却又能在与时俱进的世界中占据金融与科技,以及知识的最前沿。

《思维方式》读后感1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他曾在康奈尔大学等名校讲述经济学课程,他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课也是深入浅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份教案,书中举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吸收书中的知识。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总会交「智商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对经济学常识的了解,让我们产生下面这些思维误区。

  1、物价是管不好的

  商品缺了价格就会上升,一部分人买不起了价格又会下降。价格调节着供求,物价总是相对稳定。市场环境中物价其实是个乖孩子,但政府这个爸爸总是忍不住插手管管他,结果一管它就叛逆。政府设定价格上限,大家买得起都去买了,商品就会短缺。一些无良商人会出售劣质商品,也有人拿商品到黑市去卖高价而不是在市场上卖低价。还有,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设立价格下限,价格高了买的人少了,卖不掉的粮食必须由政府花钱高价收购。

  2、亏损也是好事

  对一家企业来说,亏损通常意味着企业会倒闭,对整个行业来说,亏损则意味着行业会重新洗牌。曾经的柯达胶卷红极一时,但科技发展之时它缺乏创新,固步自封,最终走向倒闭。这一过程很像自然选择,企业亏了,自然会退出市场,最后留下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企业。

  3、不是市场占有率高就能垄断

  垄断是每个厂商梦寐以求的,一家独大,价格我说了算。那么是不是市场份额高就是垄断了呢?显然不是,我们随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但他们并不能构成垄断,不能随意定高价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买单。垄断的关键是阻止别人进入市场,这样才会有对价格的.控制权。

  4、企业卖的不只是商品

  我们买的不就是商品吗?肯定有人会这么说,但是同样一双鞋,你会买耐克的,还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杂牌鞋呢?企业卖的还有品牌和文化,我们不知道杂牌鞋质量如何,但品牌总是意味着好质量,我们乐意花更多的钱买好质量的鞋。

  5、最低工资法只会带来失业

  政府为了那些低收入人群设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却发现失业人数多了。这里也是价格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出售劳动力给老板,获得报酬。低收入人群本来劳动力就不值钱,政府硬是提高了他们的劳动力工资,老板觉得不值得花这么多的钱,就解雇了一批低收入人群,反而带来了更多失业。

  薛兆丰说,经济学不擅长改造世界,长于改变思想。索维尔在开篇引用了兰兹伯格的那句话“几行推理就可以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对此深以为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助你看透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改变自己的思维误区,经济学家的头脑,你我都可以简单拥有。

《思维方式》读后感12

  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很多挫折和苦难。我们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都不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该怎么走。

  稻盛和夫从一个家境贫寒,到最后成为“经营之圣”离不开他的思维方式,而想要改变人生的方向,不想继续穷下去,一定要先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谨记这两种思维:

  1、停止抱怨,从改变环境的幼稚转换到改变自己的成熟

  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坎坷,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敢于挑战的心,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在遇到困难就抱怨说“我怎么那么倒霉”其实这也是一种常态,毕竟谁也不是圣人。

  稻盛和夫也是如此,从小就患有肺结核,成绩也不理想,大学也没能考上一个好的学校,毕业更是没能找到一个人好的工作,最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一家频临破产的公司。可以说所有的倒霉事都被他给摊上了。他也经常抱怨,可一次次的抱怨,却发现越是抱怨,处境越是恶化。

  稻盛和夫曾说:“所有发生在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来的”,抱怨,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会招来更多的糟糕事。其实最酷的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穿越惊涛骇浪后,灿烂地说:很难,但是我过来了。

  2、坚持不住的时候,才是接近成功的开始

  所有成大业的人,似乎总有相似的`品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稻盛和夫曾说:“我们的研发成功率100%,只有成功才会停止,如果不成功那就一直研发下去”。这是何等的气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你不努力就会被比下去,别人不会因为你而停止前进的脚步,生活会给你压力,那你就还它奇迹;人生给你考验,你就还它经验。没有什么能难倒自己,只要你愿意坚持,愿意付出,成功就会眷顾你

  稻盛和夫:"一个人面对巨大的困难时,看似不可能逾越的坎,这时候,一定不能打退堂鼓,哪怕有一丝丝的退却,这件事就没办法完成,而且最难的时候,往往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也许就因为你的那一点坚持,就成功了。人生就是这样你不逼自己一把,命运就会逼你一辈子。

《思维方式》读后感13

  成事之道全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并已经事实证明:个人和企业生存的好坏──取决于热情和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思维方式的正负!

  稻盛和夫曾提出:“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个方程式被称为稻盛和夫一生成功的秘诀。

  热情是什么?热情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情(包括健康的体魄)。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和才智(包括努力的态度)。

  思维方式是什么?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应有的精神状态或者对待人生的态度,包括思想和理念,它是三要素中的最重要的要素。

  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中不用加法而用乘法的原因在于,用加法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人工作结果的差别。稻盛和夫一再地强调:“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是由这三个要素‘乘法’算出的乘积,绝对不是‘加法’。”即使一个人有能力但是缺乏积极的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相反,自知没能力而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将比拥有先天资质者的'收获多的多。所以,付出辛勤和努力的平凡人,如果怀着正确的态度和追求成功的热情,那么比起那些有才华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方程式中用乘法计算还能突出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关键性。“能力”和“热情”都是正数,两者的乘积也是正数,但是思维方式却存在负数。想法不好、不正确,取值就是负数,那么整个人生的结果就必然是负数;若思维方式是正面的,那么人生的结果就一定是成功的。所以,稻盛和夫是将思维方式放在了三个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位置。

《思维方式》读后感14

  这本书总体而言,深入浅出,回避了高深的数学模型,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语言浅显易懂,深刻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它探究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学,更主要的应该是经济学背后的思维方式。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研究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理性决策的水平。

  一、机会成本不容忽视

  该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成本相关概念的理解。关于成本概念,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成本与标准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与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可见,成本不仅是指耗费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可能发生的预计成本,以及进行预测决策所需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成本与我们的行为选择相关,不同的行为选择就会有不同的成本,成本天然地与某个个体的选择和决策相关,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的现实。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仔细考虑一下机会成本,仔细权衡一下这种选择是否就是最好的对策。如果事实证明这是最好的选择的话,其机会成本就最低。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作为一项行为的成本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机会为代价。但机会成本是无形的,在现实决策中容易被忽视。书中提到,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而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进行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与分析,从而无法理性决策,工作就缺乏效率。

  二、沉没成本与决策无关

  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而且不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这类支出在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成本。沉没就是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它是历史成本的一部分,不可恢复。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书中尤其强调别把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搞混,这一点很重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如果你是理性的决策者,那就不应该在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因为决策是要往前看,是你当前应该怎样选择,沉没成本已经成为历史,已经与当前无关了,不应该作为当前我们决策时考虑的因素。道理似乎非常简单,但做到假设过去是零成本的心态其实很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财务工作有很大启示。反思生活中,让沉没成本参与当前决策的例子不胜枚举。跳出沉没成本的陷阱,需要良好的自省和向前的生活态度,培养豁达大度的品质,正视沉没成本,理性与沉没成本说再见,截断错误,轻装上阵,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智慧。

  三、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书中提到,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即人在权衡预期的边际成本和预期的边际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边际分析可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

  四、供求决定价格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市场是竞价的过程,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即供求决定价格。反过来,要价格平稳合理,需要改善供求。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决很多社会难题。

  通读全书,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如果人人都能学习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社会会更有效和谐,工作会更有价值,生活会更有趣味。下一步,我将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好这些好的理念和原理,真正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由外而内,融入日常工作,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思维方式》读后感15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是世界著名实业家、日本盛和塾创始人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看上去,这一方程式很简单,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词汇。卡尔·马克思曾经指出,“正如线不是空间的点一样,时代不是时间上的时刻。”翻看他的履历,稻盛和夫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聪明人”,非但考试经常“挂科”,职业生涯的起点还是个已在倒闭边缘的陶瓷厂。我们很多人碰上这样残酷的现实,一定会信心丧失殆尽,乃至至一蹶不振。但是,平凡如我的稻盛在苦思冥想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方程式。稻盛称:“之所有自己能有今天,就是因为秉持了积极的思维方式”,也“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读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才能解读京瓷和KDDI的顺利发展,以及日本航空的成功重建”。

  “思维方式”里蕴含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发生180度转变的巨大力量。稻盛认为,“思维方式”是人生方程式中最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有着“正负”之分。在他看来,“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比“能力”中包括的智商、体魄、专业技能等因素更重要;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人就可能沦为“才能的奴隶”,人生与事业都不会成功;若想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思维方式》一书中,稻盛用9大主题概括了“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的框架,每个主题下用三个关键词对主题进行诠释。他强调,“如果每一个人都改变意识,都持有善的思维方式,那么就可以掌握超越个人、改变整个集团命运的力量。日航重建就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谁,在人生中都会遭遇意料之外的障碍。当直面困难的时候,究竟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呢?一切判断都来自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接一个的判断积累起来,人生的结果自然就会呈现。所以,人生·工作的.结果的方程式又叫“成功方程式”。我们的人生或者事业之所以波澜起伏,之所以事不遂愿,往往就是因为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正如稻盛所言,“天生能力的高低与漫长人生中的成功与否,几乎没有关系。”败局并不等于死局,日航重建就是稻盛成功方程式的最好证明。我们这个时代,见证了很多辉煌一时的巨型企业轰然倒下,却鲜见有一个病入膏肓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探究日航“重生”的核心因素,稻盛在京瓷、KDDI经营实践中得来的“自利?利他”这种“思维方式”以及“阿米巴”组织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追求人的无限的可能性。”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的方向和长度,点滴积累+不断创新=真正的提升。“能力”这个概念,并非只限于头脑好坏,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稻盛强调,对“自己是否具有无限的能力”这个想法,无需过于深思,宁可“不靠谱”一点。在《思维方式》中,稻盛通过“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不惜努力”“诚实正直”“钻研创新”“愈挫愈勇”“心灵纯粹”“保持谦虚”“利人利世”等关键词,以其切身的感悟阐释实现幸福人生的“做人的姿态”。“神灵分别赋予了每个人神奇且无限的可能性。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发挥了这种可能性,有的人却没有发挥。”稻盛强调,“我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提升,是因为自己之前不具备努力提高能力的意识,所以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不管是健康能力还是学习能力,抑或是其他各种能力,要想创造新成绩、取得新成就,就要相信人的能力是无限的,并且通过实践来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

  “一瞬的徘徊、犹豫、疑虑,都会让无限的可能性枯萎。”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820万人,而同时,耐克、阿迪达斯、联建、宏晖、飞利浦、普光、华尔润、诺基亚、紫兴、希捷、及成、日东电工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向东南亚打马而去,就业创业形势非常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结构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稻盛认为,“思维方式”里蕴含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发生180度转变的巨大力量。他在《思维方式》里强调,善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唤起自身努力的“自力”和周围人给予援助的“他力”,还能唤来超越这一切的,来自伟大宇宙的另一种“他力”。若每个人都改变意识,都持有善的“思维方式”,那么,就可能超越个人,改变整个集团、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思维方式》读后感】相关文章:

思维方式读后感02-26

中班思维教案03-25

《逆向思维》教案03-13

孩子的沟通能力思维07-25

《策略思维》读后感04-26

思维与智慧读后感04-29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04-30

逻辑思维读后感09-18

《故事思维》读书笔记03-07

《麦肯锡思维》读书笔记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