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文网>实用文>教案>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4-04-11 07:39:14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挂图,在果园里,小刺猬摘了5篮子苹果,每个篮子6个苹果。他一共摘了几个苹果呀?回到家它又来找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鹿和它一起分享苹果,每个小动物都把自己篮子里的6个苹果吃光了,还剩几个苹果?结果是多少?

  二、玩中学

  1、探索有关0的乘法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看图小刺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6530(个)每个小动物篮子里的6个苹果都吃光了剩几个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

  (2)独立计算,提出问题。

  0×3   7×0   0×26

  引导学社列举出类似的'口算题,如:8×0=? 19×0=? 0×14=?......

  (3)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教师板书上的算式,说一说你从中发现的什么?

  2、 探索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计算

  (1)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130×5,列出竖式,想一想各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德65个十,就是650,而且“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130末尾0不用成直接落下来。

  (3)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

  出示题目402×3,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互相比较,找出最正确的再让学生举几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题,思考:看一看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比较,发现上、下两题之间的不同的变化规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用加法,也可能用乘法。如果用乘法可以进一步解释第(1)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完成“练一练”第3、4题。

  第三题学生填空后,可以让那个学生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观察和估算的方法都要给予鼓励。

  4、 下面计算对吗?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5、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

  (3)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谁表现的好?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例5“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3

  设计说明

  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和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为实现知识的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色:

  1.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棒的实际作用,让学生将计算过程用分小棒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用算式来表达分小棒的每个步骤,帮助学生从操作中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表内除法迁移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中来,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应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比较中体会计算规律,巩固口算方法。

  在教学中,出现两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一方面根据算式的特点推断出商,另一方面从计算中进一步体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经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带有点子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口算。

  50÷5= 420÷6= 540÷9= 200÷5=

  2.说一说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上面例题。

  (1)思考:要想知道“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请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去植树,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2)独立列式,尝试计算。

  请学生列出算式后,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记录操作的过程。

  (3)集体交流,理解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列式的?能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吗?

  预设

  生:36÷3,表示把3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你们是怎样摆小棒和分小棒的呢?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

  生1:先摆出3捆小棒,再摆出6根小棒。

  生2: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捆,也就是1个十,用算式表示是30÷3=10。

  生3: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根,用算式表示是6÷3=2。

  生4: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加起来,即10+2=12。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算出了36÷3的得数,谁能用语言叙述一下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把36分成30和6,用30和6分别除以3,然后把两次得到的商加在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环节,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位数的组成,直观地理解先分整十数再分一位数的意义和过程,进而体会到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就是转化成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表内除法的过程,使他们轻松地掌握并理解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中间例题。

  (1)根据情境图和问题,请学生独立解答。

  师:有了刚才的计算经验,你们能不能自己解决这道题呢?

  学生自己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尝试用刚才的方法口算出得数。

  (2)圈一圈,验证计算结果。

  ①提问: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4,列式为48÷4=12)

  ②请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在课前准备的题卡中圈一圈,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汇报一下自己圈的过程和结果。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小鱼图片、气球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创设小刺猬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刺猬过生日,请来一些小朋友,有猴子、小猫、小狗。

  二、操作体验

  1、分桃。猴子来了2只,小刺猬有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

  (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圆片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8888

  17263544

  (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

  2、分鱼。小猫来了4只,小刺猬有12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

  (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鱼

  (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分得的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3、分骨头。

  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

  1、“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的分,可画圈完成。

  2、“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得到答案。

  3、“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

  4、“试一试”的第4题。初步感知有余数的“平均分”。不作太多要求,还剩几个,就是余数。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分桃子弹”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5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7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掌握相应知识的技能技巧,并培养对图行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3、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的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设备或挂图等。

  复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今天,我们一起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二、组织活动

  1、分小组。

  每组大约8位同学。

  2、看图说话。

  (1)你想起了哪些知识。

  (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4)审视发言记录(知识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

  3、反馈练习。

  (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元8角。

  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便宜?

  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

  (2)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物,?

  2)要求:学生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

  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

  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准备一张方格。

  (2)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并涂上色彩。

  (3)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

  (4)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37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2、选用的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画曲为直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摸摸自己的腰,学生独立说出腰的一周。

  (2)汇报交流。谁愿意来说一下腰的一周指的是哪里?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3)师总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绕腰一周,最后又回到这点,这就是腰的周长。

  二、感知周长的概念。

  活动一:感知物体的周长。

  (1)出示教材83页的各种物体图片:树叶、数学书、钟面、三角尺等。

  (2)问题:你们认识这些物品或图形吗?

  (3)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或图形的周长在哪里吗?请小组互相指一指。

  (4)全体汇报,互相指正。

  (5)总结: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物体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它的周长。

  活动二:感知图形的周长。

  (1)出示图形,请同学们用彩色笔描出图形的周长。

  (2)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活动三:完善周长的概念

  师:出示图形,哪个图形没有有周长?为什么?

  生: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有个缺口,不能从起点绕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

  师:有缺口,就是没有封闭,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师生总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三、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活动一:规则图形的周长。

  (1)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测出长方形的周长。

  (2)汇报:用直尺量出每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活动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1)请同学们找出树叶的周长,然后用手里的工具围一围、算一算。

  (2)汇报: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再拉直绳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长度。

  小结:通过刚才的结论我们发现:一个物体的边是直的(规则图形),我们可以直接用直尺来量,一个物体的边是弯曲的(不规则图形),我们就用绳子围出它的周长,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四、拓展运用。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周长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4例3和练习十六3-5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口述竖式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教学例3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展示算法多样化

  估算、竖式计算等

  3、小结

  总结计算方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习六3、4、5题

  2、P26思考题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师板书出来: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先用分米做单位量一量它的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想一想,如果用厘米做单位,边长是多少厘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并指出:这个正方形是以厘米做单位就是100平方厘米,以分米做单位就是1平方分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用上面的方法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总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那么,你们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进率100。

  4、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让学生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而面积单位的大小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放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5、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提问:折合25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板书: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要求25平方分米折合多少平方厘米,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哪个大?”

  “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500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2、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十的第4题。

  第1、2问,让学生独立做。第三问,可以引导学生想:要求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3、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4、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反思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 过数格子来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

  2、对不同的图形会运用不同的办法数格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格的多少表示面积。

  教学难点: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巩固练习:

  填写身高:

  师:我们 学习的好朋友小巧、小亚、小丁丁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该怎么表示,请大家帮助一下?(由于前面回忆了1米是100厘米,所以同学们不难得出他们三人的身高用厘米的表示方法 。)

  一:多媒体展示

  老师说的是:小胖的身高是1米30.

  情景导入:

  师:这位体育老师说的对不对?

  二.探究新知:

  30是什么意思啊?

  1米30厘米。

  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谁还记得1米是多少厘米?

  二.用多媒体出示小丁丁,小巧,小亚的身高。

  小巧:我的身高是1米28。

  ___________cm

  小亚:我的身高是1米33。

  _____________cm

  小丁丁:我的.身高是1米37。

  _____________cm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把算好的数据填写在52也上,并完成52页的练习。

  1m65cm= m (1 65cm)

  1m80cm= m (180cm)

  1m76cm= m (176cm)

  新授:

  例题1:

  通过动画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长度之间的关系)

  观察蜗牛和蚂蚁赛跑,并回答问题。

  (1)全长是100cm,也是_____m。

  (2)蜗牛已经爬了____cm,离终点还有____cm。

  (3)蚂蚁已经爬了____cm,离终点还有____cm 。

  例题2:

  用这三块图形堆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高度各是多少?

  通过这道题,让同学们知道 ,长度单位不仅仅可以比较长度之间的关系,更能比 较高度之间的关系。

  今天的学的难不难啊?

  我们试一试自己学的水平好不好呢?

  练一练:

  填写合适的单位。

  (1)铅笔长18( )

  (2)我的身高1( )20( )

  (3)床长2( )

  (4)我用的课桌长45( )宽32( )

  (5)尺长15( )

  (6) 教室长7( )

  (7)游泳池深145( )

  请同学自己说,但要说清换算关系。

  四.比大小:

  21米 ( ) 12米

  20厘米 ( ) 2米

  99 厘米 ( ) 1米

  318厘米( )3米17厘米

  1米92厘米( )1米18厘米

  4米3 厘米( )4m30cm

  5m10cm( )5 米1厘米

  五.用小数来表示动物的身高。

  山羊 斑马 长颈鹿

  68cm 151cm 5m 7cm

  ____m ____m ____ m

  拓展提高:

  1、 师:下面这些长度到5m还缺多少厘米?

  4m 3m 4m80m 2m98m

  2、 小组合作解决。

  总结: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四边形,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画、找图、拼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够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主题)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按照学生的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其他未被提到的图形。

  教师: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按照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下“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教师:还有一些图形,请你们判断,它们是不是四边形?(引用课本第35页中的图形,另外展示4个图形在课件上)

  请谈一谈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四边形光有四条边是不是就行了?它们是什么样的四条边?(在黑板上补充:直边)

  (2)你有没有办法将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变成四边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真行,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变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摸一摸给大家看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教师:实际上,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们看这是一张校园图,能否从中找出四边形来?(在课件上展示,依据学生的`回答,让相应的四边形以红色闪动,提取出来放在屏幕右侧)

  (三) 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点名多位学生展示)

  (四)四边形分类

  1.分类方法

  老师示范了五种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并讲解了它们各自的名字。接着,老师让学生拿出练习纸,并给出了一些提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四边形分类。学生可以使用三角尺直角比较角的大小,也可以用尺量边长。

  2.小组分类

  学生分成小组,定下分类标准,并选择工具进行分类。每个小组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方式和理由,并交流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分类方式和理由。

  3.反馈、交流

  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讲解他们所选择的分类方式,并说明理由。学生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四边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小结

  老师肯定学生们的分类方式,并再次强调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5.画四边形

  老师让学生画出练习纸上给出的六个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尺和格子图作为绘画工具。

  实物投影展示,讲解每个四边形的特点,并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

  总结

  这节课教会了学生如何分类不同类型的四边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

  四边形是由四条直线边围成的图形,常见的四边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有四个直角,有的有两个直角,有的没有直角,有的对边相等,有的边相等,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它们的边和角特点来区分它们。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拼四边形。同学们需要合作,选出一些信封里的四边形来拼成一个新的四边形。这个环节旨在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封里的四边形有哪些呢?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和展示,看看大家选出来的四边形是否相同。同时,还可以探讨是否存在不同的拼法。

  最后,我们来进行课堂总结。同学们在这堂课中学习了四边形的种类和特点,通过拼四边形的活动也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继续学习。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教案1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4-09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优秀08-28

数学的教案10-16

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0-2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3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02-24