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9 08:51: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实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初步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认读“辉、煌、幢、繁”4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应用。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视频《首都北京》,视频《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播放视频,点明课题:

  同学们知道北京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吧。(播放视频《首都北京》)

  师:夜幕降临了,这些景物会变成什么样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播放视频《北京亮起来了》)

  2、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

  1、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A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互相帮助。

  B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

  C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

  幕、临、街、闪、夺、勾、喷、府、紫、禁、束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B看电脑画面,读词语:

  夜幕降临、五光十色、银光闪闪、光彩夺目、华灯高照、川流不息

  (1)学生自己练习读,如果有问题及时请教。

  (2)指名小组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开展组际竞赛。

  C说说你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记不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师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幕:上下结构的字,上边是一个“莫”,下面是“巾”形近字有:慕、墓

  府:这是一个形声字,外形内声,里面是“付”

  夺:上下结构,注意与“奇”区分。

  紫:.注意与“紧”区分。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土”字和“土字旁”

  3、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打手势告诉老师。

  (2)指名分段读,听一听谁读的正确、流利,结合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评价。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看课后的第二题,观察每个生字的占格情况。

  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占格情况。

  在书中练习描写。师走下去巡视,及时帮助那些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进行展示,进行表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布置作业:

  抄写难字。

  提出问题。

  结合课文内容找找学习资料。

  第二课时

  三、品读领悟、

  1、指名分段读,想一想:北京夜晚的特点是什么?边听边在课文中画一画(辉煌、亮丽)板书词语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词语的意思。

  分配任务,深入理解: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哪些地方的夜景?(东西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角楼,结合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看看有关的画面。)

  分配任务: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小组长代表大家选取一个地方进行讲解:从哪看出北京的夜景是辉煌亮丽的?

  小组长和同学一起读读有关的语句。

  每个人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相互补充。

  大家有语气地读读。

  (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还可以借助找到的课外资料。)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遇到问题及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师生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一处一处讲解。)

  重点围绕以下地方;

  “东西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结合视频认一认华灯,川流不息说明这里的车很多,多得像水流不断,每辆汽车的车灯都亮着,灯光一闪一闪的,从高处看,就像天空中无数星星构成的银河。)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里的灯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看上去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把繁华的大街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商店的橱窗分外明亮,绚丽多彩的广告牌,颜色各异的霓虹灯为商业街平添了一番美丽,再加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宾客,这些商业街就显得格外热闹。)

  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些建筑物虽然古老,但是当灯光成为他们的外衣后,就别有一番风韵。)

  (在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时,可以有机结合视频,恰当地运用教学软件及时让学生们欣赏那迷人的夜景,感受北京之夜的辉煌与亮丽。)

  3、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教师进行指导:注意读出长句中的停顿。

  (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小组练习有语气的朗读。

  全班范围内指名让学生有语气朗读。

  评一评谁的语气好,为什么?

  四、巩固延伸

  1、联系实际,结合课外资料说说你眼中的北京的夜景?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2、再次播放视频《北京亮起来了》,让学生们欣赏。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描写了北京的夜景,作者把视角投向了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东西长安街;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繁华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美丽的角楼,运用优美的文字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

  3、布置作业: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相互学习。

  在摘录本上积累词语。

  板书:

  10、北京亮起来了

  辉煌亮丽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

  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 思考题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体、实在。

  2, 思考题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

  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题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会想起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六、延伸训练:

  读完全文,你对童心童趣,对中国画,对竹的认识,或许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具体地说说。

  我来说说我的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独到的见解。

  七、家庭作业:

  1、课外搜集、阅读、欣赏一些写竹的诗歌、文章或画竹的图画,可以整理成为一本小册子,并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或将你对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可以是图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等)的认识和感情写成一段短文,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一项小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借助图记表示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的作文是(板书: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呢?(预设:《蜜蜂》)

  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实验内容呢?

  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二、借助图表回忆实验情景。

  1、翻开课本第56页,借助图表说说《蜜蜂》一课的实验情景。

  课件依次出示:

  实验名称:验证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准备:蜜蜂、纸袋、白色记号笔。

  实验过程:

  第一步,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纸袋里。

  第二步,在捉来的蜜蜂身上做白色的记号。

  第三步,在四公里远的地方放飞。

  第四步,检查蜂窝。

  实验结果: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呢?向大家介绍一下。

  全班交流。

  3、根据图表在课本上把小实验的情景填写完整。

  三、写作要求。

  1、先把实验名称和实验准备介绍清楚。

  2、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可以用上“先……接

  着……然后……最后……”的句式。

  3、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四、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教师巡视,作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评析,再修改。

  1、师巡视,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交代清楚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过程和结果交代不清的学生提出修改建议。

  2、重点提出修改补充要点。

  (1)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和句子。

  (2)一定要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写清楚。

  (3)补充内容,把实验最精彩或者最关键的部分写具体。

  3、选一篇学生习作,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围绕习作要点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在对别人文章“品头论足”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习作的要领。

  4、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相互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5、学生自己再认真修改。

  二、誊写习作,书写工整。

语文教案 篇4

  《难忘的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受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写了那几件事。

  2、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板书课题)师提问学生对“启蒙”的理解。

  二 认真学课文,理解内容,展开联想。

  1、师述:启蒙老师为什么使我难忘呢?他有什么优秀的品质激励着我们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作者从哪些事中悟出了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呢?默读课文后和同学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

  三 教师小结:

  1、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启蒙老师们的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能在孩子们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甚至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同意)那好请大家在学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两位学生朗读九、十自然段)

  2、大家想想:这些段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四 延伸:

  师述: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说明了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你们还不懂事,老师的一次次表扬可能对你的帮助特别大;老师的一点关怀可能使你感到特别温暖;老师的.一次批评可能对你的触动特别大;当然有时老师也可能让你受了委屈,联系实际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呢?(指名交流)

  五 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紧紧围绕“难忘的启蒙”这个题目,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分别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勤勉、正直、诚实的高贵品质。这样写的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

  六 布置作业:

  标出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17 难忘的启蒙

  组织演讲 —— 爱国

  启蒙老师 老师的批评(两次) —— 正直 诚实 勤勉 难忘

  对日语课的宽容 —— 爱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20、《司马光》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是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大山里的孩子,每天面对着高耸人云、默默无言的大山,还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过山去看山那边的世界呢?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翻过山一定就是海吗?(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帮助学生研读。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品味,深入理解。

  3、学生分小组研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并整合相关问题全班讨论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体验反思,课外延伸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师启发。(学游泳等)

  教师谈亲身体验,增加亲和力。

  模仿课文写法,仿写一首诗《在海的那一边》

语文教案 篇7

  一、读“连接语”,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这可以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两个角度感受到。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2)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可见他第二次失败后已经非常紧张,但当老者安慰他之后,他镇定下来了,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可见老者对他的关爱和鼓励多么重要。

  (3)引导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体会到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4)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3.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略)

  4.作者看到的是一场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略)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经典)10-11

[经典]语文教案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22

语文《公输》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8-09

语文教案(精选)08-20

【经典】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