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2 12:46:3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乘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经验与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

  教学重点:

  探索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

  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数学信息,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预习作业:

  1.自学教材第99页,例1的主题图,想一想:

  (1)画面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2)从图中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3)怎样解决每个方正有多少人?

  (4)怎样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并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尝试作业:P99做一做说一说: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预习反馈:

  1.出示画面:2个班同学做操,每班4排,每排8个同学。

  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解答。指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新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4.出示情境图: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一个方阵与例1相同,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5.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画面,你看懂了什么?

  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交流意见。(组织学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样列式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善解答过程。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对吗?

  二.关键点拨:

  1.自主解决问题。课本第99页“做一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5×6

  (4)5×6×7+30 (5)30×8 (6)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3.看到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师:以后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页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样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三(1)班5个小队去植树,每小队8人,每人种3棵柳树和2棵桃树,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桃树?(训练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5×8×2

  四、反思,拓展升华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3.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49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画有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正方形纸卡和圆形纸卡若干个。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一段小故事,大家想看吗?

  出示课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来解渴,一会儿,猪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   吧。猪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吃  。"孙悟空一听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二、探究新知: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出示: 和 比,哪个大?

  提问: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或手中的工具证明吗?

  1、自己独立操作试一试。

  2、进行小组交流。

  3、推荐你们认为好的方法在全班进行演示交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整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之,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4、根据你们刚才操作交流的经验,你能判断下列两组数的大小吗?

  ○ ○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导入新课。

  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学生们可用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圆形进行涂色比较等方法,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鼓励。

  若出现不是将同一整体平均分的情况必须给予引导。

  ○ ○

  2、出示练一练2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师徒四人顺利地通过了这关,国王高兴地说:"看来大唐的高僧真是名不虚传!"

  师:告别了天竺国,他们来到了大雷音寺,见到了如来佛祖,"你们一路上经过了那么多的困难,真是不容易。现在真经就在我手中,只要再答对下面的题,就取到真经了。"

  出示P108练一练3题。

  (1)先把长方形平均分,再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试着把上面的分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同桌先说说,再集体交流。

  4、出示P108问题讨论。说一说哪杯中的饮料多。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唐僧师徒终于取回了真经。请看(出示课件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

  五、总结回顾

  师:伴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大家辛苦了,我想你们一定有不少收获,把你取到的真经说说吧!

  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综合性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

  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 书包8.2元 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 2.68元○2.70元 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 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 0.48元O1.3元 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 牙刷2.50元 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 牙刷2.62元 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 牙刷2.55元 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 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 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 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 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 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 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另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 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过程与方法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措施: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综合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选择计算的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数感。

  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活动二:抢答题

  规则:第一个举手的回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倒扣一颗星。

  一号:1。7。8。4;二号:6。5。4。4;三号:2。5。3。1;四号:5。6。9。1。

  师:果然眼疾脑快,抢答题过后,暂时领先的是()队,胜不骄,败不馁的,还有机会。

  活动三:选答题

  规则:根据题目难易,有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先选几星,答对就加几颗星,答错了倒扣相应的星数。

  激趣:哪个组先来?——先商量一下选几星?

  一星:

  两星:

  三星:

  让我们一见分晓,得星最多的是()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点击:视频】

  活动要求:四人一组,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牌就归谁。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2、课外延伸:

  课后,我们可以和同桌或父母来一次“算24点”争霸赛,比比谁厉害。

  三、建构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回顾算“24点”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用扑克牌算24点;

  生:口诀算24点;+、—、x、/混合运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点;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戏拓展

  其实,不仅“算24点”游戏中隐藏着数学知识,其他游戏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罗斯方块——隐藏着平移、旋转的知识;

  愤怒的小鸟——要想打中目标,注意方向、距离;

  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们:胜负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结语:

  好的,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孩子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2400÷6250÷5420÷6

  2700÷9140÷7120÷6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124=120+4120÷3=404÷3=1……1

  124÷3≈41(箱)

  四、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五、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六、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124=120+4

  120÷3=40(箱)4÷3=1(箱)……1(箱)

  124÷3≈41(箱)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互学(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三、展示。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4)、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四、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材简析:

  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材中的例题第一道是让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外表和课本封面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外表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同学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道例题是让同学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同学进一步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同学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直接计量。

  目标预设: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同学的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协助同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同学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同学身边熟悉的物体,让同学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在这个基础上,适时地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利用“面积”这个词语去观察、比较和描述。本课还要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由于同学对物体外表大小的认识是有较多生活经验的,但是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却不太熟悉,因此在建立面积概念要更多的涉和平面图形的的大小,并启发同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协助同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掌握面积的`含义。

  设计思路:

  根据由直观到笼统的原则,首先认识物体外表的面积,通过摸手掌,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到观察黑板面,认识到什么是物体外表的面积;再由涂树叶引入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接着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分几个层次来,第一层次用视觉直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第二层次用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第三层次用工具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最后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在最后总结全课时,根据刚才的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学习面积单位做铺垫。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和复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内容。本节课是学习完三位数乘乘两位数的这个单元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学会单元知识的一些整理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对本单元内容有系统的认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4、在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环节中,能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与生活并为实际生活服务,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乐趣。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教师用“学乐云”平台授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复习与梳理

  1、提出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来上一节复习课!我带了三个问题:

  (1)为何复习?(我们既然已经学习了整个单元的内容,为何还要复习呢?生答:为了稳固知识,使知识更加灵活,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等)

  (2)怎样复习?(错题集、遮住答案再做一遍)

  (3)这么多内容,一节课能复习完吗?那么我们复习什么?(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么多知识象珍珠一样,我们要找他们之间的联系,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孩子们通过回答老师事先预设好的三个问题开门见山,直奔本节课的主题: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整理和复习。他们不仅有知道了复习的方法,更是对课标“四维目标”的体现。

  2、知识整理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那些知识?(学乐云平台展示本单元电子教材内容)。

  让孩子们拿出学习纸,白板出示复习指南: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和复习》复习指南

  (1)本单元你学了哪些内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试着用表格、图形、知识树等表示出来)

  (2)在这一单元里,哪些数学知识学得比较好?还有哪些不太会的?

  (3)复习后,我还想知道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3、复习巩固

  小组交流。教师让任意两名学生展示把自己的整理方法。其余孩子试着用“我赞同......我补充......我建议......”对已经整理到的知识点做以评价。

  4、教师白板展示知识树图。

  设计意图:孩子们借助现代化媒体“学乐云”平台聚焦功能,再现了本单元主要知识点。他们不仅有知道了复习时要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学到了用知识树等方法可以把很多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串起来。通过这个活动能培养孩子们“数感、动手操作”等各种数学素养。

  二、重点练习、巩固基础,开展五个环节。

  看来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吗?那今天李老师当唐僧你们当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我带领你们一起去西天取经,好吗?如果大家能够斩妖除魔,过关斩将,我就可以发给大家通往智慧岛的通关文牒了!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100×20= 20 ×50= 40 ×11=

  ()× 50 =3500()×()=2400

  第二关:你会怎样算?

  (1)红星小学的报告厅每排有座位25个,40排座位,能坐1000人吗?(口算)

  (2)绿化队要种18行树,每行28棵,如果要买树苗,买600棵够吗?(估算)

  (3)一本数学课外书的.价格是28元,买了46本,带1300元够吗?(自主讨论后展示)

  两种方法:笔算,强调过程。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三关:巧算11

  ①计算下面各题:

  ②小组合作讨论:聪明的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26×11= 29×11=

  23×11= 37×11=

  36×11= 47×11=

  45×11= 85×11=

  小结规律:两边拉,中间加。加满十,向前进。

  第四关:不计算,直接判断

  75x48 1794

  26x69 3600

  36x69 972

  82x11 2484

  81x12 902

  第五关:猜一猜

  ()7x()8的乘积可能是()

  (1)10256

  (2)3886

  (3)5614

  (4)96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做到少而精,覆盖面广,启迪性强。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归纳和整理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同学们今后进行单元复习时,也试着自己去归纳和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布置学生课后用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四、布置作业

  作业:数学书59页1、3、4、5题。

  五、课后反思: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复习范例及练习要做到少而精,覆盖面广,启迪性强。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同时教师又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踫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 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 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 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4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 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 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 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 (4年) 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 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 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 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 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 情感激励,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六) 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1、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四)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分为三个课时,“小小设计师”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一起去游园”以租车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索最优方案的同事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条理性;“有趣的推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结合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除法…………………………………………………………10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4课时

  三、乘法…………………………………………………………6课时

  四、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4课时

  五、面积………………………………………………………5课时

  数学好玩………………………………………………………4课时

  六、认识分数…………………………………………………5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课时

  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混合运算计算方法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1 分桃子

  教学目的: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2.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3.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4.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5.口算:

  6.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3.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生: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

  师: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1.2 分橘子

  教学目的: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

  的不同之处。

  与48÷2的不同之处: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4.对于下面的算式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58÷7= 73÷6=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3 商是几位数

  教学目的: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888÷6=( )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3.估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4 猴子的烦恼

  教学目的:1.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0÷3=0.

  追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

  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

  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如: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课堂巩固: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教学内容:1.5 节约

  教学目的: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2)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3)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问: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3.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用0补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26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课堂巩固: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6 集邮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问: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

  列式: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3)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

  (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

  课堂巩固: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集邮

  教学内容:1.7 买新书

  教学目的: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8 讲故事

  教学目的: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措施: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1对称轴(一)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1:天安门

  生2: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师: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2对称轴(二)

  教学目的: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 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教学内容:2.3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对称轴?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小黑板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4.观察下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单元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3.1 找规律

  教学目的: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

  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课堂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2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的: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二、新知探究

  1) 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巩固练习: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

  ( )×30=360 5×( )=650

  ( )×30=3600 5×( )=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 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 )=800 ( )×( )=1260

  3. 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我们让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教学内容:3.3 队列表演(一)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

  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列式,如: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2、 探讨算法: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6×2=84×2=164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3、计算下列各题: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 )计算,也可用( )计算,它们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一)

  列出算式:14×12 或12×14

  笔算:14×12=168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4 队列表演(二)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

  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

  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的问题解决了,可他运用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4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32页主题图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4×12=168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巩固练习:

  课本第34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位数,积的末尾就要和哪一位对齐。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二)

  教学内容:3.5 电影院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16×11 1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探究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出课本主题图: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座位。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其中,“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1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单元教学难点:

  1、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2、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单元教学课时:

  4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4.1 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课堂小结:

  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有多重

  教学内容:4.2 1吨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巩固练习: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xx kg 18 t =( )kg ( )kg = 6 t

  2、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第五单元: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服务。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课时:

  6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5.1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树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

  (练习本,铅笔盒)

  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

  (长度)

  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面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比赛的要求是:

  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

  (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巩固练习: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

  (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

  (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课堂小结:

  思考: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教学内容:5.2 面积单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巩固练习:

  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一个信封面约2( )。

  黑板的面积约5( )。

  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5.3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老师准备了两张图片,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

  (2)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3)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巩固练习:

  1、完成54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5.4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的: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活动导入。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

  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

  3、想一想。

  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

  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巩固练习:

  1、完成57页“练一练”第1题。

  2、填空。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完成57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完成57页“练一练”第3题。

  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单元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与直观图形的分割,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探索学习中读、写简单的分数。

  2、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做到能够结合图形进行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结合图形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简单加减运算。

  3、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课时:

  8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6.1 分一分(一)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分苹果吃时,发现了一个数学的大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图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2)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情境图表达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或半个。

  4、认识 。

  (1)涂一涂,直观表示数字 ;

  (2)折一折,做出 。

  5、认识 、 、 。

  (1)折一折 ;

  (2)涂一涂 。

  6、说一说 表示的具体意义。

  7、再举几个例子。

  8、这些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9、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巩固练习:

  课本第68页试一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教学内容:6.2 分一分(二)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70页的情境图。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巩固练习:

  1、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71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投影出示课本72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课堂小结:

  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二)

  教学内容:6.3 比大小

  教学目的: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

  (板书: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2、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

  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巩固练习: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板书设计:

  比大小

  教学内容:6.4 吃西瓜

  教学目的: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学生交流得出结果: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

  (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汇报: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巩固练习:

  1、课本74页练一练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74页练一练第二题。

  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板书设计:

  吃西瓜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体会数据整理的必要性。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到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4、在调查活动中,通过交流,养成接纳、鉴赏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5、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单元教学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单元教学课时:

  3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7.1 小小鞋店

  教学目的: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并产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

  故事发生在20xx年3月15日,有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xx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3、年、月、日是表示时间的单位,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呢?(时分秒)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年月日的.应用。

  A:展示书上提供的各个情景,让学生说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C:引导学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

  2、合作探究,认识大月、小月。

  A:小组合作,根据问题合作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31天?哪几个月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B:师说明: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1天的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C:看年历卡,完成做一做。

  3、探究记忆大月、小月天数的方法。

  A:师提问: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大月、小月的天数呢?

  B: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C:学习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

  D:完成做一做。

  4、基础练习。

  A:抢答:大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哪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你出生在哪个月?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老师出生在12月,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B:小游戏(判断大小月)

  游戏规则:大月举右手,小月举左手。3月、9月、2月……

  5、观察比较,认识特殊的2月。

  A:出示书上20xx年和20xx年二月的卡片。

  B: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C:师说明:2月有28天或者29天。2月是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2月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6、自主计算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A:学生自主计算。

  B:交流汇报。知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7、探索规律,判断平年和闰年。

  A:学生出题“考”老师。由学生根据年历卡说出年份,老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2月有多少天?(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B:师说明:其实,闰年和平年的年份也是有规律的。

  C: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做一做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D:提问:你能按规律再写几个闰年吗?每几年里有一个闰年?

  E: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一般”说明还有特殊的情况。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F:判断平年和闰年练习: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填空。

  (1)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2)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这两个月是()月和()月。

  2、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3)25个月就是2年多5个月。

  (4)因为1900是4的倍数,所以1900年是闰年。

  3、找规律填空。

  1月,3月,5月,7月,8月,(),()。

  4、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5、导入的侦探故事揭谜。

  20xx年2月没有29日这一天,边境通行证是伪造的。

  6、练习十二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0-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小学三年级教案数学下册05-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优秀08-28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3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22

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06-1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